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瞬之间便迈入了阳春三月。随着春日暖阳的逐渐升温,大地也悄然褪去了冬日的严寒,气温开始缓慢回升,天气变得越来越暖和起来。
而此时此刻,正值粟和春小麦的最佳播种季节,永宁县城外的田野间,处处都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热火朝天的景象。
那些从熊耳山迁徙而来的流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适应,如今也渐渐融入到了这个新的环境之中。
尽管永宁县城曾经遭受过重创,城内许多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但通过大伙齐心协力地不懈努力,在这短短一段时间里,已经成功修复了少量的房屋,足以满足众多百姓的居住需求。
不仅如此,此前由李倚派遣出去的八位屯将更是不负众望,他们纷纷带回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陆陆续续又有一些流民从周边的各个县城赶来此地。
就这样,永宁县城内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然达到了七八百之多。
虽然与昔日永宁县城的全盛时期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座小城正在逐步恢复往昔的繁荣与人气。
然而,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便是粮食供应以及人员管理方面的难题。
要知道,即便孟珍珠的山寨之前储备了颇为可观的粮食,但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消耗,这些存粮恐怕也难以长久维持。
鉴于这种情况,李倚当机立断做出决策:将城外原本全部用于耕种春小麦的土地划出一半,以做专门种植粟等生长周期较短的农作物,以期能够尽快收获成果,缓解当前紧张的粮食压力。
与此同时,针对城中百姓的管理也被提上日程并得以实施。经过李倚考虑后,决定采取军事管理制度。
这套制度规定,除去一小部分因身体原因完全丧失行动能力者,他们每日无需从事任何劳动即可领取到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食物补助之外;
其他所有人都必须通过辛勤劳作来换取食物。无论是参与农耕生产,还是投身于城内建筑物的修缮工作,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强制执行,军事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拥有一技之长人在此制度下显得尤为受欢迎,不管是农耕人才,还是纺织女工等,统统都被李倚列为重点关照人才,因为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这当中并未包含擅长制造武器和盔甲的工匠。究其原因,这类工匠通常受到极为严格的管制与约束。
他们大多属于中央政权或各个藩镇势力的核心技术团队成员,基本上很难流落至民间社会。
不仅如此,除了对城中百姓有条不紊地展开管理工作以外,那日曹延所招募而来的士兵李倚同样进行了调整。
李倚在对这批新入伍的士兵和以前的老兵进行检阅之后,精心挑选出其中头脑较为灵活机敏的十个人,并将其组建成一个名为“暗影”的情报收集部门。
由于他心中认定的那位最为合适的人选此刻并未身处此地,因此,在当下这个阶段,情报部门只能暂时交由李倚本人亲自出马,全面负责掌控以及调度等各项事务。
这些人员的培训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主要前期所需要的仅仅是打听所发生的事跟他记忆中的有没有偏差,因此只是简单培训过后,这批情报人员旋即便被李倚两人一组分别派遣至了洛阳、河中、京师、宣武以及河东等地。
要知道,上述这些区域皆是日后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的关键所在。
之所以会将这些人手如此之早就外放出去,一是他确实不知道培训什么,再一个也是出于对他们自身能力与忠诚度的双重考量。
李倚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他们凭借各自的本事在当地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情报网络。
这无疑是一次极为大胆且充满冒险精神的尝试。
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倘若此次行动能够成功,那么结合李倚对于历史走向的知晓,再辅之以从各地源源不断传来的各种情报,说不定能在未来即将爆发的藩镇争斗中抢占到些许至关重要的先机。
此外,他还从众多士兵当中再次遴选出二十名表现出色者,组建了亲卫队,交由曹大猛担任亲卫队长一职。
之所以让他当队长,而不是由陈二牛来做队长,也是在告诉孟珍珠一方的人,大可放宽心,他对他们同样信任。同时曹大猛作为孟楷的牙将,有着这方面的经验。
而剩下士兵被分成了两队,随后又从城中的百姓当中精挑细选了一部分人员加入进来,以补足一百人的数量。
这样一来,每队就有了整整五十名成员,分别由曹延和陈二牛来带队指挥。
与此同时,还挑选出了一批身强力壮的男丁,组建了一支民兵队伍,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训练,确保随时能够上战场作战。
而关于这支新成立的民兵队伍和所有士兵的训练工作,则全权交由曹延和陈二牛二人负责组织开展,亲卫队的训练则由曹大猛来负责。
李倚并未对现有的军事体制进行大刀阔斧般的改革,也没有采用那些所谓现代化的先进训练方法。
毕竟,他对此了解较少,尽管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后,也曾翻阅过一些相关的兵书典籍,但这些知识领域显然并非他所擅长的范畴。
因此,经过考虑之后,他决定干脆放手让自己手底下的这些人去施展拳脚、发挥所长,争取日后能够独当一面。
不过,在军队的编制方面,他还是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与改动。
具体来说,就是重新恢复了曾经在府兵制度时期所实行的编制模式。只不过由于目前人手相对较少,整体规模尚小,仅仅只能达到“队”这一级别而已。
所以当下实际上仅有两队存在,每个小队下辖五“火”,每一“火”则固定配备十名兵员。
至于各个“火”的负责人——火长一职,则统统由原先来自于黄头军中经验丰富的老兵们出任担当。
此外,虽然曹延和陈二牛两人所统领的人数均属于队正级别,但在实际的职级划分上,曹延被授予了左果毅都尉之职衔,陈二牛则被任命为右果毅都尉。
而作为亲卫队长的曹大猛,因其身为亲卫队队长的身份,其职级相应地被定为亲王帐内府典军。
虽然这些职位尚未得到朝廷认可,仅仅是他自己所册封,但他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些职位他都可以帮大伙争取到,甚至给到他们更好的职位。
当下,这也是李倚所能想到的最好安排了,毕竟许多事务对他而言太过陌生和专业。
所幸现在县城人数不多,他可以作为策略养成游戏来玩,如果真发生什么变故,也能及时止损。
但随着日后县城人口逐渐增多,这套临时建立起来的军政制度必然难以维持下去。
自前些时日伤愈后,李倚便忙着处理县城内的诸多事宜,而如今总算处理完毕,李倚便在房间内思考着接下来的计划。
当务之急,便是要趁着这段相对宽松的时间,抓紧寻觅与之相关的各类人才。
其实在距离此处不远的地方,有那么一位符合李倚需求的能人——张全义。提起此人,不得不说李倚之前实施的诸多举措其实都是借鉴自他。
这位在晚唐五代时期声名远扬的内政后勤方面的杰出人物,曾以其卓越才能让洛阳一带重现昔日繁华景象。
当然,人无完人,张全义自身固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总体来看,这些小瑕疵并不能掩盖他的光芒与才华,于李倚而言,张全义无疑正是他此刻迫切渴望得到的关键人才。
倘若能够邀请到张全义来负责内政事务的管理工作,那李倚往后定能轻松不少。
只是眼下还有一个难题摆在眼前:如今的张全义尚未担任河南尹一职,仍然在河阳节度使诸葛爽的麾下出任泽州(今山西晋城市)刺史之职。
到底该用何种方法才能够成功地将他“诱骗”过来呢?这着实令李倚感到十分头疼。作为一州刺史,张全义又深受诸葛爽之恩,而自己目前才一个县城之地,如何能打动他?
常规手段肯定是不靠谱,看来只能等他到洛阳之时,采取强硬手段先绑过来再说了,他并非什么硬骨头,不然也不至于换了几个领导了。
据记载光启三年张全义接手洛阳之时,手下也不过百余人,与洛阳城中残余百姓住在小城寨里,到时候是个好机会,先把他抢过来再说。
而对于现阶段来说,时间还不算紧张,他目前尚有一段不算太短的缓冲时期。
在此期间,直至昭宗登上皇位以前,永年县及其周边区域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势。
这种平静要到李罕之率领大军攻打护国节度使王重盈时才被打破,洛阳一带瞬间再度燃起熊熊战火。
不过,好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李倚还有一段时间来全力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因此张全义的到来至关重要。
一旦等到自身有了一定的力量,李倚下一步计划便是挥师西进,奔赴凤翔去与李茂贞一决雌雄,争夺凤翔这块战略要地。
要知道,凤翔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可以对京师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倘若此等重要之地依旧牢牢掌控在李唐王朝手中,无疑将会为朝廷带来巨大的战略缓冲空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昭宗刚刚即位之际,李茂贞在凤翔尚未站稳脚跟。若此段时间能够拿下凤翔,那么李倚便能以这里作为进击蜀地的绝佳跳板。
毕竟,当时占据蜀地的陈敬瑄草包一个,到时候借着讨伐田令孜的大义,再借助朝廷之势,赶在王建之前成功夺取蜀地并非难事。
如此一来,即便日后不幸在与朱温、李克用等强敌的激烈争斗中落败,李倚也完全可以带领昭宗退守蜀地,暂避敌军锋芒。
凭借蜀地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安心休整部队,养精蓄锐,从而为保存大唐朝廷的根基争取宝贵的喘息之机。
对于像他这样普通的人而言,能够有机会与如此众多的枭雄一同站在这个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舞台之上展开激烈角逐,就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各种艰难险阻甚至是最糟糕情况的充分准备。
毕竟,这些枭雄们个个都是久经沙场、老谋深算之辈,稍有不慎便可能落得个万劫不复的下场。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一切目前仅仅停留在李倚脑海中的设想以及谋划之中。
至于未来时局究竟会怎样发展演变,谁也无法准确地预测到。因此,对李倚来说,只能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地摸索前行,去迎接那充满未知挑战的每一个崭新时刻。
而接下来的时局,看似平静如水的朝堂之上实则暗潮涌动,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悄然降临。
富有野心但是愚蠢的朱玫,胆大包天地另立了新帝,更为令人震惊的是,他的这种叛逆行径居然还得到了一部分藩镇势力的认同与支持。
从这件事情当中不难看出,如今的朝廷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虽然说一段时间之后,朱玫最终遭到了诛杀,连同“伪帝”以及一大批与其狼狈为奸的官员们也都被处以极刑,但是这接二连三所遭受的沉重打击,无疑使得本已摇摇欲坠的朝廷雪上加霜。
面对如此混乱不堪且前途未卜的局面,李倚早已对当今在位的僖宗皇帝彻底失去了信心和期望。
故而,即便朝廷即将面临这般惊天动地的大事变,于他而言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丝毫引不起他内心深处哪怕一丁点的波澜起伏。
相反,李倚将自己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了未来即位的昭宗身上。
在李倚看来,昭宗气盛且胸怀大志,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出其潜在的才能和抱负,并辅之以自己的尽心竭力相助,或许真有可能在这纷繁复杂、波谲云诡的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属于他们的新天地来,从而收获一丝难能可贵的成功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