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的那两个,大概,可能,或许是被害死的吧?不然,怎么可能能打仗的好身体,落个水就没了!】
【文官阴谋论是吧?!我也听说过,虽然我不太认可什么都归罪于文官集团,但是这两位落个水就没了,确实挺蹊跷的。要知晓,这两个可是能上战场打仗的!!!】
【好啦!这里是大昭朝帖子,讨论的是永熙帝和贤佑太后“一格电”超长待机,别扯远了。要讨论别的朝代,请移驾别的帖子。】
【别这么暴躁嘛!帖子里讨论着讨论着就扯远了,是非常正常的,这样吧,我来扯回来。
永熙帝活了八十二年,虚岁八十三,熬死了一到八皇子,皇位刚好落在了九皇子延熙帝头上。
对比一下,一格电超长待机的永熙帝,那可是实权掌控大昭朝将近六十年的皇帝,跟顶级大臣进行权力斗争,压制并驱使他们合力创造巅峰盛世的皇帝,你想想要废多少脑力精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历史上第三长寿,实际掌控皇权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可见他的个人能耐以及他这“一格电”超长待机的神秘性。
而贤佑太后,虽然也是“一格电”超长待机,但她只活了七十六岁,她可没有永熙帝忙碌,显庆帝驾崩后,她后半辈子几乎没什么操心的事情,就这样,也没有儿子永熙帝长寿。
这么一对比,就更显得老天厚爱永熙帝,不愿意他早早过世,愣是让他“一格电”超长待机到八十二岁。】
【其实能当上皇帝,在中夏历史上做出些贡献的皇帝,多少都有些神秘色彩,也就是玄学色彩。
特别是运气!
要知道以贤佑太后当时“一格电”的体质,就算是放到现在,也不容易有孕,即使怀上了,也难以保住。
君不见就是显庆帝的后宫,他那些后妃们的体质绝对比贤佑太后好,结果也有好几个妃嫔有孕后,流产了。
别说是后宫争斗,根据当时太医院的记录来看,真没有人动手。因为显庆帝中毒后遗症的缘故,后宫妃嫔各个都保胎艰难,只是有些保住了,有些实在没能保住。
要知道当时永熙帝可是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的,若说是贤佑皇后动手让后宫妃嫔流产了的话,这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压根就不会出生。
总之,贤佑太后这么孱弱的身体,坐胎时候经历过几次非常危险的时刻,却依旧熬了过去。
史书上说贤佑太后性坚毅,可见没有说错,她坚持到了孩子顺利出生。
当时大昭朝显庆年间宫里宫外比较迷信的人其实都有些觉得上天在护着永熙帝,想让他顺利降生。】
【别说大昭朝当时的人了,就是我现在也觉得忒玄学,也认为永熙帝有气运在身。】
【哈哈,说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没被盗过的皇陵里,就有永熙帝的皇陵。
然后,跟你们说下为什么没被盗,就是皇陵当地的人从古至今流传的民俗,至今,当地百姓都会自发的维修永熙皇陵,自发的在皇陵不远处建立一处庙宇,祭拜永熙帝。
不仅仅是永熙帝将大昭带上巅峰盛世的功绩,还有他身上的玄学色彩,流传到民间后广为百姓相信。
他们认为永熙帝生前深受上天厚爱,死后皇陵也深受老天庇佑,然后他们想祭拜他沾沾好运。】
【等等,真的没人去盗永熙帝的皇陵?当地百姓还会自发的维修永熙皇陵?】
【我祖上就是这里的本地人,直到我这代还是,我来说,是真的。
不仅自发的维修永熙帝的皇陵,甚至自发的给永熙帝守陵,驱逐盗墓贼。】
【蛙趣,这么牛掰!虽然我已经知晓那迷人的老祖宗永熙帝是如何如何牛掰了,但我没想到死后居然还如此牛掰,还能让当地百姓这般维护皇陵。】
【其实一开始真没有这么积极的维护皇陵的,一开始也有盗墓贼,甚至乱军要挖永熙帝皇陵的。
但每个打永熙帝皇陵的人,都暴毙而亡,非常具有玄学色彩。
于是流传到民间,也就是当地人那里,自然就是永熙帝生前死后都受上天厚爱庇佑。】
【我也听说过,永熙帝的皇陵,每个打他皇陵主意的人,最后都是暴毙而亡,听说……咳咳,大家都懂的,最近几十年里也有过不少不信邪的,最后……】
【我去,现在还有人敢打永熙帝皇陵想法的人吗?要知道迷人的老祖宗可是有许多后人的,当今在高位也有,竟然还敢?!!】
【好了好了,这些敏感的话题,就不说了。说回当年大昭朝。
大昭朝是封建时代2000年里最长寿的朝代了,四百多岁的寿命,而且它并没有分成东西或者南北两段,而是连在一起的。
大昭朝历经二十三个皇帝,其中绝大多数皇帝掌控朝堂超过二十年,只有中后期几个皇帝寿命短了些,导致皇权更替频繁,也导致皇权的衰落。】
【大昭朝真的是过于突出了,严重违背了历朝历代三百年国运的客观规律。】
【其实还是永熙帝的功劳,他在位期间推动了改革,抑制了土地兼并,在位期间不仅通过海运和陆上丝绸之路找到了更多的外来种子,通过设立的农科院培育良种,推广吃穿相关的海外粮种和优质棉花等等。
永熙帝在位将近六十年里,设立的农科院已经有了培育各种特性种子的能力,比如高产耐旱,比如抗伏倒,比如……此外还让农科院着书并刻录,将这类农书送入各地书局。
你们说,永熙帝这是不是在未雨绸缪,大昭朝不可能有万世的江山,他怕大昭灭亡后,培育粮种的方法丢失,于是将农书分散藏入民间。
这种培育粮种的方法,普通百姓怎么可能有时间有资源来尝试并维持下去。】
【说真的,永熙帝其实在保护中夏历史典籍上做了非常大的贡献的。他在位年间,刻录孤本古籍于各地朝廷建立的书局,民间只需要付出比较少的代价,就能免费抄录。
也因此,许多古籍即使经过朝代动乱,依旧流传下来了。】
【你说的只是一个方面,不久前,国家还发现了一个永熙时期的藏书洞,那是永熙帝专门派人刻录当时所有的典籍,备份收藏的。
据说,是当时的贤佑太后提议的。她说既然能想到将藏书刻录分散入各地书局保存,又放开让民间抄录,希望通过民间的力量保存典籍,不如多刻录一份,直接另外建个隐秘的藏书备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