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蒙古军队还会守着一些城池,但是现在国师已经将所有的人员全部撤走了,只剩下一支军队留下来和诸葛隆中周旋。
反正他们也知道正面对战是打不过诸葛隆中的,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去和诸葛隆中的军队正面对战,只是远远的在周围游走,一看情况不对立刻就退走。
这种方法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而是纯粹的恶心对方。
不过以蒙古骑兵的速度来看,就算是打不过诸葛隆中的军队,但是在机动性和速度方面,还是能够超越诸葛隆中的军队。
这也是国师答应和昆仑派那些合作的根本原因,在所有的包袱都丢掉之后,蒙古骑兵的优势才真正的显示出来。
这也是当初蒙古军队南下时,能够所向披靡的原因。
蒙古军队打防守胜不是强项,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会防守。如果不是害怕枪械的威力,他们甚至都敢用骑兵冲击诸葛隆中的军队阵营。
不过之前的失败次数太多,已经蒙古军队打出了心理阴影,他们根本不敢主动枪口上撞。
对于这支蒙古军队,诸葛隆中的中军大帐之中,很多将领都主动请缨,要去消灭他们。
毕竟进入北方以来,他们的战斗打的过于保守,和南方的同僚比起来,他们没有打出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之前在南方的和蒙古人决战的时候,虽然那时蒙古军队数量众多,但是冷锋这边的军队可是火力全开。那场战争才是放开了手脚去打,而且还是打的十分痛快。
就算是进入北方之后,也是连续不断的进行了多场战斗,但是大家打的都很收敛。现在好了,有了这样一支蒙古军队,自然都是抢着要去剿灭他们。
“这支蒙古军队敢留下来,就说明他们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你们可以很轻松的消灭他们,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愿意和你们面对面战一场。如果他们只是为了引诱你们出击,带着你们到处跑,那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诸葛隆中一眼就看出了蒙古军队的战术,自然不可能安排部队去追击这些蒙古骑兵。
双方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很显是不对等的,如果用自己的劣势去碰对方的优势,到最后吃亏的肯定是对方。
“那就放任这些家伙不管吗?”
有将领很是气愤,他们早就看这些蒙古骑兵不顺眼了,特别是现在,这些家伙不仅仅没有逃跑,竟然敢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来回晃悠。
“这倒不是,蒙古骑兵最擅长的就是速度,我们完全可以避开对方的这个优势,以逸待劳将之解决掉。”
“请军师明示,如何以逸待劳!”
“对方有高人在背后指挥,一般的计谋陷阱无法让对方中招。蒙古军队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他们已经和义军达成了协议,一旦义军和那些江湖高手对我们发动进攻的时候,蒙古军队肯定会有所动作。”
诸葛隆中明白自己这方的将领在行军打仗方面都是好手,但是在处理面对整体局势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
毕竟年轻将领的经验和心性还是不够老练的,他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大多也是从表面入手,而后再往更深层次去推理思考。
但是诸葛隆中却和他们不一样,诸葛隆中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抓住事件的本质核心,然后再去想如何解决问题。
其实大家都知道蒙古军队的长处是什么,也知道他们自己这边的优势,但是却很少会有人去想如何真正的发挥以此之长攻彼之短。
这些年轻将领所考虑到了是用自己的军队优势,直接就干就行了。
但是人家不可能和你正面硬干,现在的蒙古军队都学精明了,他们就是再怎么勇猛,也不敢用血肉之躯来硬扛子弹。
冷锋的军队所装备的武器和护甲,与冷兵器士兵相比,在威力上已经超级了好多个世纪,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不过在行军速度方面,与蒙古骑兵相比,就要弱很多。
毕竟两条腿就是再怎么能跑,也是跑不过四条腿的战马。
虽然冷锋这边的士兵基本上没有装备重型护甲,但是他们身上的武器重量却比一般的刀剑要重。如果再加上弹药,以及其他的一些特殊物品,总重量也是很可观的。
追击战放在蒙古骑兵身上是适合的,如果双方都是步兵的话,这种打法完全没有问题。
“一旦有意外发生,蒙古骑兵肯定会试探着发动进攻。到时候正面战场上表现的慌乱一些,毕竟昆仑派组织了那么多的江湖势力,我们怎么说也要给他们一点面子。”
诸葛隆中的话到这里就停止了没有继续往下说,不过大家都已经听懂了他的话中之意。
这些年轻的将领并不是愚钝之辈,他们刚才只是没有想到这点而已,诸葛隆中稍微提醒一下,他们就明白了其中原委。
看来这次就是最后一战了,虽然没有当初在南方时和蒙古人之间的那场决战规模宏大,但是这一战之后,就会将北方的问题全面解决。
蒙古军队,义军,还有北方的江湖势力,这一次是要将这三方全部收拾掉。
这是之前诸葛隆中和冷锋商量之后定下的最终策略,北方的局势也应该收网了。
昆仑派组织了大批江湖高手,他们想必已经研究好了针对自己这边的策略。
虽然不清楚他们的详细作战方案,但是以昆仑派这些江湖势力的一贯作风,他们肯定不会由自己人顶在前面去硬扛子弹。
再加上之前诸葛隆中和义军的那些战斗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已经让对方以为看清了诸葛隆中的底线,不会对义军进行大规模的屠杀。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有操作的空间,在进攻的时候会让义军的普通士兵顶在队伍的前面,江湖高手混在义军的队伍之中。
除此之外,他们还可能使用一些特殊的防御方法或者是攻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