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四月初,倭国,京都城外。
连绵的军帐如同白色的浪潮,将京都这座千年古都紧紧包围。
营寨壁垒森严,旌旗蔽日,巡逻的士兵甲胄鲜明,刀枪在春日下闪着寒光。
中军大帐内,气氛却并非只有胜利在望的喜悦,更掺杂着战略层面的审慎与政治上的微妙权衡……
征倭大将军戚继光已从后方移驻至此,他端坐主位,陈璘为首等一众将领分列左右。
沙盘上,代表明军的小旗已密密麻麻插满了京都外围,那座象征皇居的模型则被孤立在中心。
“大帅,”陈璘率先汇报,脸上带着一丝不甘:“京都城墙虽不及我大明坚城,但石田三成搜刮全城,驱民负土,加固甚多。且其囤积了部分粮草,据俘虏称,即便紧缩配给,亦能支撑月余。若强行攻城,我军虽必克,然伤亡恐不在小数。”
“水师已彻底封锁所有水路,倭寇片帆不得出入。然据夜不收探报,城内仍有死硬之徒,鼓吹‘玉碎’,恐会驱使百姓负隅顽抗,增加我军攻坚难度。”
戚继光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椅背。
他深知,战争进行到这一步,军事打击已非唯一手段,甚至不是最佳手段。
政治的瓦解、人心的向背,往往能起到刀兵不及的效果。
“围而不攻,迫其自乱。”
戚继光缓缓开口,定下了基调:“传令各部,深沟高垒,锁死京都。每日派小队骑兵游弋,射劝降书入城。重点言明:只诛首恶石田三成等数人,胁从不问。开城投降,可保皇室体面,全城军民性命。”
他目光扫过众将:“同时,将我军善待九州倭民、分发口粮的消息,也一并散入城中。要让他们知道,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大明王师,只诛首恶,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一个月后,京都必破……”
“若是这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不投降,城破之后,屠城……”
“末将明白!”陈璘、李舜臣齐声应道。
这是攻心为上之策。
京都皇居,紫宸殿内。
气氛与城外的肃杀截然不同,却更显压抑绝望。
后阳成天皇脸色苍白,坐在御帘之后,身形微微发抖,往日里象征神性的平静早已荡然无存。
帘外,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以及几位公卿重臣跪坐一地,人人面带菜色,眼神惶恐。
这个菜色,可是真的菜色,现在公卿贵族们的口粮都被集合起来,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
贵族们尚且如此。
那些底层的倭民百姓,情况是更加恶劣。
“又……又一日过去了。”后阳成天皇的声音带着哭腔:“明寇的劝降书,连内宫都捡到了……诸卿,难道……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办法了吗?各地的大名呢?他们的援军何在……”
一位老公卿匍匐在地,泣不成声:“陛下……各地……各地消息断绝。明寇势大,听闻……听闻九州、四国乃至中国地区,诸多大名已……已望风归降,或是拥兵自保,无人敢来驰援啊……”
“德川家呢……”石田三成猛地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他像是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东海道的德川秀忠!他手握重兵,还有万人,他的援军呢?!”
殿内一片死寂。
良久,才有一位负责联络的低级武士颤抖着禀报:“治部大人……德川……德川内府那边……最新消息……”
“他……他非但没有派兵,反而……反而以‘清君侧’、‘响应王师’为名,扣押了所有途经东海道、试图前往京都的各地粮队和零星援军!”
“他还发布檄文,指责……指责丰臣殿下狂妄自大,治部大人您蒙蔽圣听,祸乱朝纲,才招致天兵讨伐……他声称要……要为父报仇,匡扶正义……”
“什么……”石田三成如遭五雷轰顶,猛地站起身,身体因极致的愤怒和背叛感而剧烈颤抖。
“德川秀忠!竖子安敢!!我早该……我早该在滨松城就……” 他气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一口鲜血涌上喉头,又被他强行咽下,脸色变得铁青。
德川秀忠的背叛,不仅断绝了外援的最后希望,更是在他背后狠狠插了一刀,彻底瓦解了京都抵抗阵营内部本就脆弱的团结和信心。
宇喜多秀家瘫坐在地,喃喃道:“完了……全完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德川家又……京都已是孤城死地……”
后阳成天皇闻言,再也支撑不住,掩面痛哭起来。
他这位天皇,平日里虽无实权,却也受万民朝拜,何曾想过会落到如此境地?
如今连他名义下的臣子都纷纷背弃,他才真切地感受到,所谓“万世一系”的神性,在冰冷的刀兵和现实的利益面前,是何等不堪一击。
明军大营,戚继光也很快接到了关于德川秀忠动向的详细报告。
“大帅,德川秀忠此举,是向我等递上的又一份投名状啊。”一位幕僚分析道:“他扣押粮草援军,既削弱了京都抵抗力量,也向大帅表明了其与石田三成彻底决裂的姿态,更是展示了他对东海道的控制力,增加其在我等面前的筹码。”
戚继光看着地图上德川家控制区域,沉吟不语。
德川秀忠的投机和精明,比他父亲德川家康毫不逊色,甚至更加露骨。
他在利用明军铲除西国势力的同时,极力壮大自己,并且巧妙地打着“响应王师”的旗号,试图占据道德制高点,为战后格局谋取最大利益。
“回复德川秀忠的使者,”戚继光终于开口,语气平淡无波,“告诉他,其心可嘉,其行可勉。然,当务之急,是京都。若其真有心‘匡扶正义’,当设法促使京都早日归降,避免更多生灵涂炭。”
“至于战后……我大明朝的天子自有圣裁,有功之臣,朝廷从不吝封赏。”
这番话,既肯定了德川秀忠的“功劳”,又给他划下了界限。
你的小动作我知道,但眼下最重要的是解决京都,别想趁机坐大,战后如何,还得看大明的安排。
这是敲打,也是警告。
接下来的日子,对京都城内而言,是缓慢而痛苦的凌迟。
明军的围困日益严密,劝降书的内容也越来越具体,甚至开始列出“必诛”的名单。
石田三成赫然排在首位。城内粮草日渐匮乏,配给一减再减,饿殍开始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也不再是传闻。
恐慌和绝望如同瘟疫般蔓延。
部分底层足轻和浪人开始串联,对石田三成等高层的不满日益加剧。
他们觉得是这些大名的野心和愚蠢,才招来了灭顶之灾,如今却要全城人陪着殉葬。
四月十五,深夜,一场针对石田三成的未遂兵变爆发。
虽然很快被石田三成的旗本武士镇压下去,但也彻底暴露了京都防御已是千疮百孔,人心离散……
石田三成站在皇居的高墙上,望着城外明军连绵的灯火,听着城内隐约传来的哭泣和骚动,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
他拒绝了部下让他化妆潜逃的建议,决心与京都共存亡,以全其忠臣之名,尽管这“忠”在此时看来,已是如此的讽刺和悲凉……
现在的倭国,已经走上了一个十字路口,不过,他们想要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已经不是他们能够选择的了……
大明……
要成为他们的主人……
……………………
首先老李,写战争,细节处理得并不好,老李最喜欢写得还是朝堂上得那些事,不过,也看到书友们说,老李这些写的无趣,不过我上一本小说,只占领了九州岛后,就再也没有往后写,我想着挑战一下自己的软肋,硬写……
这是第四卷,合纵捭阖,纵横漠海,这一卷,在倭国的战争结束后,便会结束,也开始这本小说的最后一卷。
汉土……
这算是收官的最后一卷,也是最后一卷,让老李开始侧重描写,国内改革(包括教育等一系列的改革)
这本小说写了一年多了。
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写的超过三百万字。
多谢书友们一直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