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盾的蓝光又暗了一瞬,终端上的波形图随即跳动,数值重新归零,开始新一轮倒计时。
沈逸盯着屏幕,手指在边缘滑动,将最后18秒的数据单独截取出来。波形畸变点清晰可见——衰减提前了0.4秒,深度却增加了15%。这不是误差,也不是设备问题。他调出历史记录对比三次周期变化,确认这已经是连续第二次出现非标准波动。
“它在调整节奏。”他低声说,“不是被动防御,是主动反应。”
林悦立刻抬头:“你是说,它能感知我们的存在?”
“不一定是我们。”沈逸摇头,“但它知道有人在观察它。”
他闭眼接入“极速学习模块”,将三组波动参数导入逆向模型。信息流迅速拆解频率、振幅、相位差,系统在极短时间内生成三种可能机制:第一,护盾具备自适应算法,能根据外部环境微调运行状态;第二,有远程信号介入调控,人为干预其周期;第三,内部存在某种非生物但具反馈能力的能量源,类似程序化生命体。
他逐一排查。第三种假设缺乏生物电信号或意识波动特征,暂时排除。第二种需要外部操控端,目前未检测到控制脉冲残留。唯一合理解释是第一种——这个护盾拥有学习能力,正在通过微调自身行为来规避被破解的风险。
“不是死物。”他说,“是动态系统。”
林悦靠墙坐下,耳机连接便携扫描仪,开始对护盾边缘折射的光线进行采样。她一边校准频段,一边问:“如果它真的会‘学’,那我们每次分析,是不是都在给它提供数据?”
“有可能。”沈逸睁开眼,“所以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波动,得挖它的底层结构。”
他转向通讯频道:“陈宇,你到了吗?”
“刚进控制节点。”陈宇的声音低而稳,“这里有一台离线终端,外壳破损严重,但主板还在供电。”
“查工程日志。”沈逸说,“重点找供能模块更换记录,尤其是标记为‘临时拼接’或‘非标组件’的部分。”
“明白。”
通讯切断后,沈逸重新打开策略模拟空间界面。当前已掌握的信息仍不足以支撑完整推演,但他可以先设定变量框架。他输入护盾当前的平均衰减周期、波动幅度、能量密度分布,并加入“主动调节”这一新变量,启动初步建模。
系统提示:【基础模型构建中,需补充材料构成参数】
他看向林悦。
“光谱分析完成了第一轮。”她递过平板,“外层折射率接近高纯度晶态硅,但含有微量未知金属元素,不匹配任何已知合金数据库。”
“把数据传给我。”
沈逸将光谱信息导入系统,结合之前探测到的导管布局和能量流向,尝试反推护盾的物理构造。几分钟后,屏幕上浮现一个简化模型:七条主线路环绕核心,其中一条连接处存在轻微错位,与上次观察一致。不同的是,这次系统标注出该线路的热传导效率低于其他六条约12%,说明其承载负荷更大,处于长期过载状态。
“这就是薄弱点。”他说,“它不仅拼接了外来模块,还让它承担主要供能任务。稳定性全靠其余线路补偿。”
林悦皱眉:“可如果我们攻击这条线路,其他线路会不会立刻接管?反而让护盾更快进入应急模式?”
“不会。”沈逸调出能量流转动画,“你看这里——当这条线路负荷超过阈值,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会下降0.3秒。虽然很短,但在衰减峰值时,足够形成局部迟滞。”
“也就是说,”林悦眼睛亮起来,“我们可以卡在这个时间差里动手?”
“前提是能精准触发。”沈逸点头,“而且必须叠加多次,才能让迟滞扩大成断裂。”
他再次进入策略模拟空间,设定三项关键变量:攻击时机锁定在连续三次衰减峰值,作用方式为短脉冲共振,目标为错位线路接口区域。系统开始百万次推演,进度条缓慢推进。
林悦忽然抬手:“等等,我有个想法。”
沈逸暂停操作。
“刚才扫描时发现,护盾外缘的光晕在每次衰减后都会出现短暂扭曲,像是材料本身在承受压力。但如果这种扭曲不是副作用,而是设计上的‘泄压口’呢?”
“继续说。”
“也许它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释放多余能量,否则内部结构会崩溃。那个瞬间,可能是它最脆弱的时候。”
沈逸沉默几秒,重新调整模型参数,将“间歇性能量释放”设为潜在突破口。系统重新计算,结果显示:若在第三次衰减后的释放阶段同步注入反向脉冲,局部失衡概率提升至41.6%,远高于单一攻击方案。
“值得一试。”他说,“等陈宇带回日志数据,再做最终验证。”
就在这时,终端震动了一下。新的周期即将开始。
187、186、185……
沈逸没有移开视线。他知道,每一次倒计时都意味着护盾在重新校准自己,而他们也在同步进化对它的理解。
“林悦,继续采集光谱变化,重点关注每次衰减后0.5秒内的折射偏移。”
“陈宇,找到日志后立刻提取时间戳,我要知道那条备用线路是什么时候接入的。”
两人应声行动。
沈逸坐回墙边,掌心贴着胸前口袋里的脉冲器。外壳微温,储能状态稳定。他不需要现在就用它,但必须确保在最合适的一刻,能分毫不差地启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护盾的蓝光规律明灭,像某种深海生物在呼吸。
林悦突然轻声说:“第三次衰减刚结束,外缘扭曲比前两次更明显,持续时间也长了0.2秒。”
沈逸立即调出记录。果然,折射曲线出现了微小锯齿状波动,位置正对应那条错位线路的投影区域。
“不是巧合。”他说,“它在撑不住的时候,会从那里漏气。”
“那我们就往那里捅。”林悦看着他,“越早越好。”
“等陈宇回来。”沈逸盯着屏幕,“我们必须确认那条线路的来源。如果是临时改装,说明他们也没把握;如果是原厂设计,那背后就有更大的计划。”
通讯频道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
“我拿到了。”陈宇的声音响起,“工程日志片段恢复成功。那条线路……是在七十二小时前紧急接入的,替换原因写着‘主控模块过热熔毁’。”
沈逸眼神一凝。
“也就是说,”林悦缓缓开口,“我们现在面对的护盾,其实已经坏过一次?”
“所以它不稳定。”沈逸站起身,“所以它会自我调节。它不是在变强,是在勉强维持运转。”
他重新打开策略模拟空间,将所有新数据整合进去。这一次,系统给出的最优路径终于清晰。
“方案确定。”他说,“以三次连续衰减为节奏基准,在第三次结束后0.3秒内,用脉冲器对准错位线路接口区域发动共振打击。只要造成局部断裂,就能撕开一道缺口。”
“成功率?”林悦问。
“模拟结果是41.6%。”沈逸看着终端,“不够高,但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式。”
“那就试。”林悦握紧耳机,“我们没得选。”
沈逸没说话。他的手指悬在系统唤醒键上方,等待下一个周期启动。
187、186、185……
护盾的蓝光又一次沉下去。
林悦低头检查扫描仪电量,陈宇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沈逸摸了摸胸前的脉冲器,外壳温度略有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