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长安上任首辅后,秉承着“务实效而不求虚名,善调和而勿走极端”的理念,在仁宣之治的框架内,以民生为本,平衡皇权和文官的关系,限制宦官的势力。

在同朱长春说起的时候,她也相当的直言不讳。

长安:“我的建议依旧是,在朝堂上公布五年计划,而不是只有内阁大臣们知道未来朝廷的重心和方向。”

“如今有强势的君王,有我这样不贪权的首辅,所以君臣的关系才会如此和谐,可谁能保证以后会一直这样呢?”

“定下五年的工作核心,哪怕内阁人员有变动,哪怕新君尚未掌权,可有这五年的时间,也足够后继之君筹谋了,不至于一上位,就沦落到被内阁摆布的地步。”

对于这样有些杞人忧天,且怀疑后继人的话,朱长春也没生气,反而觉得长安思虑周详,“可朝堂局势变幻莫测,国家也总会有新的事情出现,万一这些计划到时候成为新君改革的阻力了怎么办?”

长安:“制定下大的方针政策,不要事无巨细,再添上一句,勿要死守规矩,以民生为本。”

随后朱长春就和内阁商议,又征求了百官的意见,将朝廷未来五年的重心放在休息养生和减税上。

宣和十三年的春闱,主考官是长安,取士子三百二十六人,其中杂科取士十一人。

春闱结束后,杂科进士全都被选入工部,跟随工部官员前往江南之地修水泥路。

其余士子也都各有选派,其中考上庶吉士者七人,皆入翰林院。

朝堂进入新的血脉之后,很多事情的推行就变得顺畅起来。

长安力主在户部成立惠农署一司,专职推广高产的粮种和农具,以及肥料。

在江南盛产蚕丝之地,建肥料厂,利用蚕矢沤肥,然后运往北方。

资助建厂的,都是江南的豪商,礼尚往来之下,工部的建筑队会优先修此处的水泥路。

北方战事已定,戍边的藩王也慑于朝廷的新火炮,无论是要军饷还是要粮食,都小心翼翼了许多。

宗室则在考科举和削俸的推行下,极大地降低了朝廷的消耗,虽然考上的没几个人,但削减的俸禄很是可观了。

户部官员在年底算账的时候,抱着厚厚的账册,看着各地的存粮和税收,高兴的都合不拢嘴,简直是太富裕了啊。

还没等高兴几天呢,长安就又来要银子了。

户部右侍郎:“大人,这国库才充盈,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拨银子呢,建乡学的事情,就再等一等吧,实在是河工那边要花大头啊。”

长安:“河工的钱不能动,先留出来,我要的钱是各衙门冰敬和炭敬省下来的那份。”

户部右侍郎大惊:“大人,这钱如果挪用了,那您会成为众矢之的了啊,可万万使不得。”

长安:“债多不愁,我还怕被人骂么?”

“你不要在这里打哈哈了,自从改烧蜂窝煤之后,这么多年来省了多少银钱你们心中有数,全都装进各衙门的钱袋里了,哪怕只拿出一抿子,也够开乡学了。”

“再说了,哪个城镇没有几间破屋子,至于纸笔消耗也不用担心,毛笔价贵,完全可以用炭笔,咱们图的就是让更多的老百姓识字明事理,不是指望着他们考进士呢。”

户部右侍郎:“大人,你当真是心怀天下......”

长安:“你也怀,你也怀,赶紧弄个章程出来,看看各地衙门要出多少钱,户部给拨多少钱才合适。”

等户部将花费算出后,长安就在大朝会上提出了此事,不出意料的,又被反对了。

长安:“郑大人数次下西洋,带回来的珍奇宝物将国库的珍宝坊都塞满了,新式农具和肥料的使用,也让高产作物更加高产了,各地的粮仓也都是满的,诸位摸着良心问问,真就拿不出这么一点儿银钱吗?”

“之前本官就说过了,屋子不用多好,能挡风遮雨就行,各地都有长安纸的作坊,羊毛和兔毛的制笔之法也已经教了下去,制笔的开销几乎就没有。”

“只不过是每日中午一个粗粮窝头,各地的衙门也拿不出来?”

有官员站出来:“大人,不只是每日的午饭,还有先生的聘用......”

长安:“这好解决,各地秀才和举人,都可以轮流去乡学教书,只要教满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去东山书院学习。”

“一些老童生和老秀才,以及没有等到候补的举人,也可以申请一直教书,到时候会让府学给予他们名誉身份,朝廷给发俸禄。”

“诸位,不能只是国富,还要民富,否则会乱的。”

宣和十四年,内阁首辅长安牵头,号召各地衙门为民生计,开设乡学,凡五岁以上的孩童,皆可入学识字,可免费读到十岁。

这个消息,是随着减免赋税,永不加科的政令下发的,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全国,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在翘首以盼。

长安和发财说到:“只有让孩子们都有书读,才能把更多的女孩子送进书院,让她们认字学知识,哪怕一个县里只读出来一个女子,那就是榜样,就是值得的。”

当然是值得的,当朝首辅大人是女子,这就给了许多人家震撼,生女莫不喜,独不见封侯拜相者也是女子。

宣和十五年,东出琉球岛的汉王遣子来朝,汉王的儿子只比朱长春小了几岁,但是风吹日晒沧桑的很,拜见了朱长春后,只用几句话就说清了过去十几年的经历。

“在东边海上转了一大圈,打下了好几个岛,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在琉球岛常住,现在岛上都是咱们的人,岛也改名为长明。”

寥寥数语,其中的艰辛却也是可以想到的。

汉王儿子这次回来,主要是请求将那三千近卫的家小也都带去,毕竟彻底掌控了琉球,那就要过安稳日子了,将这些士兵的家人带去, 也是为了安定众人的心。

朱长春和百官商议后,决定大张旗鼓的布告天下,长明岛以后就是大明的土地,汉王世袭,然后再低调的通知那些人家,如有愿意走的,朝廷就派船去送。

有了汉王占下琉球的例子,陆陆续续又有藩王上奏,想为国朝开疆扩土,朱长春全都允许了。

宣和十六年,朱长春改革藩王镇边旧例,实行轮换制,三年一戍边,到期后换守卫之地。

这一年,孔逢春顺利考中了举人,被长安招到户部候补,负责各地的乡学勘察。

孔逢春:“大人,一些偏远地方的乡学,情况依旧不是很好,能上学的女童寥寥无几。”

长安对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去找当地的衙门,如果一个家里没有一个女童能读书,那就先停了这家的肥料。”

如今很多地方都在鼓励垦荒,尤其是偏远地区,垦荒前五年不用交税,然后五年内只交一半的税,而这些地方开荒后,也是朝廷给运去肥料养地的。

长安:“你去基层转两年,多看看民生,也让老百姓看看你。”

等孔逢春再离开后,发财问长安:“你要培养她?”

长安:“嗯,是照着首辅的标准培养的,但还要看她自己了。”

一朝天子尚且一朝臣,新官上任也会三把火,长安要想保住如今这些政策的延续,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出一个女首辅接班,至少要两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的让女子从后宅中走出来,否则现在这些就只能是昙花一现,甚至还会遭到反扑。

发财:“那她可以吗?”

长安:“可以,她是孔家人,天然就得读书人的拥戴,再去做乡学之事,就更得人心了。”

宣和十七年,朱长春封栩王任安南王,继续太宗的安南政策,镇边安民,拱卫大明。

同年,江南道徽州出了两位女秀才,孔逢春也考中进士,且在殿试中被点为探花。

礼部在给孔逢春制衣时,还专门来问过长安用不用改制新衣,被长安拒绝了。

长安:“不要特意去强调女子官服的不同,只要有越来越多的女官,衣服穿一样的又有什么问题。”

宣和十九年,长安主治黄河河道,同时疏通运河,保障漕运,巩固南北经济命脉。

在修河道和疏运河时,长安提议采取工役结合的方式。

即除了服劳役之外,朝廷还要出钱雇工,不能将这些压到老百姓身上。

除此之外,长安还将黄河的治水写成条例,经朱长春批复后,定做未来五十年不变之国策。

长安带着人,遵循“上拦,中调,下疏”的原则,五年内的短期目标是加固堤防,分流洪水,二十年的中期目标则是疏浚河道,减少淤泥,五十年的长期目标是植树造林,减少泥沙。

她还大胆提拔了禹城县令潘季驯,大胆应用他提出的植柳固堤治水法,鼓励百姓在河岸种植防沙林,以柳树和榆树为主,且朝廷会发放补贴。

此外,还在沿河高原之地推广梯田农业,以减缓雨水的冲刷速度。

还带着工部匠人,尝试建造类似都江堰的分水鱼嘴,并在主堤外修建遥堤和缕堤,以作双重防护。

设立水则碑,记录水位变化,预测洪水。

建立河兵制度,进行专业化的堤防管理。

整理历代治河经验,将其着书成册发放各地。

宣和二十二年,黄河治水初见成效,长安以功封定安公,兼任太子少师。

宣和二十三年,长安以首辅之名上书改革。

改革之一在于官员的考成法,加入绩效考核,清理冗员,并建立河工考核制度,防止官员贪污治河经费。

新增民生指标,将乡学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女秀才的人数占比,纳入到官员的升迁考核之中。

改革之二在于财税的改良,在江南试点银钱双轨制,以缓解白银短缺。

设市舶司专项税,对下西洋的商队增收重税,严厉打击走私。

采用一条鞭法,即赋役货币化,减少中间腐败。

改革之三在于边防整顿,重用有才之将,重建立体巡边防御机制。

改革之四在于重建水师,加强海军力量装备,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做准备。

改革之初,朱长春就站出来,表示此次改革皆为他的意愿,长安作为首辅只是执行者,有任何质疑反抗可以直接面圣。

宣和二十四年,武大牛去世,长安被夺情,依旧主持朝政的改革。

期间长安扶持专业领域官员,在户部和工部形成了实干派,成为了独立于党派的技术官僚群体,削弱清流的垄断,与宦官群体的兴起。

这十年间,考中秀才和举人的女子也有近百人,天生就被划分成了女官群体。

长安当初以不惑之龄高居首辅之位,焚膏继晷兢兢业业,至今已有十一年,这期间的夙兴夜寐辛苦之处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是,她看着身旁的孔逢春,看着越来越多的女官,看着文华殿里等着她上课的太子,只觉得任重道远,但也光明灿烂。

这个王朝还没有到积重难返的时候,如今正值盛世,以王朝三百年周期来看,也才过了三分之一的阶段,所以很多问题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但真正发展成什么样子,是谁也说不准的。

将藩王送出去开疆拓土也好,朱长春亲自南征北战也罢,眼下看着是一片辉煌之态,可强汉巨唐就在史书上看着。

限制宦官读书,限制锦衣卫的权利,可谁能保证,后继之君全都是强硬有能之人,到时候大权旁落,权臣当道,就真的比宦官祸国危害小吗。

还有就是开放杂科取士,允许女子入朝为官,以遏制党争,但谁又能保证,这些新入朝的势力,不会形成新的党争呢。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只要朝堂上还有人,就一定会有党争分派的,这是历来都无可避免的。

而且就算长安走出了一条路,女子可以读书为官,但也免不了出现为官后就嫁人,然后辞官的现象,这种问题哪怕在后世都无解,更不要提当下了。

可就算如此,所有的一切都还是有意义的。

喝水会呛死,走路还会摔死,不能因为害怕将来会出现的问题,就因噎废食,否定当下的一切努力。

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启,汉王也已经扎根琉球,女子有了走出家门的权利,更多的民众开启了民智。

至少长安能说,她脚下的这片土地,不会再出现一门大炮就轰开国门的惨状,也不会再有浴血奋战十四载,三千万亡魂无所归的国殇,历史车轮依旧滚滚前行,但却不必再受山河倾覆之危。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精灵之从加入火箭队开始逆袭我白天特案局办案,晚上地府当差逐道长青:从炼丹宗师开始开局当面壁者,投靠三体震惊全球闪婚,老公太霸道我在六零左手商城右手撕炮灰剧情六零,我在知青院的种田吃瓜日常快穿:此生固短,无你何欢是六眼,也是火红眼四合院:从建立一个村庄开始盗墓同人之换个姿势穿小哥九疑赋快穿:龙套也要做女主打造仙界商业帝国霍格沃茨的女巫氪金联盟我来自黄泉穿书七零:傻瓜糙汉的福运甜妻掀饭桌!小疯批夺回气运后不忍了天上掉下一个小神仙一吻定情,总裁甜蜜囚爱快穿:谁不说我是个好男人永堕深渊:魅开局逃婚,疯批太子穷追不舍太祖奶奶她修仙炮灰父女入赘后,全家后悔了废柴修仙:我靠内卷走遍修仙界重生在末世小说,我连官配都敢杀宫小姐,再渣就追夫火葬场了穿成霸总娇妻失败后,在恋综选夫穿越四合院之我有系统我怕谁杂货铺通古今,我养的将军醋翻了真千金摆烂后,地府全员熬夜加班快穿神君大人的糖去哪了HP:东方来了个笑面蛇千金不换:寡妇带娃王爷求二嫁逼她给白月光顶罪?渣父子我不要了在崩坏模拟的我,不想当英雄师尊怎么那么撩你崽崽让哪里逃四合院:胎穿成一大爷的女儿后崩坏:刚到就碰到第一律者?!七零:知青宿舍通现代灵异界大佬:全家跪求我带飞绝界域女尊:奋赶权臣位,娇宠小云卿猎人:红蓝手开始的红眼病揍敌客错婚甜妻,糟糕夫人要逃跑茅山弟子:我靠词条系统混诡异江澄重生后哈利波特:傲娇的马尔福大小姐
侠客书屋搜藏榜:王爷别虐了,你的暗卫娇妻早跑了影视遇上对的人互绿!你舔白月光,我撩隔壁残王【变形金刚】俘虏求生记重生后,阿姨卷起来弃女觉醒退婚后,清冷权臣他以身相许精灵:从当大木博士助手开始误撩顶级豪门大佬后被天天放肆宠快让开!那个女孩是我的人生如意全靠演技这个女主竟然是食死徒明日方舟:迷途的旅人重生为博士奴隶修仙传繁花错位似流年王妃状态易崩坏公主殿下请理智,亡国敌君是绿茶开局就遭百鬼缠身要相信阳光总在久别重逢,傅先生总说我始乱终弃双面恋人我在斗罗开酒馆,醉倒朱竹清暗相思,无处说,夜来惆怅烟月用尽我的一切奔向你南街小子新书徒儿下山找师姐吧快穿:漂亮老婆又被抱走了八零二嫁小甜妻火影:斑爷等等我们不是兄弟情吗野小子与野百合太一神主之斗罗大陆梨子圆了小知青从末世来穿越后只想好好活着火影直播从剧场版开始变强从喰种开始我家当铺当鬼神我的二次元之旅,启程了闪婚大叔后,挺孕肚离家出走我才不是配角火影:人在宇智波,我能提取词条小道姑直播太准!日赚一亿成首富我们的岁月长河虎啸乾坤:万物传奇诡异修仙世界:我能豁免代价双世青佩十七时五十八分的落日快穿:炮灰剧本?抱歉我才是女主同谋合污【刑侦】杨然修仙传让你进宫当刺客:你居然偷了女帝的心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错撩清冷郎君后替嫁给冥王后,他竟要剜我心头血重生之我不为妾续弦小夫人HP:在霍格沃茨的万人迷日常八个男主火葬场快穿好孕:狂撩绝嗣大佬后她一胎三宝快穿:论偏执病娇的正确救赎龙族:总有小母龙对我图谋不轨重生另嫁矜贵世子,偏执前夫红了眼混沌真经斩神:原魔代理,开局解锁执行官钻石王牌之不留遗憾狐妖:我家少爷只有一个身份白蟾小师祖游戏?还是哲学?御兽:从契约史莱姆开始腹黑蛇君有预谋!捉妖小道被缚中谁说她傻,他分明捡到宝了综影视:楚楚很动人七零年代,嫁知青后打脸全村人年代带着空间下乡她吃肉馋哭别人沉浸式快穿之炮灰的三百六十计沈总别跪了,太太嫁给你死对头了陌之殇斗罗2:和唐三儿子恋爱了!快穿:碎片恋人攻略手册夫妻齐穿!抄家后靠囤货逆袭打脸【娱乐圈】私藏太阳我似乎是弟控【我似乎是哥控】霜吟十三州,一剑斩仙道西游,姐组建反骨团一路反上灵山地狱开局,偶遇神明,开局起飞!主柯南:孩子他爹总想让我败北战地老兵李卫国的越战回忆录应该是刚刚好与竹马校霸官宣后,前世老公气红眼甜蜜交织:缘来是你聊斋志异替嫁夜,疯批权臣宠我入骨恨骨迷情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强制爱到哭红眼,宸王追妻火葬场四合院:杀光聋易贾,全球薅羊毛空间通古今,我助大将军平九州闪婚后,又娇又软拿捏禁欲太子爷恶霸上门来要名分了冷王追爱:情缠毒医狂妃元神觉醒后,我去往了更多位面本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