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尉对韩地事宜倒是颇为关注啊。
\"嬴政微微看了一眼李斯。
李斯回复道:\"食君之禄,自当为君分忧。
韩境初平,我在咸阳收到许多相关刑罚的文书奏报,丝毫不敢怠慢。
然而,最近韩地发生一件大事。
倘若处理不当,必定会动摇我大秦国的根基。
\"
嬴政面露沉思,缓缓说道:\"说来听听。
\"
\"在韩地镇守的主将赵祁辜负王恩,公然违背我大秦历来对待降卒的传统,擅自赦免众多投降的士兵,还将他们从奴籍中解脱出来,编入我大秦军中服役。
如此行为,岂非违反律法?臣恳请大王严加处置此人,以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
听到这话,在场的蒙武和冯劫均用怪异的目光望着李斯。
原来,大王赐婚的消息已经传开,赵祁的妻子正是李斯留在李家村的小女儿。
即便李斯已与亲女断绝关系,但按理来说,赵祁也算得上是他的女婿。
可现在,他却毫不留情地揭发赵祁的过失,真可谓六亲不认。
这时蒙武站了出来,直言反驳:\"廷尉所言谬矣!\"
嬴政询问:\"上将军有何看法?\"
\"赵祁背弃秦律,在韩地肆意妄为,一下子赦免了十几万降卒,这不是滔天罪过吗?作为廷尉执掌刑罚律令,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以免破坏我国根本。
\"李斯咄咄逼人地表示。
\"谁告诉廷尉说赵祁赦免了几万降卒?\"
蒙武冷声道:\"朝廷已经收到来自韩地的相关文件,都是冯大人亲自书写确认无误。
莫非还能有假吗?\"
\"恰恰是廷尉您搞错了内容!\"蒙武毫不让步解释说,\"赵祁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既定的办法处置降卒,但他也不是直接全盘赦免这些俘虏,而是给了一个恩典让他们建功赎罪。
只要有杀敌立功的表现,就能洗刷奴籍。
这在我们秦法中有明确规定,并无不妥,难道廷尉不懂秦国法律么?\"
一席话说的李斯哑口无言。
紧接着李斯又试图找补:\"就算是给予立功机会吧,可问题是赵祁也没有把这些人安置成专门的刑徒部队去从事苦役劳动。
他居然直接将其混杂编入我们的精锐战士队伍里,还给新兵一半的待遇工资,这显然也增加了很多财政支出。
这不就是违背了秦法的根本要求吗?难道这也不是赵祁的错吗?\"
蒙武听罢更是愤怒,心里暗思:在我心中,早已经把赵祁当作下一代接班人看顾了,更别说他还是我们雍城大营出来的自己人。
今天廷尉你李斯既然想玩政治游戏对付赵祁,那咱就骑驴找驴瞧瞧到底谁能玩儿转。
李斯说道:“大人当然知道赵祁是从雍城大营出身,也受上将军高度重视的将才。
然而如果上将军无视秦国法律进行庇护,那就是上将军应担的责任了。” 李斯始终坚持赵祁违反秦法的观点,并且看这次情况,他是势必要让赵祁承担罪责。
显然,在韩国发生的事情以及与韩非相关的事件,李斯已经有了清楚的认知。
尤其是他手下吴达的遇难,让李斯认定这一切都与赵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韩非回到秦国后,李斯逐渐理清真相:吴达之死必定和赵祁有所关联。
李斯对韩非怀有很大的戒心。
只要韩非还在世间,李斯就始终感到忧虑不安。
虽然李斯自认为十分聪明,并充满骄傲,但他明白自己的才华远远不及韩非。
多年来,他在韩非面前始终缺乏超越的信心。
随着韩非入秦,二人迟早会展开对相邦之位的竞争。
即便韩非是韩国战败后的遗臣,而李斯也不是老秦人后裔,但在秦王嬴政看来,只要有能力,就会被重用。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赵祁协助韩非杀吴达并确保其存活之事成为了李斯难以释怀的心结。
此外,得知皇帝将女儿许配给赵祁而非他的儿子时,他心中更增添几分恼怒。
原本,李斯有机会与长公子联姻,但这个乡下来的小伙子破坏了一切。
不仅这样,还促使韩非回秦,为他自己增添一位强劲对手。
这让李斯怎能不对赵祁仇恨入骨,他甚至巴不得立刻铲除赵祁。
于是今天成为李斯发起攻击的第一个关键点。
他试图先削弱赵祁的主将身份,随后逐步进行彻底打击。
基于此,他紧紧抓住赵祁违背秦法、赦免投降士兵的事实不松口,将其作为把柄。
“说到在朝堂上的辩论技巧,本将军确实不如您廷尉。”蒙武反驳说:“然而涉及军中实况和指挥管理,您这位廷尉又能理解多少呢?赵祁接管韩境军队这数月以来是否有过失之处?他对投降士兵恩赐虽不同于我秦国以往惯例,却有效赢得了降卒人心,并成功纳入我国体系之中。
若依照旧规处理,难道不会频发士兵反叛现象吗?故而,如果您不了解军情,请勿多言。”蒙武立场坚定毫不退缩。
面对李斯运用秦法限制赵祁的情况,蒙武则强调大军安稳及韩国领地平稳的重要性以维护赵祁的形象。
总结来说:
所有最终都取决于秦王如何判定。
随后李斯不再与蒙武纠缠理论,转身向嬴政低头请求道:“请求陛下严惩赵祁。”
而蒙武也随即叩首陈词,“赵祁改变传统的处置方案,使降卒归顺,此乃巨大功劳,若未来我国军人效仿采用,则不论有多少敌军士兵投诚,皆可以转化为我们大秦助力,请陛下奖赏于赵祁。”
眼看着二人你来我往激烈交锋,旁观的大臣只是安静注视,未有言语插话。
显然察觉到李斯此次行为目的明确针对赵祁兴师问罪。
“殿下。”又传来声音,“上将军桓漪正在殿外请求拜见。” 赵高上前恭声禀报道。
“桓漪?”嬴政略带疑惑,“他何以突然返回?”
即便是大将军中的三员重要干将——蒙武、王翦与桓漪,突然其中一人出现在此场景,也让蒙武颇感惊异。
仔细推算,还有一位仅次于上将军的将领,他便是王龁。
在当今天子统御的秦军中,有四位堪称翘楚的将领,皆为独当一面之才。
随着一声“宣”令下,年轻的桓漪披着铠甲步入殿内。
瞧见秦王嬴政后迅速跪拜道:“臣桓漪叩见大王。”
“平身。”嬴政挥手示意,问道:“为何会从蓝田大营赶回来?”
桓漪回答说:“这一年蒙武与王翦都出征在外,唯有我在蓝田无事,恰好今日是臣来咸阳进行年度报告的日子,因此特来拜见大王。”他顿了一下又道:“另外请问赵祁真在韩地镇守吗?”说着脸上浮现了一丝笑意。
听到“赵祁”这个名字,李斯和蒙武都不由得看向桓漪。
嬴政点头说道:“确实,赵祁此刻正在韩国境内驻守。”
桓漪立刻接着说道:“赵祁真是一位少有的奇才,有勇有谋,年纪轻轻却能力非凡。
我听说他在韩境内调整了对俘虏的政策——给这些降卒以赦免和重新成为秦国士兵的机会。
这是相当高明的一策,可以让那些降卒心存归属,并且给了他们重获新生的希望。
过去秦国对于投降者的办法要么让他们被流放到各地劳作耗费大量物力,要么作为炮灰加入军队,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不小的问题。
而赵祁如今采取的方法则是给予恩典,将他们编入我们自己的队伍当中,并且让资深将士监督他们,杜绝了潜在危险,实属妙计啊。”桓漪越说越激动,“这样的方法是最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