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西北捷报随着驼铃传入长安时,五岭的云雾深处正酝酿着另一场风暴。
武德四年冬月,梅关古道的晨雾尚未散尽,李靖勒马立于镌刻着“南粤雄关”的石碑前,冰凉的露水正顺着斑驳的碑文滑落。他望着脚下蜿蜒入云、直通岭外的石阶栈道,对身旁的副将张镇周笑道: “镇周,你看这古道。当年秦始皇发五十万大军开凿此道,意在永镇南疆,可曾想过四百年后,此道是为我大唐安抚岭南而预备?”
张镇周俯身抓起一把混合着落叶与碎石的泥土,任其从指缝间流走:“大将军,末将听闻此路尽头,便是俚、僚杂居的化外之地。末将不解,我军既已克江陵,为何不挟大胜之威直取桂州,反而要在此地与那些洞主酋长们费尽唇舌?”
李靖用马鞭轻轻敲打着石栏,目光似乎穿透了重重山峦:“《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你看这岭表之地,山高林密,瘴疠横行。当年马援将军南征,虽立铜柱纪功,然士卒折损过半。陛下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岭南,而非焦土千里。”他顿了顿,指着山间缭绕的雾气,“我等在此多费一分唇舌,便可让我大唐将士少流一滴血,让这岭南六十万户生民免遭战火。这笔账,难道不划算吗?”
言毕,他转身望向西南,语气变得深沉:“我料那桂州李袭志,此刻也正望着我们呢。他是个明白人,应当知道何去何从。”
就在李靖与张镇周在梅关论道之时,远在桂州(今广西桂林)的都督府内,李袭志正对着一封刚译出的密信沉吟。摇曳的烛光下,这位萧铣旧将的眼神盯在“六十万军民安危”的字句上反复摩挲,仿佛要从中捻出命运的答案。窗外漓江的渔火在他眼中明灭不定,映照出深藏于心的挣扎。
\"李总管,\"长史低声劝道,\"李药师已破江陵,如今驻兵大庾岭,我们...\"
\"报!\"亲兵捧着木匣疾步而入,\"唐使在辕门求见。\"
来者竟是李靖麾下行军司马,此人解下佩剑置于案前,取出一卷舆图:\"大将军命我转告,桂州将士若愿归唐,官职如旧。\"他忽然指向图上标记的粮仓位置,\"这些陈粮该开仓了,听说俚人村寨正在闹春荒。\"
与此同时,李靖亲率三千精卒正穿越萌渚岭险隘。在越过一处瘴气弥漫的河谷时,他令士卒将药草投入篝火,青烟升起处,潜伏在丛林中的俚人哨探纷纷现身,原来半月前他就派人用盐铁与当地酋长结盟。
当夜宿营时,李靖对诸将感叹:\"当年马援南征,若知怀柔胜于征伐,何须立铜柱表功?\"
就在唐军前锋抵达灵渠当天,李袭志的使节也赶到了。这位桂州使者献上鱼鳞册时特意说明:\"我家总管愿亲赴长安朝觐,唯求大军暂驻桂林城外。\"
李靖闻言大笑,当即解下自己的明光铠交给使者:\"将此甲带给李总管,就说李某愿与他同保岭南太平。\"
受降那日,漓江上千帆竞发。李袭志乘着楼船驶近唐军水寨时,看见岸上士卒正在帮渔民修补渔网。当他捧着总管印信踏上跳板,李靖早已迎候在码头,第一句话竟是:\"闻说桂州柑橘甘美,可否带靖一饱口福?\"
此后的三个月,唐军的招抚使者带着柑橘种苗走遍岭南。当最后一路使者从雷州半岛(今广东湛江)带回珍珠时,李靖正在绘制《岭南风物志》。他指着新添的九十六个红圈对张镇周笑道:\"这些州县六十万户,可比珍珠珍贵多了。\"
捷报传至江陵时,赵郡王李孝恭正在宴请归降的萧铣旧臣。他举杯向西南遥祝:\"药师不费一兵一卒,竟得大半个岭南!\"
而在长安两仪殿,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看着户部呈报的六十万户籍,对裴寂感叹:\"朕得李靖,如汉武得博望侯矣!\"
此刻的桂林城头,李靖与李袭志正在观星。望着北天闪烁的紫微星,老将军忽然轻笑:\"听说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在河北又反了?\"
李袭志闻言一怔,却见对方已转身走下城楼,战袍在夜风中翻卷如云。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