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省城,樱花将城市浸染成温柔的粉色梦境。玉渊路的樱花树下,穿汉服的姑娘们踮脚接住飘落的花瓣,外卖小哥的电动车筐里也躺着几枝被风吹落的花枝,就连早高峰的拥堵都因这浪漫景致变得不那么恼人。可在省政府大楼十七层,王晓东鼻尖萦绕着保温杯里浓茶的苦涩,目光紧锁着摊在会议桌上的全省乡村文明建设数据图 —— 密密麻麻的红点如同伤口,标注着封建迷信和赌博问题严重的乡镇。
“各位,青山镇只是冰山一角。” 王晓东用激光笔点向屏幕,“陇南山区有人打着‘山神祭祀’旗号敛财,东海渔村聚众赌博导致家庭破裂,这些问题像野草,得连根拔起。” 会议室里二十多个部门负责人神色凝重,农业厅老陈翻着材料嘟囔:“有的村子连文化礼堂都被改成牌局了,这工作不好推进啊。”
散会后,王晓东把小吴和宣传处长老周留了下来。夕阳透过百叶窗在三人身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老周推了推老花镜:“全省范围推广,得有统一方案,但又不能一刀切。比如少数民族聚居区,得尊重习俗的同时引导移风易俗。” 小吴突然眼睛一亮:“省长,咱们搞个‘文明种子计划’!每个市选三个试点村,培养本土宣传员,再以点带面。”
说干就干,全省动员大会上,王晓东对着台下百来名基层干部举起手机:“这是青山镇二柱子拍的短剧,播放量三天破百万。你们回去就找这样的民间达人!” 他特意点名东海市的年轻镇长李雪:“听说你们那渔民用直播带货,能不能让主播顺嘴讲讲文明新风?” 李雪胸有成竹地回应:“包在我身上,让网红渔民直播反诈防骗!”
推广初期并非一帆风顺。陇南山区的王支书在电话里急得直跺脚:“省长,那些‘神汉’说我们搞活动冲撞了山神,村民都不敢来文化礼堂!” 王晓东连夜带着民俗专家驱车八小时进山。篝火晚会上,专家用当地傩戏的曲调新编了《驱邪新编》:“科学才是真神仙,看病读书有靠山!” 王支书红着眼眶跟着唱,村民们也渐渐从躲在树后的观望,变成围着篝火拍手叫好。
在东海渔村,李雪带着团队把渔船改造成 “文明宣讲船”。每当休渔期,船头的大喇叭就会响起快板声:“赌博赢钱是镜中花,家庭和睦才是真财富!” 有个曾因赌博妻离子散的渔民老张,主动报名当起了义务宣传员,他摸着粗糙的船舷说:“我要用自己的教训,让更多人别走弯路。”
三个月后的总结会上,大屏幕上的红点渐渐淡去。小吴兴奋地展示数据:“全省成立了 2000 多支乡村文艺队,‘文明种子’覆盖了 90% 的行政村!” 王晓东翻看着各地送来的报告,其中一份让他停下了动作 —— 青山镇张大爷的孙子在作文里写道:“长大后我要当科学家,因为省长叔叔说,知识才是最厉害的‘风水’。”
窗外的樱花已化作春泥,但乡村文明建设的春风正越吹越暖。王晓东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追逐风筝的孩子,嘴角扬起欣慰的笑。他知道,这场关乎乡土灵魂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夏日的蝉鸣声里,王晓东的工作日程表被 “乡村文明建设回头看” 填得满满当当。车载空调吹着冷风,却压不住他眉间的焦灼 —— 尽管前期成果显着,但调研报告上 “部分地区出现反弹” 的字眼,像根刺扎在他心里。
第一站是青阳县的白鹭村。村委会大院里,几个老汉正围着石桌下象棋,看似岁月静好。可转个弯到村西头,废弃的碾坊里又传出麻将声。王晓东不动声色地走进去,牌桌上烟雾缭绕,有人抬头瞥见他胸前的工作证,哗啦一声把麻将全扫进桌下。“王省长,我们就是打着玩!” 一个中年汉子赔着笑。王晓东弯腰捡起张散落的筹码,语气严肃:“打着玩?上个月这里刚出了因为赌博打架进医院的事,你们忘了?”
当晚,王晓东召集镇村干部开了场 “板凳会”。月光洒在晒谷场上,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成圈。“为啥问题反弹?” 王晓东的问题让现场陷入沉默。半晌,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林晓璐开口:“白天干完活太累,晚上除了打牌真没事干。咱们村连个像样的篮球场都没有。” 这句话像打开了话匣子,老支书也叹气:“文化礼堂的投影仪早坏了,放不了电影。”
第二天,王晓东带着财政、体育部门的负责人现场办公。“健身器材下周到位,” 他指着村口空地,“这块地就建篮球场。文化礼堂维修资金马上拨付,但有个条件 ——” 他看向村主任,“必须成立村民自治监督小组,管好用好这些设施。”
在解决硬件问题的同时,王晓东意识到更要筑牢思想根基。他推动全省开展 “文明积分制”,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家风评比、垃圾分类都能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在杏花村,70 岁的赵奶奶戴着老花镜,认真地在 “文明存折” 上记录:“帮邻居收麦子,积 5 分。” 她乐呵呵地说:“现在大家都抢着做好事,比谁的积分多!”
然而,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在少数民族聚居的瑶山乡,传统祭祀活动与封建迷信的界限难以把握。乡长发来的视频里,巫师跳着神秘的舞步,村民们举着香火神情虔诚。王晓东带着民俗专家三进瑶山,和寨老们促膝长谈。最终,他们将祭祀仪式进行改良,保留文化内核,剔除迷信成分,还融入了禁毒、反诈知识宣讲。仪式当天,老巫师敲响铜鼓,用山歌唱道:“莫信歪理和邪说,科学致富路更宽!”
转眼到了丰收时节,全省乡村文明建设成果展在省城开幕。展厅里,青山镇二柱子的短剧循环播放,东海渔村的 “文明宣讲船” 模型引人注目,瑶山乡的改良祭祀仪式视频前围满了观众。王晓东在留言簿上看到张大爷的留言:“现在村里晚上能跳广场舞、打篮球,娃娃们都爱往文化礼堂跑,真好!”
暮色降临,王晓东站在展厅落地窗前,远处的山峦被夕阳染成金色。手机响起,是小吴发来新消息:“省长,又有 37 个村申请加入文明创建!” 他回复了个笑脸,心中满是欣慰。这一路虽布满荆棘,但他坚信,只要持续浇灌,文明之花必将在广袤乡村绚丽绽放。
当秋风悄然掠过田野时,王晓东的办公桌上又多了一份新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不再是令人揪心的问题罗列,而是充满希望的 “乡村文明建设数字化转型探索”。但他知道,越是向好的趋势,越要警惕潜在的问题。
在松溪县,一场别开生面的 “云端文明评比” 正在进行。大屏幕上,各村的村容村貌、家风故事通过短视频轮番展示,村民们坐在文化礼堂里,用手机实时投票。“王省长,您看!” 县长出奇地兴奋,“我们把文明创建搬到了网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能参与家乡建设了!” 王晓东饶有兴致地滑动手机,看到一条留言:“虽然人在城里,但看到咱们村的老槐树和干净街道,想家了。”
然而,数字化带来的不只是便利。在走访中,王晓东发现部分村庄出现了新问题。石门村的文化礼堂里,几个孩子正趴在电脑前玩游戏,村干部无奈地说:“自从装了网络,有些娃放学就泡在这,家长根本管不住。”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也开始 “触网”,有人在直播平台打着 “风水大师” 的旗号招摇撞骗。
王晓东立即召集网信、教育等部门,连夜制定方案。很快,全省启动了 “乡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在石门村,文化礼堂开设了 “数字课堂”,志愿者教孩子们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如何识别网络诈骗;在乡镇层面,建立 “网络文明监督员” 队伍,实时监控网络环境。同时,王晓东鼓励各地开发 “文明乡村” App,整合学习、娱乐、服务功能,让网络真正成为传播文明的阵地。
春节前夕,王晓东来到牡丹村。村里张灯结彩,却不见往年的赌博乱象。更让人惊喜的是,村委会组织了一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展”。老人们展示着精美的剪纸、刺绣,年轻人则用 VR 技术重现传统庙会场景。返乡创业的 90 后李阳带着他的团队,现场演示用人工智能修复破损的族谱。“王省长,” 李阳激动地说,“我们想让年轻人知道,传统文化也可以很酷!”
看着热闹的场景,王晓东陷入沉思。乡村文明建设不是简单地破除旧习,更要在传承中创新。他拿起手机,给小吴发了条消息:“通知文旅部门,我们要打造一批‘数字文化村落’,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元宵佳节,全省举办了首届 “乡村文明云晚会”。舞台上,青山镇二柱子带着他的团队表演了新编的网络短剧,东海渔村的渔民们用直播设备展示海上生明月的美景,瑶山乡的孩子们穿着民族服饰,用说唱演绎古老的传说。王晓东坐在观众席上,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点赞和留言,心中充满感慨。
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王晓东知道,乡村文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让文明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乡村既有现代生活的便利,又保留诗意的乡愁。
春燕衔泥的时节,王晓东的调研车碾过新修的柏油路,车窗外成片的油菜花田翻涌着金色波浪。看似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下,新的问题正悄然浮现 —— 最新的环保监测数据显示,部分乡村在发展产业时忽视生态保护,养殖废水直排河道,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的口号在现实面前遭遇挑战。
“王省长,您看看我们这!” 桃花峪村支书老周急得直搓手,村头的小河原本清澈见底,如今却漂着白色泡沫,“办养殖场能增收,可环境坏了,这不是捡了芝麻丢西瓜吗?” 王晓东蹲下身,手指捻起河岸边发黑的淤泥,眉头拧成了疙瘩。当天下午,他就把农业、环保部门负责人叫到村文化广场,开起了 “露天办公会”。
“得给村民算清生态账!” 王晓东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 “人” 字,“一头连着口袋,一头连着家园。” 很快,全省推广 “生态积分制”,村民分类处理垃圾、参与植树造林都能兑换生活用品,还引入企业投资建设秸秆回收加工厂。在桃花峪村,废弃的养殖场变身生态湿地公园,村民们坐在凉亭里唠嗑:“以前闻着臭气骂娘,现在看着绿水心里敞亮!”
但乡村的 “成长烦恼” 远不止于此。在走访留守儿童之家时,王晓东注意到孩子们眼中的孤独。十三岁的小雨攥着满是涂鸦的作业本,小声说:“爸妈三年没回来了,我画了好多画想给他们看……” 这个场景刺痛了王晓东,他立刻推动 “亲情云桥” 计划,在各村安装高清视频设备,定期组织亲子线上互动,还动员退休教师、志愿者成立 “乡村成长导师团”。
端午前夕,王晓东再次来到小雨所在的村子。文化礼堂里,孩子们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包粽子,屏幕那头,小雨的父母笑着抹眼泪:“孩子,你画的画爸贴在车间墙上了,工友都夸你是小画家!” 王晓东欣慰地发现,礼堂角落的书架上摆满了绘本和科普书籍,墙上贴着孩子们写的 “梦想卡片”—— 有人想当医生,有人要做工程师。
与此同时,乡村文明建设开始向更深层次延伸。在历史文化名村,王晓东提出 “活态保护” 理念,鼓励村民将老宅改造成民俗博物馆、手工作坊;在电商示范村,他推动建立 “文明直播间”,要求主播带货时融入乡风文明宣讲。有个网红主播原本靠夸张表演吸粉,转型后在直播间教网友辨别山货优劣,还分享家乡的孝老故事,粉丝量不降反升。
金秋十月,全省乡村文明建设成果交流会在青山镇召开。曾经麻将声不断的老槐树底下,如今建起了 “文明故事长廊”,村民们用漫画、照片记录着身边的文明变迁。王晓东站在长廊前,听着不远处传来的儿童嬉闹声、文化礼堂飘出的戏曲声,以及田间收割机的轰鸣声交织成的乡村新曲。
暮色渐浓,王晓东的手机又收到新消息 —— 又有 56 个村提交了文明创建升级方案。他望向远处灯火渐次亮起的村落,深知这场关于乡村灵魂的建设工程没有终点,唯有怀揣初心,方能让文明的种子在乡土深处不断生长、开花。
几个月后,一系列乡村文化活动在示范村成功举办。王晓东带着李丽玔和小悠来到示范村,参加一场以“传承文明,共建美好乡村”为主题的文艺汇演。舞台上,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精彩纷呈,台下掌声雷动。小悠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感受着乡村的新变化。
“晓东,看到村里的变化,我真为你骄傲。”李丽玔靠在王晓东肩头,感慨道。
王晓东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要让每一个乡村都充满文明的气息,让每一位村民都能享受到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果。”
微风拂过,带来新的希望。王晓东知道,在乡村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只要与李丽玔携手同行,与同僚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乡村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