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韩玄在刘度这里看似衣食无忧,实则一举一动都被刘度监视着,韩玄还要扮演着纨绔子弟的角色,每日过得是提心吊胆。转眼已是年末,刘度和韩玄都在关注着冀州的战事,曹操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而袁谭袁尚两兄弟还在内讧,不知道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韩玄和刘度都要快些准备稳固自己的地盘,因为他们知道,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建安八年春,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展开大战,袁谭作为前部率先与曹军交战。

袁谭自知兵士不及曹兵精锐,于是便想与曹操斗将以鼓舞士气,袁谭遣大将汪昭出战,曹操遣徐晃迎敌。

二将战不到数合,徐晃一斧斩汪昭于马下。曹军乘势掩杀,袁谭军大败。袁谭收败军入黎阳城,请求袁尚调拨兵马给他,袁尚只拨给他五千余兵马相助。

袁谭嫌兵少不肯出城迎敌,此前袁谭斩杀袁尚心腹谋士逢纪,袁尚早就怀疑袁谭有二心。曹操趁两人互相猜疑之时,急挥军攻打黎阳城。

曹军几近攻破黎阳城,袁尚、袁谭只得弃黎阳大败而逃,曹军赶杀一阵,袁尚袁谭引败军退回了邺城。夏四月,曹操大军追到邺城,收割了地里的小麦。

曹操麾下大将刘延、吕虔等人都提出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进言说:“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争,各自树党羽辅佐,急攻之则相救,缓攻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曹操听从郭嘉之言,命贾信为太守驻守黎阳;曹操率军回到了许都,准备向荆州进兵。

曹操听说韩玄在连道大败于刘度,被刘度生擒,大喜道:“韩玄今为刘度所擒,江东群龙无首,我欲趁此良机尽起大军攻取江东!”

荀彧闻言赶忙上前谏言道:“主公,韩玄虽被擒,江东尚有韩浩、陈武坐镇。若我大军攻至,韩浩迫于形势必与刘表、刘度联合。可待平定袁尚袁谭之后,再取江南未迟!”

曹操尚在犹豫,程昱说道:“刘度、韩玄皆豪杰也,今不早除,必为后患!”

满宠献计道:“可令韩浩遣子弟至朝中做官,以此为质可遏江东。”

曹操点头同意,于是命人发下公文,要韩浩派族弟或子侄到许都做官。韩浩召集众官员进行会商,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决。

韩浩还在为营救韩玄的事头疼不已,如今又被曹**迫,于是领着鲁肃来见自己母亲杜氏,在她面前作最后决定。

鲁肃说道:“昔时楚国受封于周朝时,所辖之地不足百里。后继国君贤能,开拓疆土,遂占有荆、扬二州,王业相传延续九百余年。如今,将军承楚侯基业,拥有九郡之地盘与百姓,兵精粮足,将士听命。上山开采铜矿,沿海炼制食盐,境内富庶,人心安定,何必送质子入朝?质子一送去,便不得已与曹操多往来,既往来甚密,待朝廷下令征召时便不得不前往。如此便会为人所制,至多不过是得一侯印,有十几个仆从,几辆车,几匹马,难道与面向南方而称孤道寡相同吗!不若不送质子,且静待时变。”

杜氏对韩浩说道:“昔日玄儿与鲁肃兄弟相称,以为股肱。今其所言必与玄儿相合,你姑且听之。”

韩浩因此决定不送人质,恰逢陈武从长沙赶回来,陈武拿着信笺对韩浩说道:“镇南将军,有我大哥消息了。”

韩浩看完信说道:“子信言刘度今与江东休战,让我主持大局,劝课农桑,恢复生产。还有让我照顾好母亲和弟妹她们……就这些?”

陈武早就看了信,心里已经有底了,这字迹是他好兄弟的字迹。那个纨绔子弟韩玄写不出这手好字,只是韩玄为什么信中只随便交待了几句便不说了呢?

且说袁谭、袁尚得知曹操撤兵,于是便大相庆贺。袁谭请求其弟袁尚增加自己所部兵员,更新军器铠甲,乘曹操退兵之际追击。袁尚怀疑袁谭有二心,便拒绝袁谭所求。

袁谭怀忿在心,与谋士郭图、辛评商议说:“我为长子,反不能承父业;尚乃继母所生,反承大爵,心实不甘。”

郭图说道:“主公可勒兵城外,只做请显甫、审配饮酒,伏刀斧手杀之,大事定矣。”

袁谭听从郭图之言,正逢别驾王修从青州来,袁谭将此计告知他。王修叹道:“兄弟者,左右手也。今与他人争斗,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安可得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献谗之人离间骨肉,以求一朝之利,愿塞耳勿听也。”

袁谭大怒,叱退王修,派人去请袁尚。袁尚与审配商议,审配说道:“此必是郭图之计也。主公若往,必遭奸计;不如乘势攻之。”

袁尚依审配之言,便披挂上马,引兵五万出城。袁谭见袁尚引军来,知道事情泄漏,也即披挂上马,与袁尚交锋。

袁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袁谭引败军奔往平原,袁尚收兵还邺城。袁谭与郭图再议进兵,令岑璧为将领兵来攻。袁尚自引兵出冀州,两阵对圆,旗鼓相望。岑璧出阵大骂;大将吕旷拍马舞刀,来战岑璧。

二将战了十数合,吕旷斩岑璧于马下。袁谭兵又败,再度奔回平原,审配劝袁尚进兵,追至平原。袁谭抵挡不住,退入平原城坚守不出。

袁尚三面围城攻打,袁谭与郭图商议,郭图说:“今城中粮少,袁尚军方锐,势不相敌。愚意可使人投降曹操,使曹操将兵攻冀州,袁尚必回军救之。将军引兵于后夹击,袁尚可擒矣。若操击破尚军,我因而敛其军实以拒操。曹操军远来,粮食不继,必自退去。我可以仍据冀州,以图进取也。”

袁谭听从郭图之言,问道:“何人可为使?”

郭图说道:“辛评之弟辛毗,现为平原令。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为使。”

袁谭随即召辛毗前来,袁谭修书一封命辛毗星夜去往许见曹操。辛毗便对曹操说袁谭求救之意,呈上书信。曹操看完书信,留辛毗在许都,聚文武计议。满宠说道:“袁谭被袁尚攻之甚急,不得已而来降,不可准信。”

曹操不以为然,便邀辛毗饮酒,问他道:“袁谭之降,是真降还是诈降?”

辛毗对曹操说道:“明公勿问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连年,天灾人困,无问老幼,皆知其将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袁谭袭其后。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疾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国和民顺之地,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愿明公详之。”

曹操大喜道:“恨与辛佐治相见之晚也!”

曹操于是尽起大军攻打冀州,亲自率军来救平原,袁尚闻讯立即撤围还邺。袁尚部将吕旷、高翔投降曹操,袁谭偷刻将军印给吕旷、高翔以事笼络。曹操知道袁谭不是真心投降,假装不知道,为庶子曹整娶袁谭之女为妻,对袁谭抚慰有加。

曹操与郭嘉商议说:“方今粮草不接,搬运劳苦,如之奈何?”

郭嘉献计说:“可遏淇水入白沟,连接清河,以通粮道,然后进兵。”

曹操听从郭嘉之计修通白沟,解决了粮食供给的难题,又令袁谭且守平原,自引军退屯黎阳,封吕旷、高翔为列侯,随军听用。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李辰安钟离若水我在大唐斩妖邪再世王侯之楚梦辰先助大秦后助汉,亿万大军天可汗战皇林天龙刀笔吏大国重工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大明状师烈火南明二十年大唐杨国舅锦衣夜行红楼之万人之上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重生之嫡女不善铁血宏图大唐:我的妻子是李丽质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世子妃今天又作妖了新唐万岁爷风涌华夏:我打造了顶流历史ip曹操穿越武大郎大秦二世公子华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凡人歌邪王的倾城狂妻:鬼妃天下冥王毒妃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荒年卖身成赘婿,我有空间肉满仓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穿成权臣早死原配,撩硬汉生崽崽分家后囤满了灵泉空间,气疯极品大唐: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立生一生兵锋王座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大唐天宝重生沈氏红颜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大唐繁荣系统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我在贞观朝当神豪三国:袁绍是我哥,我来一统天下!水浒西门庆从原始人开始建立帝国即鹿
侠客书屋搜藏榜:丰碑杨门绝世极品兵王寻唐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战神,窝要给你生猴子东汉不三国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战狼狂兵小将很嚣张水浒之书生王天下回到三国收猛将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大明凰女传明末开疆诸国志穿越我是胡亥大秦长歌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金融帝国之宋归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特工狂妃:腹黑邪王我不嫁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霸魂管仲神秘王爷欠调教布衣首辅谬论红楼梦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高贵朕要抓穿越大明:为了长命,朱雄英拼了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红楼欢歌开局汉末被流放,我横扫亚洲二战那些事儿绵绵诗魂大唐败家子,开局被李二偷听心声唐末战图倾世太子妃【完结】大清挖坑人我为女帝打江山,女帝赐我斩立决铁齿铜牙之皇太子永琏凤临天下:一后千宠女帝别哭,你的皇位本将军坐了!锦衣血诏一品国公攻略情敌手册[快穿]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读书人会点江湖手段怎么了?黄浦江的潮声开局明末建基业汉末狂王吕布:开局狂虐刘备东汉:格物致癫鬼才汪臧海穿越大明之铁血护国公大唐:兕子的农村捣蛋生活撞邪后我靠物理驱魔封神我,张角,开局祈雨被系统坑哭了我在明朝开连锁便利店九鼎圣王魂穿三国收服一百单八将开局三国从赵云他哥开启诸天称霸女人越多我越强,先给我来十八个白马大祭师我当皇帝那些事儿大唐状元赘婿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帝业从捡垃圾开始五世同堂记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水浒宋江,开局我现在火气很大啊大唐:开局暴打宇文化及开局救下必死之人,老朱你别追了重生1949海外争霸曝光朱棣吃猪食,朱元璋笑疯了再造山河三十年诗剑双绝,先揽芳心后揽江山大明博弈靖康逆转:易枫传梦主:从拾荒开始苏维埃之巅:保尔元帅的逆袭朕的大学时代始皇破防了,我现场译出百家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