“有什么事情?”
李弘文有一些好奇,他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在他印象当中好像这个时期也并没有什么大事了。
“估计1月初的时候会出台一个中支合资的相关规定,这个对你来说应该是比较有用的吧?
还有央行要扩大外汇调剂范围,以及要弄一个住房改革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些别的事情,反正明年年初1月份应该会有很多相关的制度要出台或者是提上日程。”
这件事情都是跟经济有关的徐启年也不知道这个事情跟李弘文有没有什么关系,但他觉得应该让李弘文知道。
“这些我确实应该了解了解。”
这些消息李弘文还真不知道,实际上对于政策方面的东西,他关注的一直都比较少。
再加上他的公司主营基本上都是在东南亚以及海外,所以华夏境内的政策他虽然有时候会看一眼,但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太过留意。
这次徐启年跟他说的,关于中外合资的这个事情就比较有用。
他在内地的公司基本上都算是合资公司,不管是北斗项目还是光刻机或者说米24都是合资,就算是天弘商场这些也是跟鹏城那边的子公司进行合资。
事实上在去年,国家就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了,不过那个时候李弘文的公司基本上都已经成立了,就没有想过去做外商独资企业。
不过因为这个东西也是在摸索阶段,所以一直也没有一个特别正式的规范条文。
现在准备出台,也说明经商环境在越来越规范化。
这是好事,对于来华夏投资的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好事儿。
不过对于那些心存其他想法的人,可能未必就是好事了。
还有外汇方面,反正从徐启年说的这几个事情来看,很多政策都在不断的完善。
这些东西李弘文不需要去刻意研究,他可以把这个事情告诉王招娣以及在内地的负责人让他们去研究这些。
政策方面的规范对于任何正规想要做事业的企业来说都是好事儿。
“我也是觉得这些东西应该对你做公司会有一些帮助。
对了,过两天就元旦了,你妈的意思是让你们元旦来这边过。
你大哥跟嫂子元旦的时候也会休息,到时候一家人一起吃个饭。”
徐启年后面的话才是最主要的。
这次本来李弘文是叫了徐胜利的,只是因为徐胜利部队有事情没有办法离开,所以没有过来。
“没有问题,那到时候我提前过去,有什么需要我准备的东西没有?”
家庭聚餐现在基本上都是李弘文亲自掌勺,所有人也都知道,在厨艺方面,家里这些人没有一个人是李弘文的对手,也没有人再敢献丑。
“不需要你准备任何东西,家里该有的都有,你们直接过来就行。”
对于吃的方面,徐启年他们其实要求并不算高,而且以他们家里的条件,可以说是真的经常能够吃到的东西,他们都能够吃得到。
“行,那我知道了,那元旦上午我带着悦悦还有婉晴给钱过去。”
李弘文点点头。
挂了电话,他翻了翻空间里头可以用的食材还是不少的,这次去港岛那边,他从那边又给空间里补充了一些海鲜类的食材,还有一些叉烧之类的。
徐启年说不需要他带什么东西过去,他也不可能真的就什么都不带,还是要带一些礼物的,怎么着也没有空手上门的。
红酒他知道徐启年喝不太惯,白酒的话有姚文贵给准备的酒,估计其他酒也不太可能入得了眼。
茶叶的话虽然徐启年也喝,但是喝的并不多,可以准备一点,但不用准备太多。
烟这个东西徐启年倒是抽,虽然在家里有人的时候他基本上不抽,但是在部队抽的还是挺凶的。
正好这次去港岛的时候,看到一些国外的烟李弘文买了一点。
挑挑拣拣,李弘文准备了不少的东西出来。
如今已经是12月的中旬,在家里没有待几天就到了元旦,元旦这天早上李弘文早早的就带着徐婉晴,还有悦悦开着车带着礼物来到了徐家。
“不是让你爸跟你说了不需要带这些东西吗?你们怎么过来又带了这么多东西,搁家里基本上也都是放着的,待会儿走的时候都带着走吧!”
看到李弘文三人过来,海英一脸的笑容,只是嘴里带了一些埋怨。
埋怨李弘文徐婉晴又是大包小包往家里提了不少东西,家里就他们老两口,这些东西真的是吃不了多少。
“这些东西都是能放的,剩下吃的这两天过节正好就可以吃掉。”
李弘文提着东西就往家里走。
每逢过年过节这样的情景在华夏各地都是司空见惯的。
约好了今天中午大家都来吃饭,虽然掌勺的是李弘文,但是海英已经在做一些准备工作了。
进屋之后跟徐启年打了声招呼,问了声好,李弘文将手中的东西放下就进了厨房。
徐婉晴跟海英两个人一起跟进来,帮着摘菜洗菜,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0:30左右,徐胜利带着老婆孩子也过来了。
又是一阵寒暄,然后李弘文就开始做起了菜。
人不算多,并不需要做太多的菜。
李弘文的准备是做8个菜4个肉菜,两个素菜,还有两个凉菜。
肉菜有两道炖的,已经在火上炖的差不多了,冬天有个好处就是要做饭的时候,炉子都可以用,炖的这两个菜就是一个在客厅的炉子,一个在一间屋子的炉子上。
炖菜不需要时刻盯着,过一会儿去看一眼,别没水了就行。
梁凯提前已经切好放到拌菜的盆里,只需要调味就可。
所以真正需要做的是两道荤菜和两道素菜。
“可以了,把菜端上桌就可以吃饭了!”
没有太多时间,李弘文就把几道菜给做好了。
上桌,吃饭!
饭桌上就是聊着互相的情况,也都没有聊太多的事情,不过在吃完饭以后,徐启年把李弘文叫到了自己的书房。
“最近有一个问题被提上议案,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觉得你比较有发言权,所以想要问问你的意见。”
在李弘文坐下来之后,徐启年点了一根烟,然后对李弘文道。
“什么问题?”
“你对价格双轨制这个东西怎么看?”
“这个肯定是目前来说的一个弊端,但是毕竟实施了这么多年,想要改变还是比较难的。”
对于这个东西,李弘文还真的是有一些了解。
所谓的价格双轨制就是指在同样的物品上有内部价格和一个外部价格。
简单的举个例子,同样的一斤大米对于持票供应类的民众出售价格是一块钱,对于这个供应范围之外的可能就是一块五或者两块,外部价格通常都要高于内部价格一些。
这个制度是华夏已经实施了很久的一个制度,对于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制度肯定是有一些弊端的,但如果真想改,问题还是比较大的。
“上面的意思不会是想要改动双轨制,想双轨制变单轨制吧?”
李弘文突然意识到徐启年问这个问题的目的。
“是的,现在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双方的意见有一些不太统一。
不过现在的主流想法是长痛不如短痛,直接双轨变单轨。”
具体会议怎么争论,徐启年没有去详细赘述,他只是把最主要的观点说了出来。
或许是这几年改革的成功,让很多人的胆子变得大了起来对于价格双轨制,很多人都支持直接双轨变单轨,就算反对的人也是觉得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太好的影响,至于怎么改,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个事情我觉得做是肯定要做的,但是目前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如果说非要做的话,我的建议是先对一些商品进行价格制度的变更,然后一点一点的再扩大相关商品的范围。”
李弘文对于这个价格双轨制还真的有过一些了解,不过印象不是太深了,要不是徐启年提起来,他都忘了,在这一年曾经实行过一次价格双轨制变单轨的变化。
而结果是不太好的。
印象当中应该是在4月份左右实施,到10月份左右就暂停了相关的措施。
如果说大多数人对于这段历史不太了解,那么有一个相声,可能不少人都看过,那就是姜昆一个相声叫着急。
里边的大致内容就是说的这一年很多东西物价出现了飞涨导致的全民疯抢商品的情况。
这次的价格双轨制变单轨制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很多的商品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全国各地出现了疯抢的局面。
不管用得着用不着的东西,怕涨价,都会往家里抢。
“你不看好直接就进行全面的单轨制?”
李弘文的反应是有点出乎徐启年的意料的。
“不是不看好,只是觉得这种事情只能慢慢来,不能够一下子就放开。
这个制度实施的时间太久了,对于很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下子就更换。了,那么引发的必然是所有商品的价格暴涨,以及民众对于价格暴涨之后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