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瑛,字子玉,湖广蕲州人。洪武年间以国子监生入仕,历任御史、山东按察使,却因办案过于苛刻被贬;建文帝时,他虽重回官场,却始终未得重用,郁郁寡欢。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推翻建文帝登基,陈瑛因率先上表拥护,被擢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掌管全国监察、弹劾百官的职位。此后数年,他以“靖难余党”为名,罗织罪名,株连无辜,数万人因他的弹劾而死,史称“瑛为都御史,专以搏击为能,建文诸臣,诛夷殆尽”。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朱棣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建文旧臣——那些曾效忠建文帝的官员,成了他的眼中钉。这时,朱棣启用陈瑛来主持“清算”。
朱棣召见陈瑛时,问他:“如今建文余党仍在朝中,若不严惩,恐生后患。你若任都御史,当如何处置?”
陈瑛躬身回道:“臣以为,治乱世当用重典。建文旧臣中,若有誓死不降、仍怀异心者,当诛之以儆效尤;若有虽降却私下议论陛下者,当贬谪流放;若有安分守己、愿为陛下效力者,可暂留原位,以观后效。”
这番话,说到了朱棣的心坎里,他当即任命陈瑛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还特批他“凡建文余党案,可先审后奏,不必事事请示”。拿到这个权力后,陈瑛第一时间就把矛头对准了建文朝的核心大臣——方孝孺。
当时方孝孺因为拒绝为朱棣草拟登基诏书,被朱棣下令打入天牢。陈瑛让人伪造了一封方孝孺与“建文旧部”的书信,信中写道“待时机成熟,当联络各地藩王,共讨朱棣”。朱棣看了书信,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方孝孺押赴刑场,凌迟处死。可陈瑛还不满足,又奏请朱棣“族诛方孝孺”,理由是“方孝孺的亲友多为建文旧臣,若留之,恐为后患”。朱棣准奏,方孝孺的父族、母族、妻族共八百七十三人,全被处死,连他的学生、朋友都被牵连,流放者达数千人——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方孝孺案”,也是陈瑛主持“清算”的第一个大案。
方孝孺案后,陈瑛在都察院设立了“建文余党专审司”,专门负责搜罗建文旧臣的罪证。只要有人举报“某官曾为建文效力”,不管证据真假,陈瑛都会立刻派人将其逮捕入狱。为了让犯人“认罪”,他还发明了多种酷刑,比如“烙铁烙身”“灌铅水”,不少官员不堪折磨,只好屈打成招。
建文朝的兵部尚书齐泰,在朱棣起兵后曾率军抵抗,后来兵败逃亡,被燕军抓获。陈瑛审案时,齐泰坚称自己“只为保社稷,非为个人”,不肯认罪。陈瑛见状,下令对他用刑,还把他的儿子抓来,当着他的面严刑拷打。齐泰不忍儿子受苦,只好承认自己“谋反”。最终,齐泰被凌迟处死,他的家族也被株连,仅十岁以下的孩童被流放,其余人全被杀死。
同样被陈瑛构陷的,还有建文朝的太常寺卿黄子澄。黄子澄是“削藩”的主要倡导者,朱棣对他恨之入骨。陈瑛抓到黄子澄后,没有立刻定罪,而是先将他押到南京街头示众,让百姓扔石头辱骂他。示众结束后,陈瑛才开始审案,逼黄子澄写下“认罪书”,承认自己“蛊惑建文削藩,引发战乱”。黄子澄不肯写,陈瑛就下令“割其舌”,让他无法说话,最后还是让人代笔写下“认罪书”,将他凌迟处死。黄子澄的家族也未能幸免,株连三族,死者达数百人。
虽然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核心大臣已经被杀,陈瑛的“清算”却没有停止,反而从京城蔓延到了地方,从官员波及到了庶民。只要与建文帝A有过一丝关联,哪怕只是给建文旧臣送过一封信、当过一次幕僚,都可能被陈瑛定为“靖难余党”,招来杀身之祸。
永乐二年(1404年),陈瑛查到建文朝的礼部侍郎黄观,在朱棣登基后投江自尽,可他的家人还在安徽贵池老家。陈瑛立刻派人前往贵池,将黄观的妻子翁氏、儿子黄永逮捕入狱。翁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在狱中对儿子说:“你父亲是忠臣,我们不能辱没他的名声。”随后,翁氏带着黄永一起投水自尽。可陈瑛却不罢休,又下令搜捕黄观的族人,将他的叔伯、兄弟共二十余人全部处死,理由是“他们明知黄观‘谋逆’,却不举报,属同党”。
同年,苏州府有个名叫高启的诗人,曾在建文朝任翰林院编修,朱棣登基后,高启辞官归隐,专心写诗。高启曾写过一首《题宫女图》,诗中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的句子,朱瑛便认定高启是“借诗讽刺,怀念建文”。他当即下令将高启逮捕,押赴南京。高启在狱中辩解,说自己只是“咏史怀古,并无他意”,可陈瑛根本不听,奏请朱棣将高启“腰斩”——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将人从腰部砍成两段,让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高启死后,他的朋友、学生中有三十多人被牵连,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处死,苏州的文人圈子一时间人心惶惶。
陈瑛的滥杀,甚至波及到了朱棣的亲信。永乐三年(1405年),都察院御史解缙因才华出众,深得朱棣信任,奉命主编《永乐大典》。可解缙曾在建文朝任翰林院庶吉士,虽早早归附朱棣,却也被陈瑛盯上了。陈瑛查到,解缙在主编《永乐大典》时,收录了不少建文朝的诗文,便上书弹劾解缙“私藏建文文献,意图复辟”。朱棣起初不信,觉得解缙是“有功之臣”,可陈瑛却不断上奏,还拿出解缙收录的诗文,逐字逐句“解读”,说某句是“怀念建文”,某句是“讽刺陛下”。久而久之,朱棣也对解缙起了疑心,虽没治他的罪,却将他调离了《永乐大典》的编修团队,派往广西任布政使司参议。
陈瑛还鼓励“告密”。他下令,只要有人举报“靖难余党”,无论真假,都能得到赏赐;若举报属实,还能当官。这道命令一出,南京城顿时掀起了“告密之风”。有人为了升官发财,诬告邻居于“建文旧臣”有来往;有人为了报私仇,陷害仇人“私藏建文诏书”。陈瑛对这些举报来者不拒,每举报一人,就派人去查,不认罪就用刑,直到犯人“认罪”为止。据《明史》记载,永乐前三年,因“靖难余党”案被处死的官员、百姓达数万人,流放者更是不计其数,南京的监狱里人满为患,刑场上每天都有犯人被处死。
有一次,朱棣在宫中设宴,看到窗外飘着雪花,随口说了句“今年雪下得早,不知百姓是否寒冷”。陈瑛当即接话:“陛下仁德,心系百姓。可如今仍有建文余党潜藏民间,若不彻底清除,百姓难以安居乐业。臣请陛下准许,再派御史到各地巡查,务必将余党全部抓获。”朱棣听了,沉默了,最后说:“此事容后再议。”——此时的朱棣,片刻或许已经察觉到陈瑛的滥杀。
永乐六年(1408年),陈瑛不仅掌管都察院,还兼任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监察百官的同时,还掌控着特务机构,朝中官员无不畏惧他,连六部尚书见了他,都要礼让三分。陈瑛更加肆无忌惮,开始对朱棣的亲信大臣下手,最终触怒了朱棣。
这年夏天,陈瑛弹劾隆平侯张信“贪赃枉法,强占民田”。张信是朱棣的功臣,当年朱棣起兵时,张信曾向他通风报信,帮他躲过了建文帝的抓捕,朱棣登基后,封他为隆平侯,十分信任。陈瑛弹劾张信,理由是“张信在北平任上,强占民田三百亩,还纵容家奴殴打百姓”。朱棣知道后,觉得陈瑛“小题大做”,毕竟张信是自己的功臣,这点“小错”不足以定罪,便驳回了陈瑛的弹劾,还特意召见张信,安慰他说:“陈瑛此人过于严苛,你不必放在心上。”
可陈瑛却不罢休,又连续三次上书弹劾张信,还拿出了“证据”——几张百姓的“控诉状”,说张信的家奴如何殴打他们,如何强占他们的田地。朱棣见状,虽有些不满,却也只好下令让张信“退田还民,罚俸一年”,算是给了陈瑛一个面子。可陈瑛并不满足,又盯上了另一个功臣——兵部尚书金忠。
金忠曾是朱棣的谋士,在“靖难之役”中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朱棣登基后,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主管军事。陈瑛弹劾金忠,说他“徇私舞弊,提拔建文旧臣”——金忠确实提拔过一个名叫刘璟的官员,刘璟是建文朝的御史,可刘璟才华出众,且早已归附朱棣,金忠提拔他,也是为了朝廷。可陈瑛却认定刘璟是“建文余党”,金忠提拔他是“意图不轨”。
这次,朱棣没有再容忍。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斥责陈瑛:“金忠是朕的功臣,刘璟也是归附朕的贤臣,你为何总要鸡蛋里挑骨头?你任都御史以来,杀了多少人?难道非要把朝中官员都杀完,你才甘心吗?”
陈瑛没想到朱棣会当众斥责自己,一时慌了神,连忙磕头谢罪,说自己“只是为了朝廷,并无他意”。可朱棣已经对他失去了耐心,下令将他革去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的职位,只保留都御史的头衔,还警告他“若再滥杀无辜,朕必严惩不贷”。
可陈瑛还是没吸取教训。永乐七年(1409年),他又弹劾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不力,浪费国库”。夏原吉是永乐朝的重臣,负责治理黄河、运河,功绩卓着,朱棣十分倚重他。陈瑛的弹劾,彻底激怒了朱棣——他觉得陈瑛已经不是在“清算建文余党”,而是在滥用职权,打压异己,甚至想操控朝政。
朱棣当即下令将陈瑛逮捕入狱,命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联合审讯。三法司的官员早就看不惯陈瑛,很快就查出他“滥杀无辜、收受贿赂、伪造证据”等多条罪状。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他曾接受一个富商的贿赂,诬告一名正直的官员是“建文余党”,导致该官员全家被杀。
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朱棣下旨,将陈瑛押赴刑场,斩首示众。
陈瑛死后,朱棣下令废除“建文余党专审司”,还下了一道诏书,说“前都御史陈瑛,滥用职权,滥杀无辜,朕之过也。自今往后,凡治狱,必以证据为准,不得屈打成招,不得株连无辜”。
百年后,《明史》的编撰者在写到陈瑛时,留下了一句话:“瑛性残刻,善承上意,帝(朱棣)倚之如刀。及帝悟,瑛亦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