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失败,王朗和张燕两人发生了争吵,这样的事情很快流传了出去。
而流传出去的原因很是简单,那就是来自于当地的世家大族。
在经历了失败之后,张燕打算带着骑兵绕过上蔡,认为上蔡最为精锐的军队已经和他们两败俱伤了,剩余的军队自然不足为虑了,就不要浪费时间在上蔡了。
而王朗觉得需要攻下上蔡,毕竟有上蔡在,他们军队回旋的余地太小了,更何况,如果没有攻下上蔡而匆匆离开,这岂不是表明了天下无敌的董仲颖军队竟然会害怕一些郡兵。
素来不和的两个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结果大吵了一架。
吵完后的后果就是,张燕和王朗两个人决定分兵,自己干自己的。张燕带了一千骑兵,绕过上蔡向东进发,而王朗则率领剩下来的人围攻上蔡,拿下这个重要的城池。
虽然孙子教育说围城需要十倍的人马,但是这也是建立在双方战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
尽管王朗的人马数量和丁奉军队从数量上说相差不大,但是从战力上说王朗手下的都是董仲颖军中的精锐,对于丁奉这种被抽调精锐好几茬子的郡兵,可以说一个打十个。
但是王朗还面对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军需不足。不过王朗还是有自己的解决方法的,那就是让别人友情赞助。
王朗对蒋干说道:“军需的事情你不需要担心,在现在的形势下,如果我让那些豪族出兵出人,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但是我让他们出一些粮食,他们肯定会同意的。”
和王朗预计的一样,王朗将自己的信件一发,在上蔡周围的豪族,自然来“喜迎”王师了。
他信中甚至对张燕狠狠地诋毁了一番,将他自己为什么会到如此的境地,张燕是如何欺辱他的事情写在了信中。
王朗充分相信,他所认识的那些豪族,有足够的道德,绝对不会将这件事情“故意”宣扬出去的。
那些豪族的确很有道德,一点点也没有给王朗面子,因为此时此刻,他们还是仲王的麾下。
有一些是提供了自己的一个粮仓位置,让王朗自己去抢,有一些人带兵前来“抵抗”王朗,还没有接战,就将自己的武器丢弃逃遁了。
对于这样的人,王朗自然明白他们这样做的苦衷,并没有追究他们抵抗的责任。
于是,有了军械和粮草的王朗,自然又一次有了能力去攻击上蔡了。
面对再次到来的王朗军队,丁奉却一点也不敢大意,上一次在偷袭成功的情况下,双方还是斗了一个旗鼓相当。他偷袭的兵力是他所有人中最为精锐的士卒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战损竟然相当,在列阵而战的情况下,丁奉根本就没有打赢的信心。
此刻,他手上唯一的依仗,就是上蔡那些被他临时修缮的城墙,以及不知道
王朗的军队到了上蔡,却看到丁奉早就紧闭城门,驱兵守御。
王朗下令让军队将城围住,二面佯攻,一面主攻,三面攻打。
丁奉亲自率人在城墙上守御,鼓舞着士气,甚至打开城中的府库,将其中的财物分给士兵。
他大声叫道:“对方渡过长江,如同没有根的浮萍,只要我们守住上蔡,那么事情就一定会发生转机。”
听到丁奉话语的众军士气大振,稳稳守住上蔡。
在攻城受挫的情况下,王朗亲自绕城查看上蔡的破绽,对蒋干说道:“此郡壕深城峻,不易攻也,丁奉也颇有才能,仓促之间此城南下,幸好我和张燕早有定计,不然我们势必被困在上蔡城下,进退维谷。”
看到王朗在探查城池,丁奉令人大声叫道:“王朗,亏你自称天下名士,却不知兵。我也颇有守御之法,岂能让你轻易破城。或许你的天下名士是徒有虚名。”
王朗听了丁奉的话语大怒,下令让众军运柴草堆于城下,口称想要将上蔡的城墙烧毁。
蒋干听闻王朗的命令劝说道:“司徒,您既然和张燕有了定计,就不要将军力浪费在意气之争上了。如果时间拖的久远了,陆逊或者其他地方的援军一到,恐怕我们就危险了。”
王朗笑着对蒋干道:“这些柴草我自有用处。”
却说丁奉之弟丁封,年方十五,也颇有勇力和胆气,闻名于乡间,得知自己的哥哥被围困于上蔡,于是去见了临汝的守将潘璋,想要和潘璋一起去救援自己的兄长。
潘璋听了丁封的话语,却有些为难,他说道:“现在董仲颖的骑兵肆虐于江东之地,临汝所在亦是紧要。”
丁封说道:“上蔡一破,王朗大军必然会来攻打临汝。将军您率军救援上蔡,是以两军之力对抗王朗,而您坐看上蔡败亡,等到了那个时候,则是将军您独自守御。”
丁封等了一等又道:“如果您坐看上蔡城破,那么当王朗攻击临汝的时候,又有谁会来救援您呢?”
潘璋继续犹豫不决,这时候忽然有人禀报,说有一人自正西而来,口称有机密事。
潘璋于是唤入问之,那人回答说:“某是丁将军麾下亲卫。今奉丁将军将令,特来求救于将军。”
那人说完话语,从怀中摸出一物道:“此乃丁将军文书。”
丁封听到那人的说法,对潘璋行了一个礼,将文书接过。
文书上只写了几句话,说:“上蔡甚急,每日城上纵火为号,专望临汝救兵,并不见到,来此告急。听闻王朗和张燕两人因为琐事闹翻,王朗势单力孤,又被困于上蔡城下,如果临汝兵到,里应外合,必然可以立下不世之功勋。”
丁封道:“文书汗已湿透,不可细辩,粗看笔迹,颇像我兄长亲笔。”
那人道:“文书贴肉储存,我又生怕误了丁将军的事情,星夜前来,故被汗湿。”
听了那人话语,潘璋即点起人马,会同丁封所招募的乡勇离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