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尸骨未寒,东魏司徒、河南道大行台侯景就起兵反叛。
起因是高欢长子高澄贸然行事,欲诱杀侯景,但计谋被侯景识破。
高澄秘不发丧,以高欢名义任命韩轨为司徒,要他率3万大军先行从滑台城渡过黄河,南下平定叛乱。
高澄又宣布调集其它州郡兵力,随后跟进。
侯景面对朝廷大军,思考应对之策。
由于西兖州刺史邢子才的阻挠和公开揭露,侯景控制河南13州的计划没能得逞。
侯景手头的军队不到4万,加上颖州刺史司马子云的1万,总共也不到5万。
河南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易攻难守。
仅凭手中这点兵力,侯景不可能抵挡住陆续到来的东魏朝廷军攻击。
侯景没有其它办法,唯一出路是投靠外国。
他首选宇文泰的西魏,因为它是东魏死敌。
萧衍的南梁国家富裕,但与东魏关系较为和缓。而且,南梁承平已久,军队战斗力较差。
侯景把投靠萧衍作为备选方案。
作出决定后,侯景立即派人前往长安,表示愿意挟13州归降西魏,条件是请西魏派军队抵御东魏军攻击。
这年,宇文泰41岁,已把持西魏政权13年。
虽然晋阳方面把高欢的死讯瞒得很好,但宇文泰根据各种迹象得出的判断,与真实情况出入不大。
就侯景的求助,宇文泰与心腹们商议后认为:
侯景不是什么好鸟,他不是真心投靠西魏。西魏不能被他利用。
尽管高欢(可能)已死,但西魏目前仍然不是东魏的对手,不应主动招惹对方。
最好是东魏朝廷与侯景拼个两败俱伤。
或者,侯景投靠南梁,打破南梁与东魏之间的和平,双方爆发战争。
西魏到时坐收渔利。
宇文泰确立了对待侯景的国策后,便给侯景回函:封侯景为西魏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
——只给几个虚衔,不派一兵一卒,不拨一分一毫。
侯景接到宇文泰的空头文书,大失所望,只能启用备选方案。
他把投降书中的抬头“西魏”改为“南梁”,派人送到建康,向南梁皇帝萧衍求助。
萧衍时年84岁,在皇帝宝座上坐了45年。
萧衍于502年登上皇位,建立南梁朝政权。
那时,南梁国领土面积210万平方公里,设51个州,人口980万。
到547年,南梁国领土面积变成270万公里,有107个州,人口增长到1380万。
判断一个时代是不是“盛世”,站在不同立场就会有不同标准。
如果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那标准就很简单:亲人不需上战场、能吃饱穿暖、养的起更多孩子。
相对应的国家面貌是:甚少或没有战争,国家人口增多,各阶层自得其乐。
萧衍做皇帝的前45年,南梁当得起这么一个盛世之名。
有人说汉武帝时代是盛世,其实是被近些年的谬史家忽悠了。
汉武帝时代,国家年年征战,军人生命朝不保夕,百姓民不聊生,人口锐减十之六、七。
读史籍记载就发现:汉武帝时代,没有任何阶层对现实感到满意;汉武帝是个彻头彻尾的恶君,他的时代是史上最不堪的乱世。
萧衍本来可以成就一位伟大的皇帝。
可是,侯景是萧衍命里克星。他的出现,把萧衍给坑惨了。
侯景让这位圣君晚节不保,甚至最后被活活饿死。那是后话。
此刻,收到侯景的投降书,萧衍让朝廷官员们讨论此事。
此时,东魏还没为高欢发丧,但关于他去世的小道消息已传到建康。
尚书左仆射谢举率先反对掺和侯景叛乱。
谢举表示:南梁国土面积是东魏的三倍,但人口只有东魏的2\/3,军队战斗力更是没法比。南梁应该保持与东魏的睦邻友好关系。
其他朝廷大臣几乎都同意谢举的意见。
萧衍有点郁闷。
因为,他前几天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中原地位的刺史、太守们一批一批来到建康,挨个给自己请安。
萧衍觉得,这是上天给自己预示,让自己挥师北上,一统天下。
于是,萧衍一反平常的温和态度,严厉呵斥道:“诸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是根本不考虑为国家开疆拓土了吗?”
这时,中书舍人朱异站出来,慷慨激昂道:“如今侯景归降,正应天意。如果拒绝,会让上天寒心。请陛下不要犹豫,派军增援侯景义士。”
朱异是萧衍的心腹,天天陪着皇帝念佛、下棋。萧衍把自己的梦告诉了他,所以朱异这么说。
萧衍听了朱异的话,龙颜大悦,当即不顾群臣反对,拍板接受侯景投降。
萧衍让朱异起草诏书,封侯景为南梁河南王、大将军、使持节、都督河南河北诸军事。
萧衍与宇文泰不同,不是空口许愿,而是立即采取军事行动。
他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统领兖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率3万大军,立即从义阳进军悬瓠城,再北上接应侯景。
羊鸦仁带着大量粮草辎重,准备送给对方。
……
东魏司徒韩轨率军南下平叛。
但韩轨与侯景共事多年,对后者相当了解。
他认为自己率3万人对付侯景,胜算很小。
于是,他慢慢行军,走了半月才到黄河北岸。
高澄对韩轨很不满,便另命武卫将军元柱领4万人马,日夜兼程渡过黄河,赶往河南。
这时,侯景已经放弃了洛阳、虎牢等地,率4万军队南下投梁,走到颖川附近。
元柱的军队与侯景军在颖川遭遇,双方爆发激战。
元柱军队大败。
此时,韩轨得知元柱军跑到自己前面去了,也下令急行军赶到。
韩轨、元柱合军,一起攻打侯景。
侯景率军退入颖川城内,关上城门拒敌。
元柱、韩轨军包围颖川城并发动猛攻。
侯景知道,自己大队人马没做准备就龟缩进颖川城里,粮草供应是大问题,不可能坚持太久。
南梁羊鸦仁的援军还在悬瓠城,距离颖川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
侯景再次把目光投向西魏。
他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到长安城,递交宇文泰。
在信里,侯景表示愿意奉上东荆州、北兖州、鲁阳、长社四座城池,请宇文泰派军解颖川之围。
宇文泰读信后,觉得出兵解颖川之围不是太难,却可得到四座大城池,这笔生意很划算。
谋臣于谨却认为:侯景以奸诈狡猾闻名,信誉度不高,西魏静观其变为上。
宇文泰采纳了于谨的建议,没有答应侯景条件。
时间来到547年6月,高澄已经全面掌控了东魏朝廷,便为高欢发丧。
东魏、西魏、南梁三国局面变得十分微妙。
6月中,一件意外之事引爆了三国混战:西魏荆州刺史王思政出兵颖川。
原来,王思政也收到了侯景的求援信。
他经过分析后,判断认为这是西魏占领东魏河南诸州的良机,宇文泰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
于是,王思政在向朝廷送出报告的同时,亲率荆州刺史部的一万多军队开赴颖川,去解侯景之危。
王思政的行动打乱了宇文泰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