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正午,th 电站主控室,林岚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曲线。直径十米的熔盐储罐在地下五十米处静静流淌,700c的氟化钍盐通过 Gh3535 镍基合金管道循环,腐蚀速率被精确控制在 0.02 毫米 \/ 年。
“3 号堆熔盐流量稳定,放射性剂量正常。” 副控工程师的声音打破寂静。
林岚揉了揉太阳穴,指尖划过控制台刻着的 “三步走” 字样。
1年前她在鹅城实验堆参与首次th循环实验时,从没想过 2013年真能实现 0.1 元 \/ 度的商业化目标。
这座建在大湾基地旁的th电站,如今供给着鹅城 40% 的电力,连香江的跨境数据中心都跑来购电。
“林工,龙岗数据中心又申请增容了。” 实习生递来申请单,“他们想把算力再翻一倍。”
玻璃窗映出远处的防波堤,16 米高的混凝土墙堆着 40 吨重的防波块,和大湾基地的设计如出一辙。
林岚突然想起陈阿婆,那位总来电站食堂买馒头的退休女工,上周还拿着旧照片问她:“这t堆真比以前安全?”
深夜的坂田数据中心,服务器指示灯连成蓝色海洋。周凯站在冷却系统旁,看着电表转速比去年慢了一半,嘴角忍不住上扬。
作为初创 AI 公司老板,他去年还在为每度 1.02 元的高峰电价发愁,现在即使用满负荷运行,每月电费也才十几万。
“周总,老马又来询价了,想租我们的备用算力。” 助理抱着平板进来。
窗外传来货车轰鸣声,是新到的服务器。电价跳水后,鹅城一下子冒出二十多家超算中心,连里云都把华南总部迁来了。
周凯打开监控系统,算力使用率已经冲到 92%,比电价下调前提升了 40%。
“对了,环保组的人明天要来。” 助理突然说,“他们担心我们过度耗能。”
周凯皱起眉。上周去大鹏考察时,他确实看到th电站周边的红树林里多了监测设备。
但想到那些因算力成本降低而加速的新药研发,又觉得值 —— 上个月他们刚用闲置算力帮华大基因完成了基因测序。
清晨的红树林湿地,白鹭掠过水面。陈阿婆蹲在潮间带捡贝壳,身后传来脚步声。
“阿姨,您知道这水里有放射性监测仪吗?” 穿冲锋衣的年轻女孩举着相机,镜头对准滩涂上的白色装置。
是上周来电站抗议的环保志愿者苏晓。
陈阿婆直起身:“姑娘,我在核电基地干了二十年,这钍堆比以前的压水堆安全多了。你看那海水,去年还能看到死鱼,现在都有螃蟹了。”
苏晓的脸红了。她上周冲进管委会办公室时,手里举着的还是三十年前大亚湾建设期的老照片。
直到昨天看到监测报告:钍电站的放射性排放比国家标准低两个数量级,连附近的珊瑚礁都在恢复。
“可是数据中心太耗电了。” 苏晓嘟囔道,“专家说鹅城的算力需求快赶上新加坡了。”
陈阿婆指着远处的输电塔,阳光穿过钢架洒下光斑:“当年建大湾时,也有人说要污染海水。可你看现在,香港四分之一的电还从这儿来呢。”
她掏出手机,翻出孙女的视频,“这丫头在大学学新能源,说以后要搞熔盐储能,连沙漠都能变电站。”
凌晨两点,钍电站突然响起警报。林岚抓起安全帽冲出去,主控室屏幕上,3 号堆的熔盐流量曲线出现异常波动。
“冷却泵密封件腐蚀超标!” 值班工程师大喊,“可能是合金管出现微孔!”
林岚盯着压力数据,大脑飞速运转。th实验堆曾遇到过类似问题,当时花了三个月才找到解决方案。但现在整个鹅城的电网都依赖这座电站,停机一小时就要损失上千万。
“启动备用泵,同时注入缓蚀剂!” 她果断下令,“通知材料所,调 Gh3535 合金备件过来,用无人机配送!”
窗外的月光照在应急柴油发电机上,和大湾基地的老机组形成新旧对照。
林岚突然想起父亲的话,那位参与过大湾建设的老工程师总说:“核电人手里攥着两座山,一座是安全,一座是民生。”
凌晨五点,故障排除。林岚看着恢复平稳的曲线,手机弹出新闻推送:“鹅城算力枢纽入选国家‘东数西算’核心节点,钍电支撑 AI 产业爆发式增长。”
周末的城中村,陈阿婆的百货超市热闹非凡,人潮涌动。
租客们抱着各式各样的电器,如电火锅、烘干机等,纷纷前来结账。
老板娘小林则在一旁忙碌地记录着每一笔交易。
突然,小林在微信群里发出一条通知:“今晚八点到十点免费充电,电动车车主速来!”这条消息迅速在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租客们纷纷点赞并转发。
“阿婆,这电暖器真能用得起了?”一个刚搬来的外卖小哥好奇地摸着货架上的电暖器,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上个月的电费高达三百多块,让他心疼不已。现在,有了这么实惠的电暖器,他只需要花费三十块钱,省下的钱刚好可以给老家的父母寄去一些急需的药品。
这时,苏晓提着一个环保袋走进了杂货铺。她是来买盐的,但一进门就被墙上贴的电费公示吸引住了。看着公示上的数据,她忍不住笑了起来。
上周,她和周凯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数据中心将闲置的算力用于红树林生态监测,而环保组织则帮助他们申请绿色能源认证。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为大家带来更实惠的电费。
“小林,进点光伏小台灯呗。”苏晓指着门外灿烂的阳光,兴致勃勃地建议道,“现在发电成本越来越低,储能电池也变得便宜了。这种小台灯既环保又实用,肯定会很受欢迎的。”
陈阿婆听了苏晓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突然,她想起了林岚,那个总是来买红糖馒头的女工程师。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呢?。昨天在电站门口碰到她,说正在研发钍堆制氢技术,以后连公交车都能烧氢能。
风从敞开的门吹进来,带着海边的咸湿气息,货架上的电风扇转得正欢。
傍晚时分,陈阿婆收到电费退款短信,是上个月的抄表误差。
她看着手机屏幕,突然想起 1994 年大湾首次发电那天,父亲抱着她在厂区门口拍照,说:“以后咱们的日子,就像这电一样,越来越亮堂。”
远处的钍电站发出柔和的蓝光,熔盐在地下静静流淌,将一毛钱的温暖,送进鹅城的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