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严寒,帐外北方呼啸,天空中乌云翻滚,军营中毫无人烟,一片萧索。
突然,一连串脚步声打扰帐中人假寐。
曹仁身披战甲,身材魁梧,目光如炬,面色刚毅,俨然是一员良将。
啪的一声,猛然掀开帐帘,大步跨过火盆,咔嚓一声,搬过凳子,放在火盆旁,自顾自旁若无人,倏然坐了下去。
帐中异常温暖,火炭旺盛,火焰呈现幽蓝之色,烟尘悠悠,独自飘荡着。
见来人是曹仁,曹操揭开棉毯,转身下床,穿好鞋子,也抬起一条凳子,同曹仁坐在火堆旁烤火。
曹操问道:“子孝,帐外天气如何?可是漆黑一片。”
曹仁一愣,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疑惑道:“主公,为何先问天气情况,不提大军攻城状况,我军迟迟不出动,怕是会遭受非议。”
曹操笑道:“安平城城高墙厚,岂是几个冲锋就可攻克。
叛军占据时间虽短,却经营有方,如今更是固若金汤。
想要依靠死战攻取此城,这十四万大军怕是所剩无几了。
你还没有回答天气如何呢?”
曹仁极为诧异,还是照实说道:
“主公,依旧是乌云密布,不过,三天日不会下雪。”
曹操若有所思,镇定气闲道:“如此说来,大事可成,让你安排之事可布置妥当?”
曹仁自信道:
“已经命令五千大军换上衣服,均是从附近村庄中搜集而来,还待会来属实名砍柴农家人。”
曹操颔首点头,吩咐道:
“从今晚开始,让樵夫分为十几人一组,从树林后面砍伐树木,接下来三天不可间断。
即便让叛军捉住,依然不能停止,第三日夜晚,我亲率一万大军埋伏,必能获取大胜。”
曹仁不解其意,但还是坚定执行任务,获得命令,便迅速下去布置了。
夜幕降临,董卓大军作战一天,精疲力竭返回军中。
见曹操大军丝毫未曾移动,便派人前来质问。
曹操随意应付过去,只说会按时足量完成任务,众人不解,但也不敢逼迫太紧。
武临督战一天了,见汉军刚刚退却,深吸一口气,在亲卫护送下缓缓下了城。
行至半路,一名亲卫纵马驰骋来报,亲卫远远就看见武临身影。
距离十米远,亲卫就勒停马匹,翻身下马,几步跨过,作完礼,
说道:“禀告将军,据我军探子来报,西面密林中稍微发现汉军大队人马。
不过,却在黄昏时分,看见十几位庄稼人打扮,上前询问得知,是城池附近村中樵夫。
暗探并未放松警惕,而是把人给扣押下来,如今,人还在城中。”
武临颇为不解,汉军缺少柴薪,不会派出大批人手砍伐,怎么会只安排这点人过来。
思索片刻后,说道:“既然是附近村中樵夫,便把他们放回去吧,不可为难乡里人。
顺便赠送一些米粮,告知他们,若是愿意为我军砍伐木材,当以双倍价格回收,让他们多聚集一些人前来。”
亲卫不解其意,但见自己将军笑而不语,便快速回去传达命令。
汉军中,曹操卧榻在床上,听取曹仁报告,得知计划成功实施,
告诫道:“叛军让士兵替他们砍伐树木,还让多聚集人手,明显是起疑心了。
明日不可多排人手,需循序渐进增加,命士兵多多砍伐,让城中叛军眼热。
届时,必会有更多叛军选择加入其中,我们便可乘机抓捕。
叛军必会着急,城外大军埋伏,可乘机进攻城池。
即使失败了,也不过损失一些兵马,我军自可安心收集过冬木柴。”
曹仁惊喜万分,不禁夸赞曹操智谋过人,料事如神。
董卓得知曹操消极怠工,只派遣二三十人前去,不由大怒,幸亏被李儒给劝住了。
李儒道:“曹操此举极为高明,他深知叛军时刻监视大军动向。
这才命令人假装樵夫打柴,就是为了混淆视听。叛军以高价利诱,也是为了试探,意图弄清楚其中用意。
双份相互出招,皆是利用人们贪财之本性,估计不出数日,便可见分效。
我军可继续发起进攻,牵制敌军兵力,为其行动作掩护。接下来战斗,不需要太激烈,随意攻击即可,但不可停歇。”
董卓胸中不快,愤愤不平,李儒时刻留意其举止,劝道:
“主公,就让曹操独自去折腾吧!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我军可调遣一支伏兵,从南面绕过去,埋伏于左侧山坡中。
待双份大军战斗正酣之际,才掩军杀出,或许能一举攻克此城。”
董卓兴奋不已,对终于能算计曹操,以报当日之耻而高兴。
还有能攻破安平城,斩首黄巾军首领而激动。
就这样,三方势力各司其职,均在暗中布下兵马,静待对方落入陷阱中。
接下来几天里,汉军照旧派兵进攻,不过每天都只是有几千人出战,攻打一阵后,很快就鸣金收兵。
两军陷入短暂和平时期,均在训练士卒,养精蓄锐,准备应付接下来大战。
曹仁依据曹操指示,第一天仅仅增加五六十人,避免引起城中怀疑,武临让士兵足量与之交易。
第二天,人数猛然扩大到二三百人,林中遍布冒热气汉子。
密探暗中询问,得知是附近几个村庄,听闻可以用木材换取米粮,皆不顾风雪,蜂拥而至。
听说,还有其他远一些村子,在赶来路上,恐怕会有五六百人之多。
武临得知消息,并没有丝毫动摇,一切皆在他预料之中。
此事在城中人口相传,许多百姓都对丰厚奖励羡慕不已,有一些士卒还向守城长官请命加入。
不过,武临军中纪律严明,任何人必须严格服从军法。
在处理几个不听命令之人后,方才平息军中波动。
城中百姓却讨论火热,就连张宁、简修也前来询问情况,皆被他搪塞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