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后来又在北京搞打黑除恶,杀了一堆在大明时期犯罪却无人能管大明勋贵,连京城的犯罪率都下降了。
出逃事件之后,王鼎只是让万历皇帝好好学习圣人微言大义,这一点让沈一贯非常欣慰,又为了避免朝臣中有人为了捧王鼎的臭脚,故意刁难万历皇帝,一直都是自己亲自授课,方便给万历皇帝放水。
王鼎入京后从没有刻意刁难过这位万历皇帝,让沈一贯对王鼎印象大好。
后来王鼎对大明权力结构调整,对于内政方面完全放权交给内阁处理,甚至不断提高强化沈一贯的地位,让他这个首辅实际上真正坐到了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权力已经无限接近明初的丞相了。
这段时间王鼎又和沈一贯一起进行官制改革,大规模调整了大明政府的架构,(主要是刑部和兵部)。
沈一贯对王鼎的态度已经从最开始的虚与委蛇变成了实际合作者的关系。
沈一贯这样的官场老油条自然能够看出,经过这样的大规模改革之后,对于国家来说是大有好处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分立可以大幅度提高行政的公平性,提高腐败的难度。
虽然现在立法权和司法权还在内阁管理之下,但是沈一贯明白未来王鼎一定会让司法权和立法权独立于内阁。
到了那一天,国家有没有万历皇帝其实都不太重要了。
那正是文臣们心中:士大夫治天下,天子垂拱而治,是士大夫认为天下最好的治理状态。
但是沈一贯本身是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亲手提拔起来,一路保驾护航,最后成为首辅的,在君臣情谊上不允许他参与废除万历皇帝的活动。
只要王鼎不废除万历皇帝,他就是王鼎的坚定合作者。
王鼎骑在马上,身后跟着沈一贯和朱赓,站在北大营是的门前。
一个传令兵跑到前方:“夏王和沈阁老驾到,诸将出营迎接!”连续喊了两遍。
官惟贤立即大声喊道:“开营门!”
“慢!”王承胤急忙阻止道:“我看夏王带来的人不多啊,我们可是有四万人啊!”
王承胤身后好几个人眼神闪烁,不怀好意的看着官惟贤。
官惟贤转身看着城外,也不看众人笑道:“夏王自从破虏堡起兵以来,一日破朝阳门,大战李侯爷于碣石山,我可亲眼见过夏王的四千亲兵,把李候爷七万大军给打的一败涂地。
你们觉得你们比李侯爷如何?
你们确定我们打得过?”
毕竟李成梁手里那些辽兵,无论装备,还是人员数量可都是九边之冠啊!
这下说的众人都是有点犹豫了。
王承胤大笑道:“四万不够!那六万呢?我已经快马联系老祁和老马!最多半个时辰老祁和老马就带队过来了。我们前后夹击还弄不死王贼!王贼一死我们自去新北京,取了粮草和饷银不是更好!”众人皆是附和哈哈大笑。
王承胤一边说着话,一边带着众人握着刀把,开始逼近官惟贤:“老官,都是老兄弟了,何必跟着王贼一条路走到黑?”
官惟贤不说话,只是让身边亲兵护住自己缓缓后退,。
“王承胤你们可要想清后果!”官惟贤大喝道。
“老官,陛下可是说了,只要杀了王贼,既往不咎,助纣为虐可是要株连九族的!你何必执迷不悟,违抗圣旨!与我们一起清君侧,杀王贼吧!”王承胤持刀步步紧逼。
但是营门楼才多大地方,官惟贤的亲兵少,直接被王承胤等人逼下了营墙。靠着亲兵阻挡追兵,自己赶紧退回大营,带兵固守。
沈一贯远远看到营门上的情况对王鼎说:“恐怕有变啊!官总兵似乎情况不太好啊。”
王鼎却笑道:“无妨!”
正在此时,却看到北京方向呼啦啦冲过来一队人马?
看旗帜正是甘肃副将祁秉忠和宁夏参将马文经二人的部队。
沈一贯神色大变对王鼎说:“敌军太多,我们不如先退往新北京固守,待琪琪格大妃和可敦回来,再做打算!”
王鼎却看了看敌军,冲沈一贯笑道:“不过是一些土崩瓦狗,不值一提。”
营门上方王承胤远远看到祁秉忠和马文经的旗帜,干脆留下五千人堵死官惟贤的营门,自己带着三万多部队打开营门,直接冲了出去,试图和祁秉忠和马文经一起夹击王鼎。
王鼎也不慌,命令真田幸村带着部队摆出一个小的空心方阵,隔在祁秉忠和王承胤中间,将五十门120迫击炮保护好,自己则是带着奥雅和莎娜在方阵一侧列成两排横阵。
因为王鼎这次是准备给九边轮训的部队换装燧发枪的,所以九边部队基本没有骑兵。
祁秉忠和马文经带着部队到了空心方阵前方四百多米开始整队。又将虎蹲炮放到阵前,火绳枪手和三眼铳都放在虎樽炮后面。准备一鼓作气冲破王鼎的小阵。
二人正在列阵,却被真田幸村带着线膛燧发枪手直接打了两轮,阵前的虎蹲炮手和前排火枪手直接倒下一片,剩下人也慌乱后退,祁秉忠和马文经还带着亲兵押着士兵强行布阵,就看着王鼎带着莎娜和奥雅的骑兵从侧面冲了过来。
两人正在嘀咕王鼎这个傻逼自己居然挡住了火枪兵的射界,就看见空中飞来一片的迫击炮弹,王鼎的亲兵可是全员装备都是120重型迫击炮,五百枚120迫击炮弹带着哨声,直接清空了祁秉忠和马文经前排阵地。
“活捉祁秉忠和马文经!”王鼎这次可是带着十几个手持式大喇叭出来的,身边亲兵们都拿着大喇叭大声喊,祁秉忠和马文经两人部队直接就开始崩溃往后跑。
这些士兵大部分既不是二人嫡系,也没什么文化,只是熟门熟路跟着长官闹饷,闹腾闹腾多弄点军饷,顺便不参加训练休息几天,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此时此刻众人可不想跟着祁秉忠马文经同王鼎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