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晚晴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结束后,礼堂里并未出现一呼百应的热烈场面,取而代之的是愈发嘈杂、充满各种声音的议论。
这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工人们,他们的思维如同这老旧的礼堂一样,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和惯性。
离开熟悉的环境,投身一个完全陌生、听起来过于“美好”的领域,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警惕、是怀疑、是深深的不安。
“说得是挺好听,可哪有那么好的事?又轻松,钱又多,还环境好?天上掉馅饼啊?”一个头发花白的老钳工嘟囔着,摇了摇头。
“就是,我在玻璃厂干了三十年,就知道炉子热,活儿累,但踏实。这手机……听着就玄乎,咱们这粗手粗脚的,别把人家的精贵玩意儿给弄坏了,赔都赔不起!”旁边一个老师傅附和道,脸上写满了不自信。
“光速科技……明总人是厉害,可这隔行如隔山啊。咱们去了,能适应吗?别干两天就被嫌弃,那脸可就丢大了。”
“工资按时发倒是实在,可要是活太累,或者干不了被辞退,那不还是白搭?”
“再看看,再看看……”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疑虑如同厚重的阴云,笼罩在整个礼堂上空。
许晚晴站在台上,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观望和抗拒的氛围,她微微蹙眉,正准备再说些什么。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幕后阴影处的明朗,动了。
他没有丝毫犹豫,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径直走到了台前,走到了许晚晴的身边,与她并肩而立。
他的出现,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这位年轻的老板,在接手玻璃厂后展现出的雷霆手段和深不可测的背景,早已在这些老工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亲自出场,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重视。
明朗没有拿话筒,但他清朗的声音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清晰地传遍了礼堂的每个角落,他甚至刻意放缓了语速,确保每一位老师傅都能听清:
“各位老师傅……”
他的开场白简单而直接,目光平和地扫过台下每一张犹疑的脸:“我知道,许总刚才说的,可能听起来有点……像画大饼。你们在厂里干了一辈子,相信的是自己眼睛看到的,手里摸到的东西。空口白话,谁都会说。”
他这话一说出来,台下顿时安静了不少。
工人们没想到这位年轻的老板说话这么直接,一下子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所以……”
明朗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极具行动力:“我不在这里跟大家空谈理想,也不讲太多大道理。咱们就来点实际的!”
他伸手指了指礼堂外面:“今天下午,现在!我就安排车,带着所有有兴趣的老师傅,去你们未来可能要工作的地方——光速科技的生产车间,亲眼看一看!”
他开始抛出极具冲击力的对比,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实:
“你们可以好好看看,那里的工作环境,跟咱们江州玻璃器皿厂比起来,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熔炉车间那种高温、高热,让人待一会儿就浑身湿透?有没有压制车间那种震耳欲聋的噪音污染?有没有原料车间那种弥漫不散的粉尘污染?”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老工人们的心上。
这些都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切身忍受的艰苦,是他们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又深恶痛绝的一部分。
紧接着,明朗又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个关乎切身利益的方面——吃。
“还有!”
他继续说道:“玻璃厂的食堂,我也去看过。说句不好听的,扣扣搜搜,饭菜里面也没什么油水儿,清汤寡水,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这话引起了台下不少人的共鸣,纷纷低声附和。
“等下,我再带你们去看看隔壁江州国际联合化工的食堂!”
明朗抛出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参照物:“他们那边一千多号工人,每天吃的是什么?看看人家的伙食标准!我们光速科技和化工厂吃的是一个锅的东西,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证,绝对会比玻璃厂原来的标准,有质的提升!起码,让大家干活有力气!”
“眼见为实!”
明朗最后用这四个字作为总结,声音铿锵有力:“我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你们自己亲自去看一眼!看完了,比较过了,你们再做决定!到时候,是留在玻璃厂等待不确定的安排,还是去光速科技尝试一个新的机会,选择权,百分之百在你们自己手里!”
这番话说出来,效果立竿见影!
台下原本浓厚的疑虑气氛,瞬间被一种强烈的好奇和动摇所取代。
“去看?真的带我们去看?”
“这……这倒是实在话,看看就看看!”
“化工厂的食堂确实好啊,我有个亲戚在那儿,天天有肉!”
“要是环境真像明总说的那样,那……那确实比咱这儿强太多了!”
“走走走,去看看!反正看看又不吃亏!”
“眼见为实”这四个字,对于这些信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来说,拥有无与伦比的说服力。
明朗没有试图用空泛的承诺说服他们,而是用一种近乎坦承的姿态,邀请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比较、去判断。
这种尊重和务实的态度,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抵触情绪。
看到台下气氛的明显转变,高艺文也意识到时机到了。
她快步走到台上,站到明朗另一侧。
她调整了一下表情,收起了平时的那份锐利,语气变得诚恳而富有同理心:
“老师傅们!”
高艺文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出:“我理解大家的担心!换个新环境,谁心里不打鼓?但是,大家要想一想,时代在变,咱们也得跟着变,才能有更好的出路,才能给家里挣更多的钱,让老婆孩子过得更好!”
她开始运用她作为销售总监的洞察力,剖析工人们的心理:“大家担心自己做不了,怕被年轻人比下去。但我告诉大家,光速科技现在最缺的,不是那些眼疾手快的年轻人,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点,但他们也容易浮躁,容易跳槽。我们最需要的,恰恰是大家这种沉稳、负责、有耐心、能把一个简单动作重复千万次而不出错的‘定海神针’!”
她指着台下一些老师傅:“就像张师傅,您在玻璃厂干了三十年质检,哪个气泡、哪个瑕疵能逃过您的眼睛?这种严谨和细致,就是我们手机质检环节最需要的!就像李师傅,您装配机器零件几十年,手稳得像台钳,这种稳定性和精度,打螺丝谁能比您打得更好?”
高艺文精准地点出了几个老师傅的名字和他们的特长,这让被点到的人先是惊讶,随即脸上露出了被认可的光彩。
她成功地将老工人们原本视为劣势的“经验”和“年纪”,重新包装成了无可替代的“优势”。
最后,德高望重的老副厂长王长林也走到了台前。
他看着台下这些曾经与他一起奋斗多年的老伙计、老部下,心情复杂,但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他拿起话筒,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了真情实感:
“老兄弟们,老姐妹们!”
王长林的称呼更显亲切:“我老王在厂里多少年了,大家信不信我?”
台下响起一片“信得过”、“老王你说”的声音。
“那我就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王长林动情地说:“明总,许总,他们来了之后,给咱们厂带来了什么?是拖欠的工资补上了!是新设备进厂了!是咱们厂子又活过来了!他们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不是那些只会开空头支票的领导!”
他指着明朗和许晚晴:“现在,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大家换个更好的环境工作,能让大家按时拿到甚至更多的工资,还能继续发挥咱们的余热!这样的机会,错过了,可能就真的没有了!咱们不能因为心里那点不确定,就把自己和家里人的好日子给堵在外面啊!”
王长林的话,带着老领导的威望和真挚的情感,成了压垮犹豫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厂长说得对!”
“去看看!明总都说到这份上了,再不去就是不识抬举了!”
“报名!我报名!”
“算我一个!”
人群开始涌动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下定决心,朝着礼堂前方的报名处挤去。
工作人员立刻忙碌起来,登记名字,安排下午参观的车辆顺序。
明朗、许晚晴、高艺文和王长林站在台上,看着台下这踊跃的场面,相视一笑,都松了一口气。
虽然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至少,这最艰难的第一步——打破心防,已经成功地迈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