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立于邺城宫阙的高台之上,俯瞰着这座正在焕发新生的古城。吴笛的方略如同黑夜中的明灯,指明了方向,但要将这方略落到实处,需要具体的人、具体的措施,以及雷厉风行的行动。他深知,乞活军虽勇,但欲成大事,仅凭悍勇与复仇之念远远不够,需得有魂魄,有纪律,有理想。
“欲强军,先铸魂。”冉闵脑海中浮现出两位逃避晋皇室迫害在黑山教书育人,但声名至今仍在北地传颂的名字——祖逖、刘琨。那位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立志收复中原的祖豫州;那位枕戈待旦,胡笳退敌,坚守晋阳十年的刘并州。他们是汉家气节与勇毅的象征,正是乞活军最需要的精神图腾。
他将这个想法通过“千里传音”器与吴笛沟通。吴笛沉吟片刻,回复道:“你到黑山来与他们详谈,想必祖逖刘琨二人北伐一辈子的精神意志是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经验。”冉闵去黑山一趟,请祖逖与刘琨出山辅助自己结束这乱世。祖逖刘琨二人接受冉闵的请求到邺城,结合乞活军现状,编纂成《新军训典》与《思想纲要》。
冉闵立即下令,以王泰、周成等乞活军老营核心将领为首,在祖逖与刘琨集训下以《新军训典》与《思想纲要》要求训练队列阵型、搏杀技巧,更强调“为何而战”——不再是简单的复仇杀胡,而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安民保境,天下大同”。每日操练前,军官须带领士卒诵读纲要;休憩时,则有识字的文书官讲解祖逖、刘琨的故事。乞活军的军纪被空前强调,严格执行从黑山学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已根据本时代语言稍作修改),严禁扰民,公平买卖,优待俘虏(愿意归顺者)。一股新的气象,开始在乞活军中孕育。
在整军的同时,冉闵亲自挂帅,推行最为根本的土地改革。他深知,乱世之中,土地是百姓最根本的渴望,也是力量的源泉。他以雷霆手段,清算邺城周边及已控制郡县内依附胡人政权、罪行累累的豪强坞堡主,以及逃亡胡人贵族的土地。孙威的农民军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熟悉地方情况,协助冉闵的军政人员清丈土地,甄别户丁。
随后,冉魏政权颁布《均田令》,明确规定:凡冉魏治下之民,无论胡汉,按丁口授予露田(口分田)与桑田(永业田)。露田年老归还,桑田可传子孙。对于新来投奔的流民,即刻登记,同样授田。官府提供种子、耕牛(部分由抄没豪强所得,部分由黑山支援的新型钢铁农具和初级生物技术支持的耐旱高产种子替代),并减免前三年的赋税。
政策颁布之初,民间仍有疑虑,尤其是部分汉民,对“胡汉一体授田”颇有微词。冉闵力排众议,坚决执行。当第一批流民,包括几十户归顺的匈奴、羯人贫户,真的在官府文书上按了手印,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契和种子农具时,整个邺城周边沸腾了!无数双原本麻木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田野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新开垦的土地上,嫩绿的禾苗破土而出,象征着生机与未来。
随着土地改革的推进和“仁义”之名的传播,四面八方涌来的流民越来越多。如何安置这些人,成了当务之急。尚书令王谟展现了其卓越的组织才能。他征发流民中的青壮,以“以工代赈”的形式,展开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
在邺城外围,规划整齐的新居民区一片片拔地而起。虽然多是土坯或砖木结构的简易住房,但布局合理,设有水井、公共厕所和排水沟渠,远比流民们之前的窝棚或露宿荒野要强上百倍。王谟还亲自督导修复和扩建邺城的城墙、官署、粮仓,并着手疏通年久失修的漕运渠道,为未来的物资流通打下基础。工地上,人声鼎沸,号子震天,虽然辛苦,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期盼,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新的家园添砖加瓦,并且能获得足以糊口的粮食或工钱。秩序井然,效率惊人。
与此同时,李农负责的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复苏。他在邺城设立市易司,降低关税,鼓励四方行商前来贸易。来自黑山的一些“新奇”但不至于惊世骇俗的商品,如更加雪白的精盐、质地坚韧的“混纺”布匹、改良的造纸术产出的廉价纸张等,开始出现在市场上,吸引了大量商贾。官营的矿冶、制盐、织造、兵器工坊陆续恢复生产,并招募流民中的工匠,给予优厚待遇。私营手工业也得到鼓励,邺城的坊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叮叮当当的锤打声、织机的梭声重新响起,货币开始重新流通,经济血脉逐渐通畅。
庾亮负责的教育事宜也在稳步推进。他与黑山基地紧密配合,在邺城内设立了数所蒙学,优先招收军属和流民子女。更进一步的,则是筛选聪慧、背景清白的适龄少年,通过严格审核后,分批送往黑山基地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这对许多家庭来说,简直是天大的机遇。虽然对黑山的神秘心存敬畏,但想到子女能在那里吃饱穿暖、学习知识、远离战乱,大多数父母都咬牙含泪答应了。通往黑山的道路上,不时可以看到由基地人员护送的小队伍,孩子们回头望着父母,眼中既有不舍,也有对未知的好奇与憧憬。
庾翼则负责筹建医疗体系。他在邺城设立了两所大型“惠民医馆”,重金征召各地郎中,并利用与黑山的关系,获得了一些基础的消毒消炎药物和医疗知识指导。医馆对贫苦百姓实行免费诊治,军属优先。虽然医疗水平有限,但在缺医少药的乱世,这无疑是给了穷苦人一条活路。庾翼还组织郎中编写简易的防疫手册,在流民中宣传,防止瘟疫发生。
内政外交部长申钟则肩负起城防与内部安全的千钧重担。他重新整饬邺城防务,修缮器械,布置岗哨,日夜巡逻,不敢有丝毫懈怠。同时,严密监控城内动向,防止敌对势力的细作破坏。在严格的军纪和有效的管理下,邺城内外秩序井然,与外面的乱世形成了鲜明对比。
邺城这一系列翻天覆地却又井然有序的变化,如同巨石投入死水,激起的涟漪迅速向四周扩散。“冉魏不一样了”、“邺城有地分、有工做、有书读、有病能医”的消息,通过商旅、流民之口,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遍了黄河两岸,乃至更远的地方。
那些在胡人暴政下苟延残喘的汉人,那些在部落仇杀中朝不保夕的小部落民,那些在各方势力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坞堡百姓……心中那点几乎熄灭的希望之火,被重新点燃。他们拖家带口,冒着烽火,穿越封锁,从并州、从青州、从司隶、从幽燕……如同百川归海,向着邺城,向着这片传说中的“仁义之地”涌来。
邺城的人口在短时间内急剧膨胀,虽然给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也带来了充沛的劳动力、兵源和生机。城池内外,田垄阡陌纵横,屋舍俨然,市集喧闹,书声隐约,医馆有序……一派在乱世中难以想象的繁荣景象。
站在城头的冉闵,看着脚下这片日益兴旺的土地,看着那些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和希望的百姓,心中豪情涌动。他知道,这条路走对了。邺城,不再仅仅是一座军事堡垒,它正在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模式,一个足以吸引天下人心,最终重塑山河的坚实根基!真正的北伐,真正的光复,其力量正孕育在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之上,孕育在千千万万重获新生的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