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朝堂,中都大安殿的鎏金铜灯泛着冷光,照亮殿内凝重的气氛。
金世宗完颜雍坐在龙椅上,明黄色的龙袍袖口因紧握的拳头起了褶皱,面上脸色铁青得如同殿外忽然刮起的一道疾风。
阶下,仆散忠义、徒单克宁、纥石烈志宁三人免冠跪伏,甲胄上的血渍早已凝固成暗褐色,破损的战袍下摆沾满尘土,连呼吸都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愧疚。
“十万精锐!朕给你们的十万精锐啊!” 金世宗的怒吼震得殿内梁柱似乎都在发抖,他猛地将案上的茶杯扫落在地,青瓷碎片与茶水四溅。
“才回来了不到一半!你们一个个也是军中宿将了,竟然还能中了草寇的埋伏!仆散忠义,你这个都元帅是干什么吃的?徒单克宁,你这个前锋统领是干什么吃的?纥石烈志宁,你这个后军统领是干什么吃的?朕以为你们能平定叛乱,结果呢?!”
仆散忠义的头埋得更低,这几日额角突然出现的白发垂落,遮住了眼底的羞愧:“臣。。。 罪臣轻敌,中了辛弃疾的奸计,致大军溃败,愿受陛下惩处!”
他的声音沙哑,每一个字都像从喉咙里挤出来的。
他想起河间平原上义军的伏兵、漫天的火油,还有弟兄们接连倒下的身影,心脏就像被一把铁钳攥住般疼痛。
徒单克宁的左臂还缠着厚厚的绷带,那是在河间突围时被魏胜的大刀带到的伤口,此刻还隐隐作痛,却远不及心里的悔恨:“罪臣未能识破叛军疑兵之计,还让前锋军全军覆没,臣罪该万死!”
他眼前闪过扎也银术可拼命为他断后而战死沙场的场景,还有自己单骑逃脱时,亲卫们为了掩护他而一一倒下的背影,指甲深深陷进了掌心之中。
纥石烈志宁则攥紧了腰间的刀柄,刀刃上的寒气似乎透过鞘身传来:“罪臣未能守住后军粮草,致军心大乱,臣愿领死,只求陛下再派良将,平定叛乱!”
殿内大臣们窃窃私语,目光或同情、或指责地落在三人身上。
时任御史大夫的白彦敬率先出列,他穿着青色朝服,腰系金鱼袋,面容刚毅,声音掷地有声。
“陛下,臣以为,此次兵败,非独兵力不及,实乃三将轻敌之过!辛弃疾虽为草寇,却深谙兵法,两败完颜齐于山东,灭我大金五万精锐后,其势已成,三将却视之为寻常盗匪,则再破仆散忠义元帅于河间,即为顺其自然之事!”
宰相纥石烈良弼连忙上前一步,他穿着紫色公服,须发花白,神态稳重,语气缓和了些。
“白御史所言甚是,然此时追责非首要之事。河间一败,河间府恐已陷落,万幸完颜奔睹老帅在南皮城,尚可主持大局,然我大金若不尽快应对,叛军恐将继续做大,甚至北上威胁中都。现今当务之急,是商议如何应对叛军,而非苛责败将。”
尚书左丞翟永固也出列附和,他手持象牙笏板,眉头微蹙:“良弼宰相所言极是。臣查得,叛军如今已整合山东、河间兵力,且善待百姓,颇得民心,若任其发展,恐成心腹大患。当速派大军,扼制其势。”
“陛下,臣愿率兵平定叛军!” 金朝开国大将乌延蒲卢浑正巧在中都拜见陛下、参谋军政,看到似乎欲降罪他的三位元帅后辈,于是出列请战,他今年七十三岁(史料中卒于今年,任上去世前仍旬月巡视),却依旧腰杆挺直,玄色甲胄上的鳞片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臣虽年老,却仍能骑马作战,愿率大军,平定辛弃疾这股叛军!”
金世宗看到老将请战,脸上稍微缓和道,“老将军今年贵庚?”。
乌延蒲卢浑中气十足,“臣今年七十三矣。”
金世宗看着他,欣慰的说道,“卿乃我大金宿将,久练兵事,虽年事已高,然精神不衰!众将士当以老将军为榜样!”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昭武大将军夹谷吾里补(1082年-1186年,105岁)拄着镶玉拐杖,缓缓走进殿内。
这位已经八十一岁高龄,更加年长的老将军须发皆白,却脚步轻盈,擦得铮亮的甲胄衬得他身形虽瘦却威严不减。
他走到阶前,对着金世宗躬身:“陛下,老臣闻听河北兵败,特来请见。”
金世宗见是夹谷吾里补,脸色更加放松,抬手道:“老将军请起,朕正与诸臣商议应对之策。爱卿久历沙场,可有良言?”
夹谷吾里补站直身体,拐杖顿了顿地面,声音虽有些苍老却字字清晰。
“陛下,老臣已活了八十有一,见惯了战乱。这辛弃疾的叛军,非比寻常盗匪 —— 他们有章法,得民心,连打胜仗却不骄纵,倒让老臣想起了当年岳飞率领的战无不胜的岳家军。”
“三将轻敌兵败,固然有错,然叛军实力亦不可小觑。此时当避其锋芒,选良将,练精兵,再图讨伐,不可再贸然出兵。”
大臣们闻言皆沉默,连之前主张严惩败将的白彦敬也点头称是。
只因夹谷吾里补自金太祖起至今,伐辽征宋历战无数,他的判断向来精准。
金世宗叹了口气,看向阶下的三人:“罢了,朕念在你们往日有功,且此次兵败亦有叛军狡诈之故,着你们在中都闭门思过,不得外出,待日后再论功过。”
仆散忠义三人连忙叩谢:“谢陛下宽宥!”
就在这时,内侍匆匆走进殿内,躬身道:“陛下,殿外有一汉人求见,自称是辛弃疾派来的使者,说有要事与陛下商议。”
“辛弃疾的使者?” 金世宗愣了愣,随即冷笑,“他倒是有胆子,敢派使者来中都!且宣他进来!”
片刻后,一个穿着义军粗布短褂的年轻人走进殿内,他约莫三十岁左右,面容端正,神色从容,手里捧着一个木盒,走到阶前躬身行礼:“草民王义,乃义军辛元帅麾下斥候,奉元帅之命,前来与陛下商议交换俘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