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诗歌赏析
- 开篇写塔之高峻及引发的忧思:“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以夸张手法描绘慈恩寺塔高耸入云,狂风呼啸不停,营造出雄浑壮阔又略带惊险的氛围。“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表明自己并非豁达之人,登上高塔反而百忧交集,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 登塔过程与对宇宙的感悟:“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写诗人攀登时感受到佛教的神奇力量,仿佛进入龙蛇洞窟,穿过交错的塔架才来到高处。“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诗人置身高塔,仿佛能触摸星辰,听闻银河流淌,又感慨时光流逝,季节更替,展现出宏大的宇宙意识。
- 俯瞰所见引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俯瞰大地,秦山如破碎一般,泾渭难以分辨,长安也隐于一片混沌之中,暗示国家局势的混乱。
- 借古讽今与对现实的批判:“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借虞舜、周穆王的典故,暗讽唐玄宗沉迷享乐,不顾国家安危。“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以黄鹄自比,表达自己虽心怀壮志却无处施展,而那些“随阳雁”般的小人只知谋取私利,进一步批判了现实的黑暗。
主旨
此诗通过描写登慈恩寺塔的所见所感,以深沉委婉的笔触,将对宇宙自然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批判融为一体。既展现出诗人对宏观世界的深刻洞察,又表达了其对晚唐社会危机的敏锐感知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担忧,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时,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特定的社会与个人境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 社会政治背景:
- 朝政腐败:天宝年间,唐玄宗逐渐倦怠于朝政,将大量事务交予权臣处理。李林甫为巩固自身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导致朝廷内部政治生态恶化。杨国忠继李林甫之后,同样专权跋扈,结党营私,使得朝廷纲纪废弛,政治愈发腐败黑暗。例如,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 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阶层的腐败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贵族、官僚和富商大量兼并土地,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同时,为满足统治阶层奢靡的生活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底层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积累。
- 军事隐患浮现:在边境地区,唐朝为防御边疆,设立多个节度使,赋予他们较大的军事权力。节度使权力的膨胀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坐大,逐渐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对中央政权构成潜在威胁。而朝廷对此未能有效制衡,为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 个人背景:
- 仕途坎坷: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抱负。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又因李林甫的“野无遗贤”闹剧,未能获得正常的入仕机会。此时的杜甫困居长安,生活艰难,虽不断寻求入仕途径,但始终未能如愿,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无奈。
- 敏锐的洞察力:杜甫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百姓的疾苦和社会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以敏锐的眼光察觉到唐朝表面繁荣下潜藏的危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在与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同僚登上慈恩寺塔时,眼前的景象触发了他内心积蓄已久的情感,促使他借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担忧。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创作背景,从社会和个人层面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
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天宝年间朝政腐败,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弄权,社会矛盾激化,军事上地方势力坐大。这种局势让杜甫深感不安,诗中“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表面写登塔俯瞰山河混沌不清,实则暗示国家局势混乱,前途未卜,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对统治阶层的批判:唐玄宗怠政,沉迷享乐,统治阶层奢靡之风盛行。杜甫借“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用周穆王在瑶池与西王母宴饮忘返的典故,讽刺唐玄宗如周穆王般贪图享乐,不顾国家大事,对统治阶层的腐败进行了批判,饱含愤懑之情。
个人背景的影响
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杜甫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科举不顺,入仕无门。在这种境遇下,他登上高塔,“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直接表明自己并非豁达之人,登塔后百忧交集,其中便包含壮志难酬的苦闷。“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以黄鹄自比,体现自己虽有高远志向,却不知该往何处去,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孤独与愤世嫉俗:杜甫长期困居长安,看透世态炎凉,在腐败的政治环境中,他正直的品性使他难以融入。这种个人经历让他在诗中表达出孤独之感,同时对那些只知谋取私利的“随阳雁”般的小人充满愤懑,“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批判了社会上追逐名利、不顾国家安危的现象,凸显出他孤独又愤世嫉俗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