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该是东晋前期的军事将领,活跃于晋成帝司马衍在位时期,其生平事迹主要散见于《晋书·毛宝传》及相关魏晋南北朝史料记载中。作为东晋抵御北方胡族政权入侵战争中的基层将领代表,徐该的一生虽未留下详尽的个人传记,却折射出东晋初年汉族政权在军事压力下的抗争图景,其战死沙场的经历也成为当时无数戍边将士命运的缩影。
从时代背景来看,徐该所处的东晋咸康年间(335年-342年),是东晋政权建立初期的关键阶段。此时东晋虽偏安江南,但北方先后崛起后赵、前燕等胡族政权,对东晋的边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后赵君主石虎凭借其父石勒奠定的基业,不断扩充军事力量,将南侵东晋作为核心战略目标,而豫州作为东晋北部边境的重要屏障,成为双方军事对抗的前沿地带。正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徐该投身军旅,投身到抵御后赵入侵的战场中。
关于徐该的早年经历,史料并无明确记载。结合东晋初年的选官与军事制度推测,他可能出身于北方南迁的汉族士族家庭,或是由基层军吏逐步晋升。东晋建立后,为应对北方威胁,在边境各州设立重兵,豫州作为“江左之藩蔽”,聚集了大量从北方南迁的流民与军事人才。徐该凭借一定的军事素养或实战经验,得到时任豫州刺史毛宝的赏识,被吸纳为部将,参与豫州地区的军事防御事务。
毛宝是东晋初年的着名将领,以勇武善战、治军严明着称,曾在平定苏峻之乱中立下战功,后被任命为豫州刺史,镇守邾城。邾城地处长江北岸,是东晋抵御后赵南侵的战略要地,控制着江汉地区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其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徐该作为毛宝的核心部将,协助其主持邾城的防御建设,包括加固城防、训练士卒、囤积粮草等事务,成为邾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骨干。
咸康五年(339年),后赵君主石虎发动大规模南侵战争,将邾城作为首要攻击目标。石虎任命其侄石鉴为大都督,率领五万精锐骑兵及步兵,兵分三路围攻邾城。面对后赵大军的猛烈攻势,徐该随毛宝坚守城池,展开了惨烈的邾城保卫战。据《晋书·毛宝传》记载,战役初期,徐该奉命率领部众驻守邾城东门,这是后赵军队的主要进攻方向之一。
在连续数日的攻城战中,后赵军队凭借兵力优势,采用云梯攀爬、撞车破城等多种战术,对邾城发起猛烈冲击。徐该身先士卒,率领士兵登上城墙,用弓箭、滚石、擂木等防御器械阻击敌军。史料虽未详细记载其具体作战细节,但从战役的激烈程度来看,徐该所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一次东门攻防战中,后赵军队一度攻破城墙缺口,徐该亲自率领敢死队冲锋,经过浴血拼杀,最终将敌军击退,暂时稳住了防线。
然而,东晋朝廷对邾城的防御支援严重不足。当时东晋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荆州刺史庾亮等人对边境战事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及时派遣援军。随着战役持续,邾城守军的粮草与兵器逐渐耗尽,士兵伤亡惨重,防御体系濒临崩溃。咸康五年九月,后赵军队在夜色掩护下发动总攻,同时派人挖掘地道,从地下突破城墙防线。
在城池即将陷落的危急时刻,毛宝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组织突围。徐该主动请缨,率领部分兵力担任后卫,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突围过程中,徐该所部遭到后赵骑兵的追击,双方在邾城外展开激战。徐该手持长枪,奋勇杀敌,先后斩杀数名后赵士兵,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军包围。史料记载,徐该在战斗中身中数箭,仍坚持指挥作战,最终力竭战死,年仅三十余岁。其麾下士兵也大多壮烈牺牲,无一人投降。
徐该战死的邾城之战,以东晋的失败告终。此战的失利使东晋失去了长江北岸的重要据点,江汉地区门户大开,后赵军队趁机占领了大片土地,对东晋的边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战后,东晋朝廷追赠徐该为宣威将军,以表彰其忠勇事迹。但由于东晋前期史料记载的局限性,关于徐该的家族背景、具体籍贯、生前官职等级等信息,均未留下详细记录,仅能通过战役相关记载勾勒其大致生平。
从历史意义来看,徐该虽为东晋军事体系中的基层将领,但其战死沙场的经历具有典型性。东晋初年,北方胡族政权凭借军事优势不断南侵,汉族政权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徐该为代表的众多戍边将领,凭借有限的资源,抵御强敌入侵,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他们的牺牲不仅延缓了后赵等胡族政权的南侵步伐,也为东晋政权巩固江南统治、积蓄国力争取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