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凭借实地勘察得来的情报和完善的作战计划,成功在太尉府的将领们心中树立起一定威望。然而,朝堂局势瞬息万变,宰相一派见无法通过诋毁林烨来破坏备战计划,便转而在粮草调配和兵力部署等方面暗中作梗。
随着边境局势愈发危急,朝廷终于决定出兵迎击辽国。林烨作为五品参谋,跟随大军一同开拔。一路上,他看着士气高昂的宋军,心中既充满了信心,又隐隐担忧。他深知,此次战役关乎大宋国运,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大军行至距离边境数十里处安营扎寨。林烨顾不上长途跋涉的疲惫,立刻与将领们商讨下一步行动。营帐中,烛火摇曳,气氛凝重。林烨指着地图说道:“诸位将军,我们已按计划在雁门关东侧山谷设下伏兵。但据我所知,辽国军队狡诈多端,他们或许会对这一带有所防备。我们需再派一支奇兵,绕道敌军后方,一旦正面交锋,便可前后呼应,打乱敌军阵脚。”
众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位年轻将领问道:“林参谋,那这奇兵由谁率领最为合适?”林烨思索片刻,目光落在这位年轻将领身上,说道:“李将军,你年轻有为,勇猛果敢,我认为由你率领这支奇兵再合适不过。但此去危险重重,你需谨慎行事。”
李将军抱拳说道:“林参谋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
就在众人商讨正酣时,营帐外突然传来一阵骚乱。一名士兵匆忙闯入,单膝跪地说道:“报!前方探马来报,辽国军队提前察觉到我们的动向,改变了行军路线,正向我们大营逼近!”
营帐内众人听闻,脸色皆是一变。林烨心中虽也有些震惊,但很快镇定下来,他迅速思索应对之策,说道:“敌军来势汹汹,我们不能慌乱。立刻传令下去,全军进入备战状态。加强营寨防御,弓箭手准备,等敌军靠近,万箭齐发。”
将领们迅速领命而去。林烨走出营帐,望着远方尘土飞扬,心中默默祈祷着一切能够顺利。不多时,辽国军队如潮水般涌来。他们身着厚重铠甲,手持长刀,呐喊声震天动地。
宋军大营内,士兵们严阵以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当辽国军队进入射程范围,林烨大喝一声:“放箭!”顿时,万箭齐发,如雨点般射向敌军。辽国军队前排士兵纷纷中箭倒下,但他们毫不退缩,继续向前冲锋。
双方短兵相接,喊杀声、兵器碰撞声响彻云霄。林烨身处阵中,虽未直接参战,但时刻关注着战场局势,指挥着宋军的行动。他见敌军攻势凶猛,宋军稍有抵挡不住之势,心中焦急万分。
此时,他突然想起之前安排的奇兵。按照计划,李将军此时应该已经绕到敌军后方。林烨立刻派人去探查情况。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后方传来喊杀声,李将军率领的奇兵如神兵天降,向辽国军队发起猛攻。
辽国军队腹背受敌,顿时阵脚大乱。宋军见状,士气大振,趁势反击。战场上局势瞬间逆转,辽国军队开始节节败退。林烨抓住时机,大声喊道:“将士们,乘胜追击,不要给敌军喘息的机会!”
宋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军,一路追杀。辽国军队死伤惨重,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此役,宋军大获全胜,斩杀敌军数千人,缴获大量兵器粮草。
林烨看着战场上的惨状,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不仅是宋军将士们英勇奋战的结果,也是他们精心谋划的成果。然而,他深知,这只是一场局部的胜利,辽国实力依旧不容小觑,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艰难。
大军稍作休整后,继续向边境推进。一路上,宋军收复了不少失地,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此起彼伏。林烨看着这些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彻底击退辽国,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就在宋军士气高昂,准备乘胜追击时,朝廷传来消息,宰相以国库空虚为由,要求削减前方战事的粮草供应。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宋军将士们士气受挫。
林烨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他深知,粮草对于一支军队来说至关重要,一旦粮草短缺,军心必然不稳,之前的胜利成果也将付诸东流。他决定立刻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向皇帝阐明削减粮草供应的危害。
信中,林烨写道:“陛下,如今我军士气正盛,乘胜追击有望一举击退辽国,收复失地。然此时削减粮草供应,实乃自毁长城。粮草乃军队之命脉,缺粮则军心不稳,士气低落。敌军若知我军困境,必然卷土重来,届时我军危矣。望陛下三思,以大局为重,确保前方战事粮草充足。”
与此同时,太尉也在朝中多方奔走,联合一些主战派大臣向皇帝进谏。皇帝收到林烨的书信后,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宰相此举背后或许有着更深的政治目的,但如今战事正紧,确实也面临着国库空虚的问题。
经过一番权衡,皇帝最终决定,从其他地方调拨一部分粮草,以解前线燃眉之急。但同时,也责令前方将领要合理调配粮草,不可浪费。
林烨得知粮草问题暂时得到解决后,心中松了一口气。他深知,这只是暂时的缓解,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需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随着宋军的深入推进,终于与辽国的主力部队在一片开阔的平原上遭遇。这一战,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战。双方都集结了大量兵力,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林烨与将领们精心制定了作战计划。他分析道:“辽军擅长骑兵冲锋,平原对他们有利。我们不能与之正面硬拼,需以步兵方阵为依托,配合弓箭手和弩手,消耗敌军有生力量。同时,派出轻骑兵骚扰敌军两翼,打乱他们的进攻节奏。”
战斗打响,辽国军队率先发起冲锋,他们的骑兵如旋风般冲向宋军。宋军步兵迅速组成紧密的方阵,长枪如林,抵住了敌军的第一轮冲击。与此同时,弓箭手和弩手万箭齐发,给敌军造成了大量伤亡。
林烨在指挥台上密切关注着战场局势,不断调整着宋军的战术。他见敌军骑兵攻势凶猛,便传令轻骑兵出击。宋军轻骑兵分成数队,从两翼迂回包抄,向辽国军队的侧翼发起攻击。辽国军队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应对,进攻节奏被打乱。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双方陷入了激烈的胶着状态,伤亡都十分惨重。林烨深知,此时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取得胜利。他大声鼓舞着宋军将士们的士气:“将士们,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绝不能退缩!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为了我们身后的百姓,杀!”
宋军将士们在林烨的鼓舞下,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时分,局势终于出现了转机。李将军率领的一支部队成功绕到了辽国军队的后方,对他们发起突袭。
辽国军队腹背受敌,再也无法支撑,终于全线溃败。宋军乘胜追击,辽国军队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一战,宋军大获全胜,成功击退了辽国的主力部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消息传回京城,整个东京城一片欢腾。皇帝大喜,下令嘉奖前线将士,林烨因在战事中表现出色,被晋升为三品参知军事,成为朝中一颗耀眼的新星。
然而,林烨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这场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大宋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后的重建工作、与辽国的谈判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而朝堂之上,随着他的崛起,各方势力对他的态度也更加复杂,他的未来依旧充满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