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日》(粤语诗)
文\/树科
谂得返嘅琴物
揾唔返嘅擒物
寻日,走咗唔复还……
寻日嘅寻日
买啲啲嘢嘟兴奋
而家呢阵呢
有多多嘟爽唔嚟……
个日,哭咁哭咁笑呵
家阵,笑住笑住哭嘞……
寻日,寻日,寻日啊
再嘟揾唔返嘅热头……
《树科诗笺》2025.5.10.粤北韶城沙湖畔
《时光褶皱里的粤语挽歌》
—— 论树科《寻日》的时空辩证法与方言诗学
文\/阿蛋
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广袤版图中,方言诗始终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文化密码,构建着别样的审美维度。树科的粤语诗《寻日》恰似一枚时光琥珀,将岭南语言的鲜活肌理与怀旧情绪凝固成永恒。这首仅百余字的短章,通过极具地域特色的粤语词汇、极具张力的时空对比,以及情感的矛盾性表达,在看似质朴的叙述中,构建起深邃的诗学空间,引发读者对时间、记忆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一、粤语方言:语言符号的诗性突围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特定社群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寻日》中,“谂得返嘅琴物”“揾唔返嘅擒物” 等粤语词汇的运用,打破了普通话诗歌语言的常规表达,赋予诗歌鲜明的地域色彩与独特的语言质感。“谂” 意为思考、回忆,“揾” 表示寻找,“琴物”“擒物” 则是对 “旧物”“今物” 的粤语化表达,这些充满市井气息的词汇,让诗歌如同一幅岭南生活的风俗画,充满了烟火气与真实感。
这种方言的运用,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方言传统一脉相承。早在《诗经》时代,就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等带有地方特色的诗句,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语言风貌。到了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中的方言运用更为普遍,如《子夜歌》中的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匹” 既指布匹,又谐音 “匹配”,利用吴地方言的谐音双关,生动地表达了女子的相思之情。树科对粤语的运用,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他将方言从日常交流的工具转化为诗歌创作的艺术语言,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粤语的声调丰富,九声六调的语音系统赋予诗歌独特的音乐性。《寻日》中,短促的入声字如 “物”“日”“复” 等频繁出现,形成了一种急促、压抑的节奏,仿佛时光流逝的脚步声,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这种音乐性的构建,与诗歌中怀旧、感伤的情感基调相契合,使读者在诵读过程中,更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无奈。
二、时空辩证法:记忆与现实的碰撞
“寻日,走咗唔复还……” 诗歌开篇,“寻日”(昨日)一词便奠定了整首诗的时间基调。在粤语中,“寻日” 不仅是对过去时间的指称,更蕴含着一种追寻、怀念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对 “寻日” 的反复咏叹,将时间维度进行了巧妙的切割与重构,形成了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
“寻日嘅寻日,买啲啲嘢嘟兴奋;而家呢阵呢,有多多嘟爽唔嚟……” 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过去与现在在物质享受上的巨大反差。过去,即使是购买一点点东西都会感到兴奋;而现在,拥有再多也难以获得快乐。这种对比,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变化,更是精神层面的蜕变。它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对快乐的感知却日益麻木的现实困境。正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写:“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实则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反思与批判。
在空间维度上,诗歌虽然没有明确的地理空间描写,但通过粤语方言的运用,以及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勾勒,构建起一个充满岭南特色的空间意象。“粤北韶城沙湖畔” 的创作地点标注,为诗歌增添了具体的地理坐标,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诗歌产生的背景环境。这种空间与时间的交织,让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更具立体感,读者仿佛置身于岭南的街巷之中,与诗人一同感受时光的流逝与物是人非的变迁。
三、情感的矛盾性:笑与哭的双重变奏
“个日,哭咁哭咁笑呵;家阵,笑住笑住哭嘞……” 这两句诗堪称全诗的情感高潮,通过 “哭” 与 “笑” 的矛盾性表达,深刻地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过去,人们在哭泣中欢笑,那时的泪水或许是因为悲伤、委屈,但欢笑却代表着对生活的希望与乐观;而现在,人们在欢笑中哭泣,此时的笑容可能只是一种伪装,泪水才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这种情感的矛盾性表达,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哈姆雷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在思考中不断徘徊,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与《寻日》中 “哭” 与 “笑” 的矛盾异曲同工。
诗人通过这种情感的双重变奏,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活并非简单的非喜即悲,而是充满了矛盾与无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用笑容来掩盖内心的痛苦。《寻日》中的 “笑住笑住哭嘞”,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
四、“热头” 的隐喻:逝去时光的象征
诗歌结尾,“寻日,寻日,寻日啊,再嘟揾唔返嘅热头……”“热头” 在粤语中意为太阳,这里诗人将 “寻日” 与 “热头” 相结合,使 “热头” 成为了逝去时光的象征。太阳,作为光明与温暖的象征,在诗歌中代表着过去那段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时光。然而,如今 “再嘟揾唔返”,曾经的温暖与光明已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无尽的怀念与遗憾。
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永恒的主题。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匆匆、人生短暂的感叹。树科在《寻日》中,以 “热头” 为喻,同样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思与惋惜,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内涵。
五、诗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寻日》以其独特的方言诗学、精妙的时空建构、复杂的情感表达以及深刻的象征意义,展现了现代粤语诗歌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方言逐渐面临着被普通话取代的危机,而方言诗的创作,能够唤起人们对方言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现实意义来看,《寻日》所表达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反思,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忘记了生活的本质与初心。这首诗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时光,不要让物质的追求掩盖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要在回忆中汲取力量,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树科的《寻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现代粤语诗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通过方言的运用、时空的对比、情感的矛盾性表达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艺术世界。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更是对当下生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它让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