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朱盛昌回到编辑部后,敲响了秦昭阳的办公室大门,进去后,当面把工作汇报了一番。
其余的只是顺嘴提了一下,他重点说了胡为民对《芳华》单行本出版的看法。
“老朱,你的意思是胡为民不同意把单行本出版交给人文社?他到底是在待价而沽,还是背后藏着别的什么曲折考量?”秦昭阳眉头紧锁,追问道,“对此,你怎么看?”
朱盛昌搓了搓手,斟酌着开口道:“老秦,依我看,胡为民这小子倒不是单纯待价而沽。他跟我说话时,眼神飘忽得很,八成是心里另有盘算。”
秦昭阳从抽屉里摸出一包大前门,抽出一支在桌上顿了顿:“哦?说说看,他能有什么盘算?”
“我琢磨着,可能有两个原因。”朱盛昌接过烟,凑近秦昭阳划着的火柴,“第一,这小子跟燕京文艺那边关系匪浅,《甜蜜蜜》都交给他们出版了。
第二,听说他和北影厂合作很多,交情深,会不会北影厂方面打算把《芳华》改编成电影,他在等那边开价?还有……”
“还有什么?”
朱盛昌突然压低声音:“我打听到,《花城》那边也对胡为民动心了,很可能会接触他。”
“《花城》?不足为虑。”
“如果他们开出千字十五的高价呢?”
秦昭阳猛地一拍桌子:“千字十五?他们疯了吗!”
“可不是嘛!”朱盛昌苦笑着掸了掸烟灰,“所以我觉得,咱们得换个路子。硬碰硬竞价,肯定吃亏。”
秦昭阳眯起眼睛:“你的意思是...”
“我观察胡为民这人,最吃软不吃硬。”朱盛昌往前倾了倾身子,\"不如这样:一,咱们和他多联系联系,社里有活动也不要忘了他;二,请老社长出面,以作协名义请他吃饭;三,稿酬就算比不过《花城》,也必须是国内第一档的。\"
秦昭阳低头沉思片刻,突然哈哈大笑:“老朱啊老朱,要不怎么说姜还是老的辣!就这么办!不过...”他忽然收起笑容,“得做得漂亮点,别让人看我们笑话。”
“您放心!”朱盛昌掐灭烟头,咬牙道:“我这就去安排,保准让胡为民高高兴兴把合同签了。不过老社长那边,还得您去联系。”
“这个没问题。”秦昭阳道。
“哈哈哈!”
办公室里响起一阵刺耳的笑声,两人的算盘声打得那叫一个噼啪响。
……
可惜,他们盘算的挺好,却不明白计划没有变化快。
很快,一个“噩耗”传到了人文社。
“什么,首长想要拿下《芳华》的单行本出版合约,希望我们到时候退出竞争?”
总编办公室内,空间虽小,却聚满了关键人物——秦昭阳、屠岸、孟伟哉与朱盛昌,他们面面相觑,空气中弥漫着震惊与不解。
他们的面色阴沉,夹杂着一抹难以掩饰的无奈。
秦昭阳与朱盛昌目光交汇,眼中皆是震撼之色。此刻,秦昭阳终于恍然大悟,为何胡为民会拒绝他们的提议。
只是不清楚,是部队那边捷足先登,提前与他取得了联系,还是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从细微之处察觉出了端倪。
倘若真是前者,那只能说他的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而若是后者……
这份洞察力,当真是令人心生敬佩,端的是恐怖至极!
卫君怡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虽说是商量,但此事一旦与部队扯上关系,我和社长便也难以轻易回绝。”
几人点点头,也理解社里的难处。
“部队要出?”屠岸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这倒是没想到......”
朱盛昌道:“其实,很好理解。”
“怎么说?”屠岸看向他。
朱盛昌面色凝重,缓缓道:“《芳华》之所以能激起如此波澜,不单是因其勇敢跨越了传统军事题材的樊篱,更在于它紧密贴合时事脉搏,深切呼应了民众的心声。
南边的战事一直持续,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虽大规模战役已息,然小范围冲突犹自不息。战事一日未终,民众之关切便如细流涓涓,不曾断绝,只不过时而汹涌澎湃,时而细水长流罢了。
诸多因素交织汇聚,让《芳华》在短时间内便收获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这股潮流官方不会忽视,肯定要利用起来单行本的出版只是时间问题。为了避免横生枝节,由部队系统的出版社负责小说的出版也是应有之义。”
屠岸缓缓点头,认可了他的说法。
其余人这时也想明白了,《芳华》毕竟是第一部如此贴近现实的反映这场战争的小说,只要是关心战事的老百姓,都是这部的潜在读者。
即便有人未曾亲自翻阅,也难以逃脱周遭热烈讨论的浪潮,这股话题的洪流,其汹涌之势,远非寻常之作所能及。
这部作品是开创性的,内容又牵扯到全民关注的战争、只要作品质量不拉夸,必然拥有海量的潜在读者。
最重要的是舆论,结合目前的一些事件,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又突显出来。
如此一来,官方迫如此不及待的想要拿下小说的单行本出版合约也就不难理解。
“现在都问题是,究竟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只能放弃了。”
只是理解归理解,明眼人都能看到《芳华》这部作品的单行本出版后,能为出版社带来巨大的利益。
人文社和当代为了这部作品投入了不少资源,现在放弃……
面对那唾手可得的庞大利益,他们如何能不心痛?
“好了,不用讨论了。”卫君怡摆摆手,然后对众人道:“老朱,你和小胡关系好。你就替我联系一下他,让他挑个时间,到时候我和老秦请他吃一顿饭。”
众人先是一惊,随后反应过来,纷纷点头。
没错,是该和胡为民保持好关系。
虽然《芳华》的出版没法合作,但胡为民这么年轻,以后作品绝对少不了。听说他正在创作一部大长篇,要是双方关系能维持得住,他的新书未必不会交给人文社。
朱盛昌点头,“好,我这就去!”
……
分别不过一天,再次见到朱盛昌,胡为民着实有些惊讶。
“朱老师,咱们上次见面还是昨天,您怎么又来了?”
朱盛昌搓了搓手,脸上堆起殷勤的笑容:“为民啊,这次我可是带着重要任务来的。”
他故意压低声音,身子往前倾了倾,“卫总编特意嘱咐我,一定要请你赏光吃个饭。秦主编也会作陪,你看...”
见胡为民没接话,朱盛昌又凑近半步,压低声音道:“不瞒你说,这次连严文井老社长都可能要来。你想想,人文社三巨头作陪,这规格...”他故意没把话说完,意味深长地挑了挑眉。
“朱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你不说清楚,我去了也吃不踏实啊!”胡为民苦笑道。
朱盛昌道:“你多想了,还不是因为为民你现在大红大紫,总编他们都想见见你这个红遍大江南北的大作家嘛。”
“和《芳华》没关系吧?”胡为民试探道:“我先说好,要和《芳华》的出版有关,就不用说了。”
朱盛昌沉默片刻,面色有些尴尬地说:“这没关系。”
胡为民不信,面露狐疑之色。
朱盛昌见状,无奈道:“真没关系,《芳华》的单行本出版我们人文社放弃了。”
“咦,这么干脆?”胡为民面露惊讶之色。
朱盛昌苦笑一声,嘟囔道:“能不干脆嘛,上面已经看中了。”
他声音虽然小,但房间不大,胡为民还是听清楚了。
不过,他装作没听见,还答应了人文社的邀请,约定明天见面吃饭。
“太好了,为民,明天我来接你。”
……
朱盛昌领着胡为民走进丰泽园时,卫君怡和秦昭阳早已在雅间等候。
“哎呀,胡为民同志!”卫君怡起身相迎,她约莫六十出头,短发利落,一身藏青色列宁装,“可算见到我们的大作家了!”
胡为民连忙握手:“卫总编您太客气了,叫我小胡就行。”
“那我就托大,叫你小胡了。”卫君怡笑了笑,态度温和,“小胡,我可是早就想见你了。”
“能见您也是我的荣幸。”
“哈哈,小胡,你现在怎么说也是大作家,不用这么拘谨。”
胡为民赶紧摇头,“哎呦喂,您太捧我了,我算什么大作家。”
“怎么不算?”秦昭阳笑着插话,他今天特意换了件崭新的中山装,连风纪扣都系得严严实实,“《芳华》现在可是火遍全国的小说,你难道还当不得大作家的称呼?”
这时,服务员端上热气腾腾的葱烧海参,香气弥漫整个包间。
卫君怡指着这道菜:“尝尝,丰泽园的招牌菜。”她笑容和煦,“说起来,我和老秦都看过你之前的作品。《甜蜜蜜》写的是爱情……很有想法,《孩子王》关注的是乡村教师,到了《芳华》你又把握住了时事……了不起啊!”
“您过奖了。”胡为民谦虚道。
秦昭阳接过话茬:“现在有些年轻作家,一直在发愁写不出好作品。要我说啊,文章贵在’真‘字。就像你的《芳华》,就是因为写的真实,所以才能打动读者。”
卫君怡赞同地点头:“老秦说到点子上了。为民啊,你有才华,更难得的是笔下带着地气。”她举杯抿了口茶,“以后创作,保持这个路子就好。不要太......”她斟酌了一下用词,“不要太追求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胡为民会意地笑了,然后指着桌上的葱烧海参,“两位老师放心,我写东西就认一个理——生活是啥样就写成啥样。就像这鲁菜,讲究的就是个原汁原味。”
“说得好!”卫君怡眼睛一亮,“为民这么年轻,就有这种体会,前途不可限量啊!”
这顿饭表面吃得宾主尽欢,席间觥筹交错,笑语不断。
人文社的几位大佬什么都没说,胡为民心里却跟明镜似的,以后双方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