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过没有用直勾勾的目光直视这位有名的皇后——谢道清。
而是用余光一扫,将这位皇后的相貌,收入睛中。
相传这位皇后,因为父亲拥立杨太后有功,被迎入皇宫之中。
本来皮色漆黑,眼旁还有黑痣。
可自从生了一场大病之后,黑色褪去,肤色变得莹白如玉,眼旁的黑痣也悄然消失。
因此也造成了此人祥瑞的舆论,为她成为皇后起了很大作用。
如今杨过一看,这皇后果然白的发亮,微微有些发福,却不显得臃肿,虽然上了年纪,五官依旧精致。
五官除了精致之外,细看还有一股大气盎然的感觉,若是再看其印堂,发现其上还有贵气笼罩。
历史上这位,一国皇后,一国太后,一国太皇太后,当真不俗。
单说类型,属于四大美人杨贵妃那一卦。
杨过观察这一位皇后之时,谢道清也在细细打量杨过。
发现这杨过五官俊美异常,更有贵气环绕。
若说容貌,在谢道清看来,恐怕天下男子无出其右者。
而且肤色如她一般,也是极为白皙。
[若说俊美,倒也罢了,我学过观人之术这人身上盈盈贵气环绕,恐怕当年的杨太后也没这么浓郁的贵气!]
政治,说到底是妥协的艺术!
这位皇后,在历史上,毕竟是日后垂帘听政的存在。
政治手段比起那杨太后来说,丝毫不差。
想到这里,心中对杨过的杀心已经慢慢平复。
心中的意向由除之后快,改为了拉拢。
这位皇后对刚才斥责杨过的太监,不咸不淡地说道:
“免了吧!”
随后看向杨过。
“我听闻有位英雄救了陛下,想必正是阁下,今日一见,当真不凡!”
都说伸手不打笑面人,杨过这时拱手行了一礼,也算有所表示。
“多谢皇后夸奖!”
谢道清随后又带着笑意,看向赵锦仪。
“瞧瞧~瞧瞧,多么一对璧人儿啊!我看了这少年英雄配公主,当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一旁的贴身大宫女是回应道:
“是啊!娘娘,您说得果真如此!奴婢越看他们越登对。”
“玉珠,他们二人我看着欢喜,把我的福禄寿喜宝石项链、还有龙凤翡戒送给他们添添喜气!”
得到了皇后的祝福,虽然关系一直不算太好,赵锦仪心里依旧美滋滋的。
“多谢母后。”
杨过也没想到,这谢道清会如此待他。
刚才他感应到的杀气,这时已经无影无踪。
此刻他也看出皇后,对他真有几分拉拢之意。
他还有些纳闷,不过转念一想,便明白过来。
自己的女人缘一向很好,想必皇后见到自己之后,不忍下手,也是正常。
杨过正准备跟谢道清继续交涉,耳畔忽然传来了太监声响。
“杨少侠,官家口谕,明日官家上朝之时,请你往朝堂一聚!”
听见太监这意思,杨过想来明天宋理宗要在众臣面前,封赏他了。
谢道清听完此话,出口发言:
“即如此,你们先下去休息吧,三四更天就要起来上朝了!”
杨过和赵锦仪又行了一礼,便一同离开。
而就在这一晚上,皇后和太后的势力也在暗暗发力。
不过,杨桂枝到底跟宋理宗打交道多年,她派人下去,要求反其道而行之。
很快第二天已到,杨过便来到了朝堂之上。
“诸位爱卿,不瞒各位几日前,蒙古的金轮国师闯入宫中企图刺王杀驾。
“立于当中这位,便是之前纠正于危难之际的杨过——杨少侠。”
听到宋理宗此话,众人也开始慢慢打量着杨过他们之中有些人有门路,提前得到了消息。
如今见到杨过,也是纷纷带着好奇的目光细细打量。
杨过面对众人的目光,不卑不亢,也没有回应众人的意思。
这时候贾似道向前半步,对于有些事,装作浑然不知对着杨过发问:
“这位可是在襄阳城外,连破忽必烈大军三次的那位杨过?”
“正是在下!”
众臣听到此言,更是议论纷纷。
宋理宗微微抬手,众臣又恢复了安静。
“杨改之!少年英才呀!代替朕在襄阳城外三败忽必烈!居功至伟!
“朕决定封你为官拜四品的宣威大将军!”
此刻突然一臣子拱手上前。
“皇上三思啊!他小小年纪如何当得这般官位?”
另一位臣子也拱手上前。
“臣请皇上收回成命,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子年纪方浅,还需沉淀历练啊!”
宋理宗微微点头。
本来好似将这话听了进去,却话锋一转又说:
“哦,我想起来你还是杨家将的苗裔!更是当年杨再兴一脉的独苗!
“我现在加封你为忠武大将军,官拜正四品!”
(皇帝也不只是自称朕,很多史书都记载了多位皇帝,自称我。)
又有一位臣子站出来,这臣子正是呢,杨太后的侄孙——杨镇。
【幸好姑祖母提前跟我打了招呼,说这贼子要晋封将军,让我出言阻止。如今看来我要开口了!】
“皇上三思!”
本以为宋理宗会给他个面子,令他意外的是,宋理宗这时并没有顺着他的意见,而是再加了一码。
不得不说,杨太后的谋略确实是高。
既替杨过办成了事儿,还让自己的侄孙又欠了一个人情。
“封杨过为归德将军,从三品!”
这时候又有几位臣子,一同上前准备劝谏。
宋理宗斩钉截铁,直接开口打断了他们的言路。
“镇军将军,正三品!!!”
宋理宗这一声落地,恢宏有力,语气中也表现出了他的态度。
众多臣子,再不敢有人上前答辩争言。
杨过听到这锤定音,上前行了个大礼。
他也没想到在朝堂上他进步的这么快,本来一个从四品,连升三级变成了正三品。
“臣多谢官家!”
“爱卿平身!”
这时候有武将站了出来。
“官家,这位杨将军武功肯定不错,不如我与他比试一番!也算是抛砖引玉,好让众位同僚见识见识!”
宋理宗听完此言,脸色不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