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义军和官军没有开始交战双方都在积蓄内力,卢象升不同于洪承畴,洪承畴剿贼是越剿越多,卢象升看透了本质,流寇大部分来自破产百姓只要不解决核心矛盾光剿贼是没有用的,现在麾下全是一帮饿兵放出去剿贼根本管不了军纪。
湖广一带到了崇祯朝还有七个亲王,卢象升就打算先找他们解决饷银的事,这个湖广的仗暂时打不起来,这章就说一件更重要的事。
天聪九年九月(崇祯八年九月),盛京清宁宫内的地龙烧得正旺,暖意融融中,皇太极正与几位心腹大臣议事。
“大汗,睿亲王多尔衮已经抵达盛京了,稍后便能进入宫内,”范文程躬身禀报,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据报,他们在归化城一带大破林丹汗的盟友绰克图台吉,获得了极其重要的宝物。”
皇太极端坐在暖炕上,手中把玩着一枚玉扳指,神色平静:“哦?什么宝物让范先生如此在意?”
“是传国玉玺!”范文程的声音微微发颤,“是元顺帝北逃时带走的传国玉玺!现在就被睿亲王带着进宫见驾了。”
暖阁内顿时一片寂静,只有炭火噼啪作响,侍立在一旁的代善、岳托等人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身子。
“传国玉玺...”皇太极缓缓重复着这四个字,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光芒,“这可是个烫手的山芋啊。”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侍卫高声禀报:“睿亲王多尔衮求见!”
“宣。”皇太极的声音依然平静。
多尔衮风尘仆仆地走进殿来,战袍上还带着征尘,他单膝跪地,双手高举一个用黄绫包裹的匣子:“臣弟幸不辱命,在归化城获得传国玉玺,特来献与大汗!”
皇太极示意内侍接过玉玺,却没有立即打开查看,反而关切地问道:“十四弟一路辛苦了。此次西征,将士们可都安好?”
“托大汗洪福,将士们虽然历经苦战,但士气高昂。”多尔衮抬头答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大汗,这可是传国玉玺啊!自元顺帝北遁后,这方玉玺流落蒙古已近三百年,如今重见天日,正是天意啊!”
皇太极这才缓缓打开匣子,一方通体莹白的玉玺静静躺在明黄色的锦缎上,玺文“制诰之宝”四个篆字苍劲有力。他轻轻抚摸着玉玺,良久不语。
代善忍不住开口道:“大汗,这可是天大的吉兆!自秦汉以来,传国玉玺便是天命所归的象征。如今玉玺自归,正是上天预示我大金当兴啊!”
“大哥说得是。”莽古尔泰的胞弟德格类也附和道,“如今明国气数已尽,流寇四起,正是我大金问鼎中原的良机。”
皇太极却将玉玺轻轻放回匣中,神色淡然:“此事关系重大,容朕仔细思量。十四弟一路劳顿,先回府歇息吧。今晚朕在宫中设宴,为西征将士接风。”
待众人退下后,皇太极独留下范文程。
“范先生,你怎么看?”皇太极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尚未融尽的积雪。
范文程沉吟片刻,谨慎地答道:“大汗圣明,传国玉玺固然是吉兆,但也可能成为祸根。如今八旗内部...”
“说下去。”皇太极转身,目光直勾勾的看着范文程。
“阿敏贝勒虽已被囚,但其旧部仍在;莽古尔泰贝勒去年暴毙,其弟德格类、其子额必伦皆心怀怨望。若是此时贸然称帝,恐怕...”
皇太极冷笑一声:“恐怕有些人会坐不住,是吗?”
“大汗明鉴。”范文程躬身道,“不过,这也是个机会,若是操作得当,正好可以借此看清哪些人忠心可用,哪些人...心怀异志。”
皇太极满意地点点头:“朕也是这么想。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件事要办。”
三日后,大政殿上举行朝会。皇太极端坐龙椅,文武百官分列两旁。
“宣都元帅耿仲明、尚可喜,汉军正白旗乌真超哈副昂邦章京石廷柱、汉军正蓝旗梅勒额真马光远、汉军正红旗王世选觐见!”
五位汉军将领应声出列,跪倒在御前。
皇太极温言道:“尔等自归顺以来,屡立战功,特别是旅顺之战击败张盘,乌真超哈的火器发挥了重要作用,朕今日特加封尔等为一等精奇尼哈番,各赏白银千两,绸缎百匹。”
“谢大汗恩典!”五人齐声叩谢,声音中充满感激。
耿仲明(尚可喜)抬头道:“臣等蒙大汗不弃,授以重任,敢不效死以报!天佑军、天助军全军将士,愿为大汗赴汤蹈火!”
“好!”皇太极满意地点头,“有尔等忠心辅佐,何愁大业不成!”
这时,多尔衮出列奏道:“大汗,如今传国玉玺重见天日,此乃上天示警,明国气数已尽,臣等恳请大汗顺天应人,早正尊号!”
朝堂上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太极身上。
代善率先响应:“十四弟说得对!大汗文治武功,远迈前代。如今既得传国玉玺,正该顺应天命,称帝建制!”
莽古尔泰胞弟德格类却冷冷道:“称帝?我大金自有祖制,何必学那汉人的规矩?再说,这传国玉玺是真是假还难说呢!”
“德格类!”多尔衮怒目而视,“你这是在质疑我吗?”
“不敢。”德格类皮笑肉不笑地说,“只是觉得此事太过突然,需要从长计议。”
双方剑拔弩张,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够了。”皇太极淡淡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称帝之事,关系国本,确实需要从长计议。不过...”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朕决定先行改元,国号定为大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明年初改元崇德,具体礼仪制度,由范文程、宁完我等详加拟定。”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愣住了。既没有完全拒绝称帝,也没有立即执行,而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多尔衮立即领会了皇太极的用意,这是要在正式称帝前先行试探各方的反应。他当即跪倒:“臣遵旨!大汗圣明!”
代善等人也纷纷跪倒附和,德格类虽然心有不甘,但见大势已趋,也只得勉强跪下。
退朝后,皇太极单独召见了多尔衮。
“十四弟,今日朝会上的情形,你都看到了。”皇太极叹了口气,“这称帝之路,恐怕不会太平坦啊。”
多尔衮愤愤道:“德格类分明是心存不满!莽古尔泰暴毙,他一直怀疑是大汗...”
“十四弟!”皇太极厉声打断,“没有证据的话不要乱说。”
多尔衮会意,压低声音:“臣弟明白,不过皇上,乌真超哈的汉军确实可用,另外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对大汗忠心耿耿,他们的天佑、天助两军如今已经成为我军的重要力量。”
皇太极点头:“这也是朕为什么要重用他们的原因,八旗劲旅虽然勇猛,但攻城拔寨,还是需要火器。”而且...他意味深长地说,“汉军只效忠于朕,这是很重要的。”
正在这时,内侍来报:“大汗,蒙古喀喇沁部使者求见,说是带来了重要消息。”
“宣。”
喀喇沁部使者快步走进,跪地禀报:“启禀大汗,明国境内流寇猖獗,您让奴才关注的那个流寇刘处直,在陕西一带大败明军阵斩曹文诏、艾万年、柳国镇又在陕西河南交界处大败山海关总兵尤世威,河南的左良玉据说也吃了败仗,明国现在焦头烂额,正是我大金南下的好时机啊!”
多尔衮对皇太极说道:“大汗,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休整一些日子咱们就可以再次南下破关了。”
皇太极却显得很冷静:“明朝地大物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传朕旨意,继续加强乌真超哈的火器训练,同时派人密切注意中原动向,至于称帝之事..”
他走到案前,轻轻抚摸着那方传国玉玺:“朕不着急等得起。”
夜幕降临,盛京城中各处府邸却并不平静。
在德格类的府上,几个镶蓝旗的将领正在密议。
“皇太极这是要彻底改变祖制啊!”一个将领愤愤不平,“称帝建制,重用汉人,这哪还有我们女真人的样子!”
德格类阴沉着脸:“他这是要学明朝那套,搞什么君权神授,有了传国玉玺这个借口,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压制我们这些贝勒了。”
“那我们就这么眼睁睁看着?”
“当然不。”德格类冷笑,“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要等,等他犯错的那一天。”
与此同时,在耿仲明的府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大汗对我们汉人恩重如山,我们一定要誓死效忠!”耿仲明对几个汉军将领说,“今日朝会上,你们也看到了,那些满洲贝勒或者将领们对我们汉军也很是忌惮,越是如此,我们越要练好兵,让大汗看到我们的价值!”
尚可喜点头道:“耿兄说得对,我们汉军有了火器之利,正是大展身手的时候。只要立下战功,何愁不能封侯拜相!”
石廷柱若有所思:“不过我看大汗今日的态度,似乎对立即称帝还有顾虑。”
“这是大汗的高明之处。”耿仲明笑道,“先行改元改制而不举行大典,既试探了各方的反应,又留下了转圜的余地。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支持大汗的任何决定。”
而在清宁宫内,皇太极正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从盛京一路向南,越过山海关,落在北京城上。
“大汗,夜深了,该歇息了。”内侍轻声提醒。
皇太极恍若未闻,手指轻轻点在北京的位置:“你说,朕有生之年,能不能踏进这紫禁城?”
内侍吓得跪倒在地:“大汗洪福齐天,必定能够一统天下!”
皇太极微微一笑:“一统天下...路还长着呢,不过,有了这传国玉玺,有了乌真超哈,有了十四弟三兄弟这样的猛将智将...也许,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