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环抱与工矿记忆共生的城区
鹤岗市东山区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东部,是鹤岗市面积较大的市辖区之一,区域东与宝泉岭农场接壤,南与汤原县为邻,西连兴安区、南山区,北接萝北县,辖区总面积423平方公里。东山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平原与河谷地貌,境内有阿凌达河、小鹤立河等河流穿境而过,形成了“山水相间”的自然格局;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显着,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约2.5c,无霜期约120天,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日照充足,既适配山地林业发展,也为平原农业种植提供了良好条件。
一、行政区划与乡镇(街道)概况
东山区下辖4个街道、2个镇、1个乡,分别是东山街道、新一街道、三街街道、工人村街道、新华镇、蔬园镇及东方红乡,行政单元涵盖城市街道、平原镇与山区乡,形成了“城区工业+平原农业+山区林业”的多元发展格局。
1. 东山街道
东山街道是东山区的核心城区街道,地处东山区西部,紧邻兴安区,因位于鹤岗市东部山地边缘而得名。街道下辖5个社区,常住人口约3.5万人,居民构成以原煤矿职工及家属为主,是东山区工业文化传承的核心区域。街道内基础设施完善,东山大街、沿河南路等主干道贯穿辖区,分布着超市、菜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便民场所,其中“东山便民市场”是辖区内规模较大的综合市场,每日供应新鲜蔬果、肉类、日用品,满足居民日常需求。近年来,街道推进“工业记忆社区”建设,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保留矿工宿舍的红砖墙体、矿灯造型路灯等元素,同时建设“东山工业文化长廊”,展示矿区老照片与采矿工具,唤醒居民的工业记忆。
2. 新一街道
新一街道位于东山区中部,因“新一煤矿”而得名,是东山区工矿遗存最集中的街道之一。街道下辖4个社区,常住人口约2.8万人,历史上因新一煤矿的开发而兴盛,辖区内保留了20世纪50至80年代的煤矿厂房、矿工俱乐部、子弟学校等建筑,其中新一煤矿老厂房是区域内标志性工业遗存,墙体上“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仍清晰可见。近年来,街道依托工矿遗存资源,打造“新一工业遗址公园”,将老旧矿车、机床改造为景观雕塑,增设休闲座椅与步道,成为居民缅怀历史、休闲健身的场所;同时推进社区服务升级,开设“矿工技能培训课堂”,助力下岗矿工再就业。
3. 三街街道
三街街道地处东山区东北部,因辖区内“第三街道办事处”的历史建制而得名,下辖3个社区,常住人口约2.2万人,居民以煤矿职工家属与周边农户为主,是“城区与乡村过渡”的街道。街道内生活氛围浓厚,三街市场是辖区内的核心商业点,除日常商品外,还售卖周边农户自产的蔬菜、蛋类等农产品,兼具城市便利与乡村特色。近年来,街道聚焦“城乡融合”,组织社区居民与周边村民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如居民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村民为居民提供采摘体验机会,促进城乡资源互通。
4. 工人村街道
工人村街道位于东山区西北部,紧邻工农区,因历史上为煤矿工人集中居住区而得名,下辖3个社区,常住人口约2.1万人,是东山区居住环境较成熟的街道。街道内多为20世纪70年代后建设的职工住宅,近年来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了绿化、健身设施与停车位,居住品质显着提升。街道内的“工人村文化广场”是居民活动的核心场所,每日有广场舞、太极拳等活动,节假日还会举办文艺演出与趣味运动会,氛围活跃;同时设有“工人村图书馆”,藏书以工业历史、农业技术类为主,满足居民阅读需求。
5. 新华镇
新华镇是东山区的平原农业镇,位于东山区南部,东接东方红乡,南邻汤原县,西连蔬园镇,北靠东山街道,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2.5万人,以农业人口为主。新华镇地势平坦,阿凌达河流经辖区,灌溉条件优越,是鹤岗市重要的“粮菜双供基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黄瓜、番茄、白菜等蔬菜,部分蔬菜通过“农超对接”直供鹤岗市区各大超市。镇内交通便利,鹤大公路贯穿辖区,村级公路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新华镇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新华稻花香”品牌,推广绿色水稻种植,同时建设“新华农业观光园”,开展稻田观光、农事体验等活动,吸引城区居民周末游玩。
6. 蔬园镇
蔬园镇位于东山区西南部,西连南山区,南邻新华镇,北接东山街道,总面积约98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2.3万人,因历史上以种植蔬菜为主而得名。蔬园镇地处平原与丘陵过渡地带,既有连片农田,也有少量林地,农业生产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为主,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主要供应鹤岗市区,是名副其实的“城市菜篮子”。镇内的“蔬园蔬菜批发市场”是鹤岗市东部规模较大的蔬菜集散地,每日吸引周边农户与市区商贩交易;近年来,蔬园镇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建设温室大棚100余座,实现反季节蔬菜供应,同时发展“农家旅游”,打造“蔬园采摘园”“农家餐馆”,让游客体验种菜、采摘、烹饪的全过程。
7. 东方红乡
东方红乡是东山区唯一的山区乡,位于东山区东部,东接宝泉岭农场,南邻汤原县,西连新华镇,北接萝北县,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1.1万人,以林业与农业人口为主。东方红乡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山林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70%,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松树、杨树、桦树等,是鹤岗市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种植为主,兼有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乡内交通以乡级公路为主,部分村落通水泥路,出行便利;近年来,东方红乡依托山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东方红森林公园”“山间民宿”,开展登山、森林氧吧、采摘山野菜等活动,吸引游客感受山区自然风貌。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东山区的发展历程与鹤岗市的煤炭资源开发、农业拓荒、林业建设紧密相连,历史沿革折射出东北边疆地区“工农商林协同发展”的轨迹,文化脉络则融合了工矿文化、农耕文化与山林文化的特色。
1. 历史沿革:从边疆荒野到多元城区
东山区所在区域历史上长期为少数民族游牧与渔猎之地,清末民初时期,随着闯关东移民的涌入,开始出现零星的农业开垦与木材采伐,形成小规模村落,但尚未形成正式行政区划。1931年以后,日伪时期对鹤岗煤炭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在今东山区境内设立“东山采炭所”“新一采炭所”,聚集了大量矿工,形成了矿工村落,这是东山区工矿聚落的开端。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鹤岗地区成立人民政府,对煤炭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今东山区境内的采矿点整合为东山煤矿、新一煤矿等正规矿山,矿工村落扩大,同时平原地区的农业开垦规模也逐步扩大,形成了“矿区+农村”的格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鹤岗市为加强对东部区域的管理,设立“东山区公所”,隶属鹤岗市管辖;1954年,东山区公所改称“东山区”,正式成为市辖区建制,管辖东山、新一等矿区及周边农村区域;1958年,东山区与周边区域合并为“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东山区建制;1966年,东山区改称“红卫区”;1980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东山区”名称,并将新华镇、蔬园镇、东方红乡纳入管辖范围,形成如今的行政区划格局。
2. 文化脉络: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东山区的文化核心由“工矿文化、农耕文化、山林文化”三部分构成,三者相互影响、共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 工矿文化:百年煤炭开采历史孕育了东山区的工矿文化,核心是“艰苦奋斗、互助协作”的矿工精神。在生产领域,“矿工号子”是代表性口头文化,不同号子对应采矿、运煤、支护等工序,节奏鲜明,便于矿工协调动作;在生活领域,“矿工宿舍文化”影响深远,邻里多为同事,谁家有困难都会主动帮忙,这种“互助精神”至今仍在社区中延续。如今,东山区通过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工业文化长廊等,保存与传播工矿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矿区历史。
- 农耕文化:新华镇与蔬园镇的农业发展,孕育了东山区的农耕文化,核心是“勤劳务实、顺应时节”的农耕精神。当地农民遵循“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规律,在平原土地上种植粮食与蔬菜,形成了“节气习俗”——春分播种时会举行简单的“开耕仪式”,祈求丰收;秋分收获时会举办“晒秋活动”,晾晒粮食与蔬菜,分享丰收喜悦。此外,农耕工具的使用与传承也成为文化特色,如犁、耙、镰刀等传统工具,部分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或作为文化展品展示。
- 山林文化:东方红乡的山林环境孕育了东山区的山林文化,核心是“敬畏自然、靠山吃山”的山林精神。当地居民长期与山林共处,掌握了识别山野菜、野果、药材的技能,形成了“山林采摘习俗”——春季采摘婆婆丁、蕨菜,夏季采摘山莓、蓝莓,秋季采摘蘑菇、松子,冬季采伐木材;同时,居民对山林怀有敬畏之心,会在采伐前举行“祭山仪式”,祈求平安与山林永续。如今,山林文化通过生态旅游得以传播,让游客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历史人物与文化遗址
东山区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多位扎根工矿、农业、林业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区域内的文化遗址以工业遗存为主,兼有少量农业与林业遗存,承载着东山区的历史记忆,是了解本地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
1. 历史人物:各领域的奉献者
- 赵永福:20世纪50年代东山煤矿的矿工,以“技术革新”闻名矿区。在采矿设备简陋的年代,赵永福带领班组反复试验,改进采煤工具,将手工采煤改为半机械化采煤,使班组采煤量提升30%,多次获得“矿劳模”“市劳模”称号。他还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其他矿工,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被誉为“东山煤矿的技术能手”,其革新精神影响了一代矿工。
- 孙桂兰:20世纪70年代新华镇的农民,是当地“农业生产带头人”。当时新华镇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孙桂兰主动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在自家农田试点“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使水稻亩产提升200斤,随后在全镇推广。她还组织妇女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帮助缺劳户耕种,带动全镇农业产量提升,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农民”,成为农民心中的榜样。
- 李建国:20世纪80年代东方红乡的林业工人,长期坚守山林养护岗位。李建国熟悉东方红乡每一片山林的树种与地形,参与了多次山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工作,曾在山林火灾中奋不顾身扑救,保护了上千亩森林资源。他还积极向村民宣传林业保护知识,推动“封山育林”政策落地,被评为“省优秀林业工作者”,用行动守护了东方红乡的山林生态。
- 王丽华:当代东山区的基层干部,在新一街道工作多年,聚焦工矿社区改造与民生服务。针对新一街道老旧小区多、设施落后的问题,王丽华牵头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解决了屋顶漏水、道路破损、供暖不足等问题;针对下岗矿工就业难,她对接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帮助200余名矿工实现再就业。她还组织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助老、助残、助困活动,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曾获“鹤岗市优秀基层干部”称号。
2. 文化遗址:多元遗存中的历史印记
东山区的文化遗址涵盖工业、农业、林业三类,虽无古代历史遗址,却记录了近现代东山区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东山煤矿老井口遗址:位于东山街道境内,是东山煤矿早期开采的核心井口之一,始建于1936年,历经日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阶段,2005年因资源枯竭停止开采。遗址保留了老井口架、绞车、铁轨等设备,井口旁设有“东山煤矿历史说明牌”,详细介绍了井口的建设年代、开采年限、产量及历史意义。遗址周边还保留了一座20世纪50年代的矿工俱乐部,内部舞台与座椅保存完好,曾是矿工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如今作为“东山工业记忆馆”,展示矿工生活用品与矿区老照片。
- 新一煤矿机床厂旧址:位于新一街道境内,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鹤岗市建设的大型煤矿机械维修厂,主要负责维修新一煤矿的采矿设备,鼎盛时期有职工上千人。旧址保留了厂房、机床、起重机等设施,其中多台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机床保存完好,仍能运转。2018年,旧址经过修缮改造为“新一工业博物馆”,分为设备展览区、工艺流程区、矿工生活体验区,免费向游客开放,成为了解东北煤矿机械发展的重要场所。
- 新华镇老农具陈列馆:位于新华镇境内,依托一座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仓库改造而成,收藏了近百件传统农具,如犁、耙、镰刀、锄头、石磨、水车等,部分农具仍能使用。陈列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展示,介绍了新华镇农业发展的历程,从手工耕种到机械化种植的变迁,让游客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陈列馆周边还保留了一片“老农田”,种植着传统作物,游客可体验使用传统农具耕种的乐趣。
- 东方红乡林业站旧址:位于东方红乡境内,始建于1968年,是东方红乡最早的林业管理机构,负责山林采伐、养护与防火工作。旧址保留了办公室、木材仓库、防火器材库等建筑,内部陈列着早期林业工人使用的斧头、锯子、防火水枪等工具,以及山林地图、采伐记录等史料。如今,旧址作为“东方红山林文化馆”,展示林业工人的工作场景与山林生态保护成果,成为传播山林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必游景点与宗教场所
东山区依托工业遗存、自然山水与农业资源,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区域内的宗教场所规模较小,以佛教活动场所为主,兼具宗教功能与社区文化属性,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游览选择。
1. 必游景点:工业、自然与农业的融合
- 东山工业遗址公园:位于东山街道境内,是东山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依托东山煤矿老厂区遗存改造而成,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公园内保留了老井口架、绞车、矿车、厂房、烟囱等工业设施,通过创意改造,将其变为景观:老井口架改造为“工业地标雕塑”,矿车改造为“休闲座椅”,厂房墙壁绘制“煤矿发展历史壁画”,烟囱上安装LEd灯光,夜晚点亮后呈现工业主题图案。公园内设有“工业历史展览馆”,展示从手工采矿到机械化采矿的设备演变、矿工生活场景复原、矿区老照片等内容,免费向游客开放。此外,公园内建设了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草坪广场等设施,日均接待游客约800人次,是市民休闲、亲子游玩、了解工业历史的热门地点。
- 东方红森林公园:位于东方红乡境内,是东山区依托山林资源打造的生态旅游景点,总面积约5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树种有松树、杨树、桦树等,林间生长着婆婆丁、蕨菜、蘑菇等山野菜与野果。公园内建设了3条登山步道,总长约5公里,沿途设有观景台、休息亭,游客可登山远眺山林风光,呼吸新鲜空气;林间还设有“森林氧吧区”,配备吊床、座椅,适合休闲放松;秋季,公园内的枫叶、桦树叶变红变黄,景色宜人,是摄影爱好者的热门取景地。此外,公园内设有“山林文化体验区”,游客可在向导带领下采摘山野菜、识别药材,感受山林文化。
- 新华农业观光园:位于新华镇境内,是东山区依托平原农业资源打造的休闲旅游景点,总面积约200公顷,涵盖稻田观光区、蔬菜采摘区、农事体验区、农家餐饮区等区域。稻田观光区种植了“新华稻花香”水稻,夏季稻田绿油油一片,秋季金黄饱满,游客可沿稻田步道散步,或乘坐观光车游览;蔬菜采摘区种植了黄瓜、番茄、茄子等应季蔬菜,游客可亲手采摘,体验农耕乐趣;农事体验区提供犁地、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体验,配备专业农民指导,适合亲子家庭参与;农家餐饮区供应农家菜,食材均来自观光园,如铁锅炖鸡、清炒时蔬、农家大包子等,保留食材本味。观光园还会在春季举办“开耕节”,邀请游客参与播种、祭祀土地等仪式;秋季举办“丰收节”,设置打谷、晒粮、农产品展销等环节,让游客深度感受农耕文化的乐趣与丰收的喜悦。
- 蔬园采摘休闲园:位于蔬园镇境内,是东山区以“近郊休闲采摘”为核心的景点,总面积约50公顷,依托蔬园镇的设施农业基地打造而成。园内建设了100余座温室大棚与露天采摘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采摘品种——春季可采草莓、樱桃,夏季可采黄瓜、番茄、西瓜,秋季可采葡萄、白菜、萝卜,冬季则有反季节蔬菜与草莓供应,实现“四季可采摘”。采摘园配套建设了休息凉亭、农家体验房,游客采摘后可在体验房内亲手烹饪采摘的蔬果,或让园区工作人员代为加工;同时设有农产品展销区,售卖园区自产的蔬菜礼盒、水果罐头、农家酱等特产,方便游客携带。此外,采摘园周边有多家农家餐馆,可品尝到东北乱炖、酸菜白肉等特色美食,形成“采摘+餐饮”的休闲模式。
2. 宗教场所:静谧的信仰空间
东山区的宗教场所以佛教活动场所为主,规模不大,多与社区生活相融,为信众提供静心礼佛的空间,也成为部分游客感受宗教文化的去处:
- 东山寺:位于东山街道东部的丘陵缓坡上,始建于2002年,由当地信众自愿捐资建设,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寺庙建筑风格简洁古朴,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山门上方悬挂“东山寺”木匾,大雄宝殿为寺庙核心,殿内供奉三世佛塑像,塑像通体鎏金,庄严肃穆,殿内墙壁绘制了“十八罗汉”“西方极乐世界”等佛教壁画,色彩鲜艳;观音殿内供奉白衣观音塑像,两侧摆放着信众捐赠的功德碑与祈福灯。寺庙周边种植了松树、柏树等常青树木,环境清幽,每日清晨与傍晚,可听到僧人诵经声。寺庙日常对外开放,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会举办小型法会,信众可前往焚香祈福;寺庙还定期组织公益活动,如免费发放佛教典籍、为社区老人提供义诊等,融入社区服务。
- 新华念佛堂:位于新华镇境内,始建于2008年,是一座小型佛教活动场所,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由民间信众自发组织建设。念佛堂主体为一座单层平房,分为佛堂与休息室两部分,佛堂内供奉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塑像,摆放着香炉、烛台、木鱼等法器,墙上悬挂着佛教经幡与“南无阿弥陀佛”字样的匾额;休息室为信众提供茶水、休憩空间,设有书架,摆放着佛教书籍供信众阅读。念佛堂日常主要开展念佛、诵经活动,参与人员多为周边村镇的老年信众,活动氛围平和;每逢佛教节日,如腊八节、浴佛节,会举办纪念活动,免费为信众提供腊八粥、素食等,吸引不少信众参与。
五、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东山区的民俗风情融合了工矿、农耕、山林三类文化特质,既有东北民俗的热情质朴,又有鲜明的地域印记;特色美食则以东北家常菜为基础,结合本地食材与生活需求,形成口味浓郁、营养实惠的风格。
1. 民俗风情:多元文化的鲜活表达
(1)非遗传承与民间技艺
东山区的非遗项目与民间技艺紧密贴合生产生活,既保留传统精髓,又融入地域特色:
- 东北民间剪纸(东山工矿题材):当地剪纸艺人擅长以工矿场景为题材,用剪刀剪出“矿工下井”“矿车运输”“井口作业”等画面,线条细腻,构图生动,既展现了剪纸技艺的精巧,也记录了矿区生活。部分剪纸作品还会融入农耕与山林元素,如“矿工与农民共庆丰收”“山林采摘与矿区生产”等,体现多元文化融合。如今,社区开设剪纸培训班,艺人向居民传授技艺,剪纸作品常作为文化礼品赠予外来游客,成为传播本地文化的载体。
- 手工编结技艺:东方红乡的居民擅长用山林中的柳条、玉米皮、桦树皮等材料进行编结,制作出柳编筐、玉米皮坐垫、桦树皮盒等生活用品。编结作品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如柳编筐可用于采摘山野菜,玉米皮坐垫透气性好,桦树皮盒则可存放小件物品。近年来,手工编结技艺逐渐向文创方向发展,艺人会在作品上编织“东方红山林”“新华稻田”等图案,成为特色旅游纪念品。
- 东北大鼓(东山版):东山区的东北大鼓艺人在传统唱词基础上,改编加入工矿、农耕、山林故事,如《赵永福革新采煤法》《孙桂兰带领种水稻》《李建国守护山林》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朗朗上口的曲调,讲述本地人物事迹与发展历程。表演时,艺人手持鼓板,配合三弦伴奏,在社区广场、文化站等地演出,深受居民喜爱,尤其是老一辈矿工与农民,能从唱词中找到共鸣。
(2)节庆与日常民俗
东山区的节庆活动与日常习俗,处处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
- 春节:工矿与农耕结合的庆祝:春节前夕,矿区居民会贴“矿工平安”“安全生产”主题的春联,农民则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春联;除夕夜,矿工家庭会吃“矿工饺子”,馅料多为白菜猪肉,象征“富足平安”,农民家庭则会吃“年糕饺子”,寓意“步步高升”。大年初一,社区组织秧歌队,队员既有打扮成矿工模样的,也有穿着农民服饰的,秧歌队走街串巷,敲锣打鼓,向居民拜年,场面热闹。
- 春耕与秋收习俗:新华镇与蔬园镇的农民,在春分前后会举行“开耕仪式”,村民聚集在田间,由村里的长者挥舞锄头挖下第一锄土,祈求当年丰收;播种时,会撒下少量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秋分前后的“晒秋”活动中,农民会将收获的玉米、大豆、辣椒等晾晒在自家屋顶或田间晾晒架上,形成色彩鲜明的“晒秋景观”,同时举办“丰收宴”,村民们聚在一起品尝新收获的粮食与蔬菜,分享丰收的喜悦。
- 山林采摘习俗:东方红乡的居民在春季采摘山野菜前,会举行简单的“祭山”仪式,向山林鞠躬,祈求“采之不尽、护之永续”;采摘时遵循“不采幼苗、不毁根系”的原则,保证山林资源可持续。夏季采摘野果时,会携带竹篮,避免损坏果树;秋季采摘蘑菇时,会邀请有经验的老人同行,识别有毒蘑菇,确保安全。采摘回来的山货,一部分自家食用,一部分晾晒成干货储存,或送给城区的亲友,成为连接山区与城区的情感纽带。
2. 特色美食:地域风味的味蕾体验
东山区的特色美食集中在城区街道与乡镇集市,以东北家常菜为基础,融入本地食材与生活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类:
- 工矿特色美食:
- 矿工大骨汤:源于矿工高强度劳动后的滋补需求,选用猪筒骨或牛骨,加入生姜、大葱、花椒等调料,慢火熬煮2-3小时,直至骨髓融入汤中,汤汁呈乳白色,味道浓郁。食用时搭配白菜、豆腐、粉丝,既可以喝汤,也可以吃肉,营养丰富,能快速补充体力。东山街道与新一街道的餐馆,几乎都有这道汤品,是当地居民常点的菜品。
- 兴安烤肉串:受矿工夜间休闲需求影响,东山区的烤肉串分量大、口味重,选用新鲜羊肉、牛肉、猪肉,切成大块,用盐、孜然、辣椒面简单腌制后,用炭火烤制,保留食材本味,肉质鲜嫩多汁。夜晚的东山大街、三街市场周边,有不少烤肉摊,搭配冰镇啤酒,是矿工与居民夜间休闲的常见选择。
- 农耕特色美食:
- 新华稻花香米饭:依托新华镇的优质水稻资源,米饭颗粒饱满,口感软糯香甜,无需过多配菜,即可品尝到粮食的本味。新华镇的农家餐馆,会将稻花香米饭与本地蔬菜、肉类搭配,如米饭配铁锅炖鸡、米饭配清炒时蔬,简单却美味。
- 蔬园农家炖菜:选用蔬园镇新鲜采摘的蔬菜,如土豆、豆角、白菜、萝卜等,搭配五花肉或排骨,放入大铁锅中慢炖,食材的香味相互融合,汤汁浓郁,口感醇厚。农家餐馆还会在炖菜出锅前,在锅边贴上玉米饼,玉米饼吸收汤汁后,既有玉米的香甜,又有炖菜的咸香,是东北农家菜的经典搭配。
- 山林特色美食:
- 山野菜蘸酱:东方红乡的特色美食,春季采摘的婆婆丁、蕨菜、柳蒿芽等山野菜,洗净后焯水,蘸上本地制作的黄豆酱或辣椒酱,口感清爽,解腻开胃。山野菜蘸酱既是家常小菜,也是农家餐馆的特色菜品,深受游客喜爱。
- 蘑菇炖小鸡:选用东方红乡山林中的散养土鸡与野生蘑菇,如榛蘑、元蘑,加入生姜、大葱等调料,慢火炖制,鸡肉鲜嫩,蘑菇香味浓郁,汤汁鲜美。这道菜品营养丰富,是冬季暖身的佳品,也是招待客人的常用菜。
六、旅游指南攻略
1. 交通方式
- 外部交通:前往东山区需先抵达鹤岗市,可选择铁路或公路出行。铁路方面,可乘坐火车直达鹤岗站,出站后转乘市内公交或出租车前往东山区,车程约30-40分钟;公路方面,可通过长途汽车抵达鹤岗市客运总站,再换乘市内交通工具前往,客运总站至东山区各街道、乡镇的交通较为便捷。
- 内部交通:东山区内公共交通覆盖主要街道与景点,多条公交线路连接东山街道、新一街道、新华镇、蔬园镇等区域,可乘坐公交前往东山工业遗址公园、新华农业观光园、蔬园采摘休闲园等景点;东方红乡与部分山区景点,公共交通班次较少,建议选择出租车或网约车,出行更为灵活,便于前往东方红森林公园、山间民宿等地点。
2. 住宿选择
东山区内住宿类型丰富,可根据游览需求选择:
- 城区住宿:东山街道、新一街道、工人村街道周边有多家经济型酒店,邻近商圈与公交站点,出行便利,适合以游览工业遗址、城区景点为主的游客;部分酒店融入工业元素,如矿灯装饰、工业主题壁画,居住体验独特。
- 乡镇住宿:新华镇、蔬园镇有少量农家民宿,环境安静,靠近农业观光园与采摘园,适合希望体验农家生活、方便参与采摘活动的游客;东方红乡有少量山间民宿,周边山林环绕,空气清新,适合以游览森林公园、感受山林文化为主的游客。此外,鹤岗市中心区域(工农区、向阳区)住宿选择更多,可通过市内交通便捷抵达东山区各景点。
3. 游览建议
- 一日游路线(工业+农耕线):上午前往东山工业遗址公园,参观工业历史展览馆,打卡工业遗存景观;中午在东山街道品尝矿工大骨汤、烤肉串;下午前往新华农业观光园,体验稻田观光、农事活动,或前往蔬园采摘休闲园进行蔬果采摘;傍晚返程前,可在新华镇或蔬园镇购买稻花香米饭、蔬菜礼盒等特产。
- 一日游路线(自然+山林线):上午前往东方红森林公园,登山、体验森林氧吧,在山林文化体验区采摘山野菜、识别药材;中午在东方红乡的农家餐馆品尝山野菜蘸酱、蘑菇炖小鸡;下午前往蔬园采摘休闲园,采摘应季蔬果;傍晚返回城区,在东山街道品尝特色美食。
- 两日游路线:第一天上午游览东山工业遗址公园,下午参观新一工业博物馆、东山煤矿老井口遗址,深入了解工业历史;晚上在东山街道住宿,品尝矿工大骨汤、烤肉串。第二天上午前往新华农业观光园,体验农耕文化;下午前往东方红森林公园,感受山林自然风貌;傍晚返程前,在蔬园采摘休闲园采摘蔬果,购买特色农产品。
- 注意事项:参观工业遗址景点时,需遵守景点规定,部分区域可能存在安全提示,需注意自身安全;东方红森林公园登山步道部分路段较陡,建议穿着舒适的鞋子,携带饮用水与防晒用品;采摘活动需遵循园区规定,不随意破坏作物;冬季前往东山区,需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部分户外景点可能因积雪影响游览,建议提前查询天气与景点开放情况;参观宗教场所时,需保持安静,尊重宗教习俗,遵守场所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