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闰月,是太史局按《戊寅元历》推演而得的特殊时节。当司天监将闰牌悬上承天门时,长安城正弥漫着槐花将谢未谢的甜香。这个插入岁中的额外月份,仿佛天赐的闲暇,让李渊忽然起了巡幸故地之念。
黎明前的朱雀大街,金吾卫正在清道。黄门侍郎捧着舆图疾步穿过长廊,对侍立的左仆射裴寂低语:\"陛下此次巡幸,竟要历时半月。\"裴寂望着宫人往龙辇安置箭囊的身影,轻捻胡须:\"从武功旧墅到九嵕山猎场,这一路都是陛下当年...\"
闰月初一(乙卯日)辰时,銮驾出长安城。旌旗蔽日,羽葆扬风,三百玄甲骑兵开道,后有尚乘局备好的八十匹猎马。李渊坐在玉辂中,望着窗外渐熟的麦田,对随驾的秦王道:\"记得武德元年过此地时,田垄间尚有白骨。\"
第一站稷州(今陕西武功西)的黄昏,州衙临时改作行宫。刺史献上新酿的桑落酒,李渊却命人取来军中的粗瓷碗。烛火摇曳间,皇帝对当地耆老说起隋大业七年在此征粮的旧事,碗中酒液漾起圈圈涟漪。
闰月初五(己未日)抵武功旧宅时,满院古柏正飘落针叶。李渊抚着门前石狮的裂痕,对身后群臣笑道:\"义宁元年在此誓师时,此狮被乱军砍了一刀。\"
随行的中书舍人连忙记下,却见皇帝忽然俯身,从门槛缝里拾起半片生锈的甲鳞。
闰月初八(壬戌日)在好畤(今陕西乾县东)的猎场,号角声惊起漫天寒鸦。李世民张弓射落头雁,羽林军齐呼万岁。李渊在观猎台上微微颔首,对身侧的裴寂低语:\"当年在太原,二郎的弓法还是朕亲手所教。\"
最惊险是在九嵕山(今陕西礼泉东北)猎熊。
闰月十一日(乙丑日)未时,一头受惊的黑熊突冲御驾,齐王元吉掷出的长矛偏了三分。眼看熊爪要扫到龙辇,却是秦王府护军尉迟敬德横槊格挡,生生将猛兽挑翻在地。李渊解下紫貂大氅赐给尉迟敬德时,目光扫过李世民欣慰的笑容,又掠过元吉铁青的面容。
此后数日,仲山(今陕西淳化南)的围猎、清水谷(今陕西耀县东南)的夜宴、三原(今陕西三原)的阅兵,都成了朝野热议的盛事。但当辛未日驾临周氏陂(今西安东北)时,老臣们忽然懂了,这片毗邻长春宫的陂塘,正是当年皇帝与隐太子杨侑周旋的旧地。
闰月十八(壬申日),大唐开国皇帝李渊銮驾归京时,尚书省已收到七道从行在发出的诏令。关于均田制的补充条款、对河东道抚恤的加恩、在岐州增置牧监的决议……裴寂在政事堂抚案长叹:\"陛下这十五日,走的是怀柔天下之路啊!\"
唯有中书令封德彝在整理起居注时发现,皇帝每次狩猎归来,总会对着舆图上未标明的某个山谷出神。那里埋着义宁元年战死的某个亲兵,这个秘密,随着闰月最后一片槐花的凋零,永远藏进了武德四年的初冬。
冬日的长安城,太常寺的官员们已经忙碌了整整一月。当第一片雪花落在承天门鸱吻上时,太常卿正亲自校验着圜丘祭坛的尺寸。这座依照《周礼》建造的三层圆坛,每层十二阶的青石板都被打磨得光可鉴人。将作监的工匠在坛周悬挂起七十二面玄幡,恰合《周易》乾卦之数。
十一月初一的祭天大典,其实早在三个月前就已开始酝酿。那日两仪殿内,李渊指着《贞观礼》的草稿对群臣道:\"朕观前代祭祀,隋炀帝仪仗过奢,反失虔诚。
尚书右仆射萧瑀立即接话:\"《礼记》云:'祭不欲数,数则烦'。今陛下初定天下,当以质朴示天。\"
太常卿郑元璹呈上仪注时,特别指出:\"此次祭祀乐舞,臣拟用《九功舞》替代隋时的《玉树后庭花》。\"
站在丹墀下的秦王李世民微微颔首,这个提议正合他昨日在文学馆与房玄龄的商议。而太子建成则对光禄卿吩咐:\"祭牲要用陇右进献的黑犊,毛色必须纯一不杂。\"
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祭文内容。中书令封德彝主张大书平定群雄之功,黄门侍郎陈叔达却坚持:\"祭天当以罪己为先,宜述去岁关中大旱之咎。\"
最后还是裴寂调和:\"可先述天命所归,再言勤政爱民,终以祈年收官。\"这个方案让李渊抚掌称善。
初一寅时,朱雀大街两侧早已站满百姓。当皇帝的法驾卤簿从太极宫缓缓行出,三十六名执金吾卫手持豹尾旗为前导,太常寺的鼓吹乐队奏起《舒和之乐》。但见李渊头戴十二旒平天冠,身着玄衣纁裳,手持三尺玉圭端坐玉辂中,目光掠过道旁跪拜的民众时,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随驾隋文帝祭天的场景。
圜丘坛下,三公九卿按《开元礼》的方位肃立。辰时初刻,太祝官唱响\"燔柴迎帝神\",坛东的积柴顿时燃起冲天烈焰。李渊沿着铺满黄沙的御道缓步登坛,每上一层都要停下行\"三揖\"之礼。当他在顶层昊天上帝神位前跪下时,初升的朝阳正好照亮了苍璧礼天的青光。
\"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祭文在寒风中传得很远。坛下百官听见皇帝声音哽咽处,是念到\"去岁殍殣载途,实臣不德\"之时;而当他高声宣告\"今四海粗安,皆赖上帝眷命\",秦王李世民麾下的将领们都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最动人的是饮福酒环节,李渊特意将酒酹地三巡,分别面向洛阳、晋阳、长安这三个奠定大唐基业的要地。
这场持续三个时辰的祭祀,其影响远不止于礼仪层面。当夜政事堂收到的奏报中,有河北道刺史提及:\"百姓见祭天乐舞,皆言天下终得明主。\"更意外的是,突厥使节次日就送来了五百匹战马作为贺礼,他们显然读懂了祭祀中《武德舞》展示的军威。
三个月后修订完成的《武德礼》,正是以此次祭祀为蓝本。而史官在起居注里特意记载:祭祀次日,关中普降瑞雪。当裴寂在朝会上朗诵\"此乃上天昭示丰年之兆\"时,李渊的目光掠过侍列两侧的秦王与太子,最终停留在圜丘方向那片澄澈天空上。
这场精心筹备的祭天大典,不仅昭示着新朝的天命正统,更暗含着帝国未来的政治走向。那些在寒风中飘荡的祭文余音,随着驿马传遍四方,最终化作大唐盛世的开端之局。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