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在庄子上收到了来自长安城的两份账本。
是关于永和坊和长安坊宅邸出售的账本。
想想那地方,只是建造,就耗费了两年,聘请了诸多能工巧匠,干活的工人更是,能容纳多少就请多少。
钱不是问题。
李复追求的效率。
毕竟,这事儿做成了,回本也不过是一年半载。
这一年半载对于泾阳王府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影响。
那片地方原本实在是荒芜,有了竞技场之后,才热闹起来。
太上皇也会经常去看比赛,要是周围放眼望去还是破破烂烂的窝棚,那实在是有碍观瞻了。
干脆全都拆了,统一规划。
当年姜确还在庄子上,和阎家兄弟一样,在庄子上忙活,正好让他们抽空给规划一番。
有图纸,有钱,有工匠,连合计都不用合计,前期准备工作都做完之后,直接找个好日子破土动工。
宅子建造完毕,自去年端午节开始,就陆陆续续的卖了出去。
那边的房子,长安城的达官显贵是看不上的,毕竟位置实在是太偏僻了,他们不会将其当做自家的居住宅邸。
可是那里又离着竞技场很近,人多,热闹。
家里不差钱的,干脆在那边置办一套宅子,如果心血来潮,想要看比赛了,就到那边去转转。
或者是购置下来,做个别院也好。
家大业大孩子多的,要分家的,安排在这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大多数在这两坊购置宅子的,都是外来的商人。
长安城的宅子价钱早就不是以前能比的了,这般精致的宅子,普通老百姓买不起。
商人们在这里购置宅子,也是看中了竞技场周围巨大的人流量,长安城里除却东西两市之外,这边一旦有比赛,就是最热闹的地方。
然而,马球比赛年年都有,而且越办越红火,名声越来越响。
自从两坊的围挡拆开之后,竞技场外的空地已经不让小摊小贩停留了,而是全都移到永和坊北面的一整条商业街上面去。
那街道南接永和坊,北临竞技场,位置绝佳。
有眼光的人,自前年上元节的时候就开始相看地段,去售房处租赁商铺了。
今年商铺也都彻底开业了。
酒肆、茶楼、客栈、杂货、成衣、各色小吃……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除去商铺之外,街道两侧还留了摊位,低价租赁给那些小商贩。
一整条街,迅速繁荣起来,又被长安城里的人称为“南市”。
长安城实在是太大了,若是将长安城南北从中间分开来,不管是东市还是西市,都在长安城北。
城南东南角有曲江池,曲江池畔还算繁华,但是西南角就萧条的很了,没有街市,现如今因为竞技场和永和坊长安坊,也变得热闹了起来。
对于手里有钱的普通人来说,这两坊的宅子,便是最好的选择。
环境好,自从有了南市之后,地段也没有缺陷了。
更别说,除却这里,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长安城里的宅子,已经有价无市了。
虽然看上去空着的多,但是找人一打听,全都是有主的地。
观望了这么久,终于两坊的宅子开放买卖,还不赶紧先抢占先机?
两坊内的环境规划的实在是不错,买到宅子的人在真正入住之后,才愈发体会到此处与长安城内其他坊市的截然不同,可谓是惊喜连连。
长安城传统的坊市格局,每个坊都如同一个独立的堡垒,拥有高大的坊墙和紧闭的坊门。一旦夜幕降临,宵禁鼓响,坊门关闭,各个坊市便自成一体,相互隔绝。
然而,永和坊与长安坊却打破了这一陈规。两坊之间并非以厚重的坊墙完全隔绝,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廊道、月门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两坊相接的核心区域,没有建造任何房屋,而是倾力打造了一大片公共的绿色花园。
花园并非随意栽种些花草了事,而是聘请了能工巧匠,仿照自然山水意境,堆砌假山,引水成溪,铺设蜿蜒小径,遍植四季花木。
其间点缀着亭台、石凳,供人休憩。
清晨可在此散步,午后可在亭中对弈。
李复翻看着账本,上面的数字实在是太漂亮了。
两坊的宅子,又让泾阳王府发了一笔大财。
不过,这笔钱,算来算去,正好能将庄子上修行宫的钱给填了。
不亏。
现在住进这两坊的房主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新房子的好处了吧?
自家是什么样的,那看你自己的钱包,钱包鼓,自家住的就好,装修这玩意儿哪有上限?
有钱就尽情挥洒吧!
外部环境,那是给你整的妥妥当当的,让你挑不出毛病来。
不止是新宅子,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原先两坊之地,聚集了不少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李复干脆也把他们给整合起来,干点熟悉的活儿。
这叫“物业”。
平日里收拾收拾坊内的卫生,修理修理公园,晚上和坊内不良人一块巡逻,为住户排忧解难。
每个月领例钱,这样他们也算是有了工作,有工作,就能安稳下来。
安稳下来,就可以攒钱买房子娶媳妇生娃了。
至于这笔钱从哪儿来?
当然是“物业费”咯。
新宅子都住上了,还差每年这点物业费吗?好环境好设施好服务都享受上了,不掏钱?
这可是买宅子签契约文书的时候,就已经提前约定好了,不可拖欠,不然,物业就要拿着文书去官府跟你打官司了。
一告一个准。
至于物业归谁管。
李复可不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要知道,当年李二凤跟李建成在玄武门对掏的时候,李建成可是收买了长安城内的所有地痞流氓(无业无田者为流氓)。
长孙无忌是带了牢房里的死囚去助阵的。
这帮人,平日里散在长安城里,除却不良人会“关照”他们之外,大人物们是不会管他们的。
但是这种人凑到一堆,那就有问题了。
所以,李复不敢趟这浑水,直接将这烫手山芋扔给了李二凤,跟他说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还有“收益”。
主要是“收益”。
毕竟若是在李二凤的手里,哪儿来的风险?
没有人比他更懂得玄武门。
李二凤欣然接受。
转头就将这一块扔给了专业人士,李五。
所以现在,两坊的物业是归百骑司的。
其收益,也会充作百骑司的“活动经费”。
百骑司的拨款,都是从李二凤的内帑拨调出来的。
不然李五跟户部打交道,怕是一分钱都拿不到,整个百骑司也就不会发展的这么快。
没有钱,总不能整个百骑司的人都去喝西北风。
李复在知道百骑司管着这一块之后,不由得在心里为李世民竖起了大拇指。
真是会用人啊。
到底还是让专业的人去做了专业的事儿。
在长安城,谁能比百骑司更“黑”,谁能比百骑司,更能“罩着”物业呢?
泾阳王府开发了两坊的房地产,这买卖,只做一锤子,也就是房子卖出去就跟开发商没啥关系了,后续有什么问题,就跟物业沟通去吧。
反正开发商只管着真材实料的盖房子。
一年的时间,宅子都卖出去了,账本送到泾阳王府来,这说明,这笔买卖,马十三那边看过账本之后,三方确认无误,账目也可以封存了。
李复找来了老赵。
“老赵,派人到永和坊和长安坊走一走看一看,打听打听那边的反馈怎么样。”李复笑道:“咱们在长安城里有不少地皮房屋,后续也要吸取经验,这次的买卖是做完了,还有下一次呢。”
长安城里的地皮房屋的具体数量规模,没有人比老赵更清楚了。
当初李复手底下没有什么人,老赵是全权负责这件事,拿着钱出去买房子买地。
老赵也是个实在人,对于地皮和宅子这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喜欢。
家里有闲钱,主君有这个意愿,他就放开手脚去做了。
以至于当李复看到那满箱子的契约文书,人都傻了。
武德有九年,加上贞观有三年,那时候长安城的地皮房屋是真不值钱。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颉利时不时的带人就南下浪一圈要好处。
尤其是当年朝廷还传出了要“迁都”的消息,当时可真是闹的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都不知道长安还有没有明天,万一下一次颉利又带着人来了怎么办?
他能陈兵渭水,说不定哪天就兵临长安城门下。
再加上前隋大肆营建洛阳,杨广拿着长安这个国都也不当回事。
大隋这般,大唐是不是也能说走就走?
所以泾阳王府囤积地皮房屋,那真是让他掏着了。
春光明媚,和风习习,正是出门活动筋骨的好季节。
沉寂了一整个冬天的竞技场,再次被如雷的欢呼声和急促的马蹄声唤醒。
李渊坐在高台上,兴致勃勃的看了一场马球比赛。
整个冬天闷在宫中,可算是有点有趣的事情了。
开幕赛上,李渊看到那些意气风发的马球队伍,心里也在琢磨,不知道今年的“冠军”要花落谁家。
可要好好看看,到时候也买上两手。
马球比赛结束后,李渊换上一身常服,带着护卫们出来,远远的就看到了热闹的街市。
“去年的时候,这外头还有很多的小商贩,今年这是都挪到那边去了吗?”李渊手指着永和坊的方向。
护卫统领连忙躬身回答:“陛下明鉴,正是如此。听闻是泾阳王府将永和坊与长安坊重新规划,将原先散乱的小商贩都迁至那条新建的‘南市’商业街上,统一管理。如今那里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比以往规整多了。”
“哦?南市?”李渊闻言,脸上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怀仁倒是会折腾。走,随朕……随老夫去看看,这南市究竟是个什么光景。”
一行人便朝着南市走去。一踏入街道,李渊便感受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氛围。
街道宽阔平整,两侧店铺鳞次栉比,酒旗茶幌迎风招展。
售卖各类商品、小吃的商铺和摊位排列有序,人流摩肩接踵,叫卖声、谈笑声、孩童嬉闹声交织在一起。
只是放眼望去,生机勃勃,便令人心情大好。
“不错,不错。”李渊频频点头。
东市西市他都去过,今日,也算是见识了长安城新的“南市”。
“杂乱无章变为了井然有序,市井气息却丝毫未减,反而更显繁荣。这般规划,确实用了心思。”
“往后马球比赛结束之后,场外也用不着那么多金吾卫去维持秩序了。”
“搬的好啊。”
时至中午,李渊并没有回宫,而是带着护卫们商业街上最为雅致的一间酒楼,特意要了一间临窗的雅座,中午便在此用膳。
品尝着特色佳肴,俯瞰着楼下街道上熙熙攘攘。
城南的热闹,与记忆中那个略显破败、边缘的长安,已然大不相同。
用罢午膳,李渊兴致未减,便在护卫的陪同下去了永和坊。
既然是泾阳王府重新规划的宅子,那便到里面去走走看看,从外面看着,倒是整整齐齐的。
马车走着走着,就到了连接永和、长安两坊的公园门口。
公园门口竖着个牌子,马车禁入。
于是乎,李渊的车驾就这么停在了门口。
春日暖阳透过新发的嫩叶,在洁净的小径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园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
李渊带着人漫步其中。
“你们离着老夫远一些,我带着他随便走走。”李渊指了指身边的一个中年内侍。
“是。”护卫们拱手应声。
这地方倒是令人闲适。
忽然,李渊的目光被不远处凉亭中的一幕吸引了。
远处有一凉亭,亭中有几位老者,正围坐在石桌旁,全神贯注地盯着桌面。
李渊来了兴趣,带着内侍上前观看。
到了亭子里,才发现,中间坐在石桌旁的两位老者,正在下象棋。
象棋?!
都传到宫外来了?
李渊好奇。
这时,内侍低声对李渊说道。
“主君,您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