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上天的保佑,一股冷风吹醒了昏睡过去的玄奘,他爬到马上继续行走。刚走几里,就隐约发现远处有波光闪动,于是架马疾驰。出现在他眼前的正是野马泉。玄奘这才保住性命,到达伊吾国。
当时的高昌国,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强行挽留玄奘留在高昌国讲法传经。但是玄奘面对一人之下的国师并未妥协,并以绝食的方式表示求法的决心。
后来麴文泰被玄奘的坚定意志所打动,还与玄奘拜为结义兄弟。
然后派出25人陪同玄奘继续西行,并且给沿途各国写信,希望他们能在玄奘路过时提供帮助。《西游记》则把这段历史改编成了唐太宗所为。
此时的玄奘虽然有了团队,但是接下来的道路依然凶险。
他与众人来到了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帕米尔高原。这里悬崖峭壁和深不见底的暗洞随处可见,而他要做的就是翻越这座被大雪覆盖的高山。当他历时7天跨过之后,他的团队已经牺牲过半。
后来玄奘通过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及阿富汗等国,最终经过几年的艰苦旅程,终于到达了古印度。
史书中还记载过一个故事:当时那烂陀寺的住持已100多岁,几乎因一场重病到了圆寂之时。可就在玄奘法师到达之前,这位住持梦到了三位骑着白象的圣人。
圣人告诉他,即将有位大唐僧人前来求法,只要将毕生所学传授于这位僧人,他的一身重病就会随之化解。住持果然等来了玄奘法师,于是为他亲自讲法。
而玄奘也很快消化了这些内容,并且经过精心钻研,成为了当时印度的一流学者。当时有其他寺院的法师准备与那烂陀寺论辩,玄奘于是写下了1600颂的《破恶见论》应对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印度霸主戒日王于是专门举办了一场盛大辩论,结果参辩的3000多人中没有一人能够驳倒《破恶见论》中的一句。
玄奘的声明自此遍布了整个印度,就连脚上的麻鞋都被当地信徒尊为圣物。大唐的声誉也以玄奘法师而远播万里。
但是满身荣耀的玄奘法师并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在公元643年带着657部佛经毅然决然地启程回国。而他再次路过的高昌国已经成为了大唐疆域。
645年正月,玄奘终于结束了19年的取经之路,他的事迹也早已传回了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派出宰相房玄龄亲自出城迎接,朝廷也为玄奘举办了隆重的迎接仪式。玄奘在之后用一年的时间写下了《大唐西域记》。
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的664年,玄奘自知大限将至,绝笔翻译,随后于664年2月5日圆寂。
【宋朝的武将地位到底有多低微,明明是北宋第一名将,却被小小的歌姬羞辱#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宋朝的武将地位到底有多低微?他们不仅面对文官的贬低不敢回击,甚至连歌姬都敢对他们言语羞辱。而这一切,都是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的亲身经历。
只因文官的短短6字,狄青就被安上了和岳飞同款的“莫须有”罪名,最终被活活逼死。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由于陈桥兵变的前车之鉴,担心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所以一直倡导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从而造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到了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这种局面更是愈发明显。说到宋朝的武将,所有人都会想到抗金名将岳飞,他一生保家卫国,忠心耿耿,可惜却死于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而在宋朝,还有一个人物几乎与岳飞有着同样的遭遇,他就是被誉为北宋第一名将的狄青。
1038年,正值宋仁宗执政的北宋时期,西夏政权准备脱离大宋。两国因此发动战争。可是北宋自从1005年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已经长达33年没有战事,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可以说是惨不忍睹,结果与西夏的战争一输再输。
几场战斗下来,已经让北宋的将士不敢再战,整个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迷。而就在这时,还是大头兵的狄青站了出来。
人们不会想到,4年后,经过大小25场战斗,8次中箭的狄青不但没死,反而成功攻陷了西夏的金汤城和宥州。
在与西夏战争期间,有人把狄青推荐给了韩琦和范仲淹,他们认为狄青是当时少有的军事奇才,所以常以厚礼相待。
范仲淹甚至教导他:“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于是用心读书,熟读兵法,并且能够合理地运用在与西夏的战斗之中。他的表现很快传入了京城。
宋仁宗于是下令召见狄青,想要一睹这位大宋骁将的风采。只是途中的狄青,再次收到了西夏侵犯的消息,必须要迅速赶回前线。宋仁宗于是专门派人给狄青画像并送回京城。宋仁宗对着画像兴奋地说道:“狄青乃我大宋救星也。”
而此事也迅速传入了民间,他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前线的士兵更是把他当作楷模效仿,所以军队的士气非常高昂。
韩琦向来看不起武官,但他有一次宴请官员,狄青却是唯一一位受邀的武将,这对狄青来说绝对是莫大的荣幸。
可是酒宴上的一名歌姬向众位文官敬酒之后,到了狄青这里却说了一句:“也近巴尔一战。”宋朝的军队有个特点,从军之人的脸上必须刺字,狄青也不例外,但与其他士兵不同的是,他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与乡人发生冲突,被捕入狱,然后才在脸上刺字并发配充军,所以这样的军人也叫“黥配军”。而这也是歌姬所指。
可是狄青好歹也是朝廷的重要官员,再不济也轮不到一个歌姬指指点点,所以这句话对于狄青来说是个极大的侮辱。
于是几天之后,狄青把她狠狠地收拾了一顿。可是狄青却没想到,他的这一做法居然惹恼了韩琦。
结果没过几天,狄青的一名部下焦用就被韩琦以克扣军饷之罪逮捕。
狄青于是特意跑到韩琦府上求情,说焦用是个屡立战功的英雄,希望韩琦能够重新发布结果。韩琦冷冷说道:“东华门外状元之名唱出者方为英雄。”
狄青面对韩琦的贬低却不敢反驳半句,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手下被削掉脑袋。
而此事也让武将的地位更加低落,只要是个文官,无论品级高低,都敢随意羞辱狄青。
公元1052年,狄青被升任为枢密副使。而他刚刚升职不久,一位名叫侬智高的少数民族首领又突然反叛,结果宋朝的守军节节败退,平叛将领也因轻敌而战败阵亡。
狄青于是再次出马,将擅自行动以及木屋法纪者就地正法,成功遏制了军队的散漫之气,并且制定出了针对性的战斗计划。最终狄青成功平定了叛乱。
宋仁宗听说之后大喜过望,直接把狄青提升为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狄青至此彻底逆袭为最高军事官员。可是坐上如此高位的狄青并不舒坦。
他在上任之前因为突然有事,并未按照原定的时间到达,结果按照规矩,列队欢迎的文官下属当街大骂他是“赤佬”。
“赤佬”也是宋代人们对军人的一个称呼,好比现在对一个不喜欢的人的称呼。而这些官员居然当街辱骂自己的上司,可见当时的武将在那个重文轻武的年代,其身份已经低微到了什么程度?
而且历史向来都由文官把持,狄青的升任对文官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很有可能破坏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所以这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绝不容忍,开始想尽办法挤兑狄青,让他知难而退,主动下台。
可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狄青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他却没能躲过谣言这把利箭。于是关于狄青的各种奇怪的言论传遍了整个京城。
有人说他的看家狗的头上长了两根犄角,还有人说他家中起火又自动熄灭,等等谣言在一时间铺天盖地
。而吃瓜群众因为崇拜狄青,便以这些谣言继续深化。虽说百姓对狄青并无恶意,但是这些谣言却被一些文官加以利用。
因为五代乱世的朱温也曾家中失火,火光也是自动熄灭,结果不久之后朱温就发动叛乱成了皇帝。
所以作为反对狄青的头号人物,文彦博强烈要求宋仁宗罢掉狄青
。可是仁宗没有狄青犯错的实际证据,认为这样对待功臣有失公平,所以并不打算将其撤掉。文彦博随即说了这样一句话:“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君勤,所以有陈桥之变。”
他以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为例,再加上士兵和百姓非常支持狄青,便把狄青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所以这句话有着十足的分量,可谓是杀人诛心。
我们知道任何一位皇帝对于造反一事都很敏感,宋仁宗其实也不例外。所以宋仁宗最终决定把狄青调到地方为官。
狄青没想到自己忠心耿耿,换来的却是如此待遇,于是找到文彦博讨要说法,可是文彦博仅仅回答6字:“一直如此,别无他因。”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吓坏了狄青。然后狄青立刻起身去往陈州任职。
但是朝廷并不放心,每个月都要派出使者调查。狄青也因此惶惶不可终日,最终于半年之后去世。
史书记载他是面部毒疮发作,但在别人看来,他是活活冤死。
【真实历史上是否存在庞太师,谁才是他的历史原型?#历史#历史人物#小知识】
他是影视剧中的大型反派铁面包拯的一大死敌,虽然他在真实的历史之中并不存在,却是两位重量级人物的真实写照。那么庞太师的历史原型到底是谁?其中究竟反映了哪些历史故事?
庞太师庞吉是影视剧《三侠五义》以及《少年包青天》中的最大反派。他结党专权,控制科考,克扣赈粮,中饱私囊。
在生活方面,也是作风腐化,极度奢靡,并且多次陷害包拯于死地。可是有关宋朝的所有史料并无提及这个人物。
也就是说,影视剧中的庞太师基本是虚构而来。我们知道很多小说中的人物设定并不存在于历史,但也确实拥有历史原型。只是这些原型经过作者的改编,将原本的人物创作成了另外一种形象。
又或者把多个人物的特质加以结合,设定出一个全新的角色。总而言之,多少存在着一些关联。
而庞太师很可能就是结合了北宋时期的庞籍和张尧佐两位人物。
首先来看庞籍这个名字与庞太师的名字音同字不同,很多观众就会把庞籍误认为是庞太师。但是我们通过史料对庞籍了解,他的一生履历不仅与庞太师毫不沾边,而且还是北宋的一朝名臣。
庞籍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27岁中进士及第后开始为官,在湖北黄冈任职司理参军。
并且通过优秀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他的推荐人还赞扬他有宰相之气。后来果然通过突出的工作能力步步高升。
他在为官期间刚正不阿,被人们誉为“天子御史”,面对强权更是毫不怯懦。比如曾经垂帘听政的张太后,在去世之时想把权力交给张贵妃。
庞籍于是不顾风险极力反对,向宋仁宗讲明了后宫干政的弊端。他的这种勇气让人非常敬佩。而且他还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官员,曾与范仲淹等人并肩对抗过西夏,收复了许多被外敌占领的土地。
同时还提拔了两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位是堪称北宋第一名将的狄青,另一位则是主编《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所以庞籍与庞太师的奸臣形象完全不符。
但是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小说的作者为何要给一个奸臣取名庞籍?为何不能叫王瑾、陈瑾又或者是李吉,偏偏要与一朝名臣同音同气?想必谁都不会相信其中没有任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