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悬在电源键上方,沈逸的呼吸没有停顿,只是指节微微收拢,将按下动作硬生生截断。护具模块第二次脉冲比前一次更短,像一根细针扎进神经末梢,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
他没动终端,而是反手调出系统底层界面,命令所有设备脱离主网连接,转入独立离线模式。绿灯逐一熄灭,又在新通道中重新亮起,形成封闭的数据环路。
“信号被复制过。”他说,“不是误触,是有人在读取我们的状态数据。”
林悦抬眼看向自己的护具左臂,那里原本显示温度正常的蓝光,此刻边缘泛出一丝极淡的灰影,转瞬即逝。
陈宇已经摘下耳麦,直接拆开后盖检查芯片:“什么时候开始的?”
“第一次出现在流程结束后。”沈逸调取日志,放大那段0.1秒的延迟回环,“它伪装成自检反馈,把穿戴者的生理波动打包,只要接入高密级网络就会激活上传。”
他启动“潜力挖掘预警”,对护具温度感应模块进行深度扫描。系统界面迅速分层展开,代码流如瀑布般滚动,最终定格在一串嵌套极深的冗余指令上。那行代码外表与校验程序完全一致,运行逻辑却指向外部未知节点。
“混进来的。”沈逸低声说,“可能是在上次情报接收时,夹带进来的隐藏程序。”
他没有立刻清除,而是将这段代码导入“策略模拟空间”,构建隔离沙箱,重演其完整行为路径。十万次推演结果显示,该程序会在连续两次低频震动后触发唤醒机制,采集心率、呼吸节奏和肌肉紧张度,并通过护具内置的备用通信频段外传。
“目标不是位置。”沈逸关闭模拟窗口,“是判断我们是否处于高压状态,进而预测行动节奏。”
林悦皱眉:“他们想提前知道我们会紧张哪一环?”
“不止。”陈宇盯着屏幕上的传输模型,“如果这东西能识别出谁在慌,谁在强撑……就能反推出弱点节点。”
沈逸点头。敌人不需要全程监控,只需要知道团队在哪一刻最容易出错。
他手动剥离冗余代码,同时为所有装备模块加装动态加密锁。每次启动时,系统自动生成唯一认证密钥,且密钥有效期仅为三分钟。任何试图复用旧信号的行为都会触发静默警报,并自动切断对应模块电源。
“现在安全了。”他确认最后一台设备完成更新,“不会再有镜像。”
林悦重新戴上护具,按了按左臂的压力传感区。这一次,震动提示比之前更清晰,持续时间也延长了半秒。
“我改了反馈机制。”沈逸说,“以后护具穿到位,会通过触觉提醒你,不用再低头看状态灯。”
她试了几次,活动手腕,点头:“确实快了。”
陈宇把耳麦戴回去,突然问:“姿态限制器呢?你说要给我装。”
沈逸从收纳格取出一个扁平贴片,只有指甲大小,背面带有微电流释放点。他递给陈宇:“贴在腰带内侧,预设角度是十五度。超过这个幅度,它会给你一点刺激,强迫你收动作。”
“疼吗?”林悦问。
“不会伤人。”沈逸打开调试界面,“阈值可以调,先从最低档开始。”
陈宇没再多问,直接把贴片固定好,测试性地做了个诱敌转身动作。他的右腿刚抬起一半,腰侧就传来一阵轻微刺感,像是被静电打了一下。他皱了下眉,但动作立刻缩了回来。
“有效。”他说。
接下来是交接空档的问题。0.7秒看似短暂,但在真实战场上,足够远程火力锁定并完成射击准备。
沈逸调出“呼吸同步协议”训练模块,将耳麦接入节拍引导系统。每轮呼气结束前0.3秒,耳麦会发出一次极短的低频音,提示接替者准备移动。
“你们两个来一遍。”他说。
林悦和陈宇站到模拟区两侧。陈宇蹲伏观察,林悦在后方待命。当耳麦提示音响起,陈宇缓缓呼出一口气,最后一个音节落下的瞬间,林悦开始向前移动。
一次,两次,五次。
最初仍有迟疑,第三次开始节奏趋于稳定,第五轮时,两人动作已如齿轮咬合,毫无间隙。
“误差控制在±0.1秒内。”系统提示。
沈逸记录下最终数据,随即启动全流程终态验证。他将所有设备重新组网,开启加密闭环传输,确保信号仅在三人终端间跳转,不经过任何外部节点。
全息投影展开,模拟据点通道再次浮现。三人按最新手册执行任务:林悦进入主阀井区域时不再查看肩带,而是依靠护具震动确认状态;陈宇在冷却舱弯道贴附干扰器时,动作幅度压缩至最小,重心压低,右腿始终未超出掩体边界;交接观察时,呼吸节奏精准匹配,无任何空档。
系统实时监测各节点耗时。
最终计时:6分51秒。
全程零警报。
沈逸将本次数据归档至独立加密分区,关闭终端界面。房间里安静下来,只有设备待机时细微的电流声。
林悦走到背包旁,拉上最后一道拉链,手指在封口处多停留了一瞬,像是确认是否牢固。她没有再抬头看沈逸。
陈宇摘下腕屏,轻轻放在桌上。他没有反复测试响应速度,也没有转动战术手柄,只是站着,目光落在投影关闭后的空地上。
沈逸坐在主控台前,双手交叠置于桌面,视线扫过三台终端。所有设备状态均为绿色,信号稳定,加密锁正常运行。
他抬起右手,准备关闭系统总控。
就在指尖即将触碰到面板的刹那,护具模块再次传来一次震动。
不是脉冲。
是预设的触觉反馈。
他收回手,盯着终端角落。
那一片漆黑里,什么都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