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阿瑟将军已摩拳擦掌,急切要求Stillwell将军全力配合他的作战部署。他目光灼灼,深知这一役将是他军事生涯的关键转折。他不仅要赢,更要赢得漂亮!
战事初期当他重获任命之时,接到的命令是“筹备对日反攻,并为未来攻势确保澳洲作为稳固基地”。
而在另一边,Nimizi上将接到的指令,则是“自南太平洋及西南太平洋发起对日占区域的水陆两栖进攻”。
从战略划分上看,战争初期,阿瑟的作战区域明确属于Nimizi将军统辖之下。整个太平洋战争舞台的聚光灯,似乎只打在他一人身上,而阿瑟将军,更像是一个被安排在侧翼的配角。
但此刻,格局正在悄然改变。阿瑟将军不再甘于停留在历史的阴影之中,他正蓄势待发,决心在这一场大战中,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
阿瑟明确告知Stillwell将军,必须在九月魁北克联合会议之前攻占宝岛或港岛,以配合他对千岛群岛的轰炸行动。否则,在他的后续整体作战规划中将不再计入华夏战区部队。
从宝岛起飞的战机至吕宋岛约八百公里,而港岛到吕宋约一千二百公里,这一距离均在花旗的b-17与b-24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内,足以执行往返轰炸任务。
阿瑟将军明白这一区域的关键意义:其价值不在资源,而在战略位置。这片由七千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度,资源贫瘠,远不如东南亚其他大陆国家富饶。
然而东瀛仍不惜投入漫长战线与巨大代价夺取此地,正是看中了其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以此为基地,花旗可对东瀛所谓的“绝对防御圈”发起多方向打击,随时威胁其任何薄弱环节。并切断所有海上运输线。东瀛也清楚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必须死守。
此时,华夏战场的反攻无论成效如何,都将牵制东瀛向该地区增援的兵力。阿瑟毫不犹豫地向所有可能打击日寇的部队发出电报,要求协同展开攻击,以有效分散东瀛兵力部署。
这样一来时间已所剩无多。Stillwell接到电报后,连夜奔赴山城交涉。他言辞如刀,毫不掩饰其锋芒,坚决要求立即组建一支高度机动的突击兵团,并由花旗方面参与直接指挥。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那位常年喜欢打太极的人竟选择了让步。他缓缓掐灭烟蒂,用一贯低沉的嗓音回应:“只要武器装备如期到位,我将亲自督导,配合将军的计划。”
Stillwell眼中闪过一丝诧异,这不符合此人一贯的作风。但战局不等人,他压下心头疑虑,与他进行讨论后,做出适当妥协,迅速在联合作战协议上签下名字。
次日,军事会议在山城召开。他立于长桌尽头,手持一份编制表,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此次整编,我将组建三个整编军,每军三师编制,加上配属炮兵旅,合计九师三旅十五万人,向日寇展开反击。”他目光扫过全场,“具体作战计划,由郭参谋说明。”
然而,当那份编制表传至众人手中时,会议室的气氛陡然微妙起来。将领们的目光死死盯着编制序列,心中算盘疾响:
新编兵团又一次全部划入中央军序列!不满与妒恨在无声中弥漫,再无人倾听郭参谋的讲解。这些派系首领彼此交换眼神,心中怒吼:“他竟想独吞全部美械?绝无可能!”
那一位稳坐主位,指尖轻敲桌面。他深知这份编制表是一石二鸟之策。既能完全Stillwell将军满足要求,又借机收拢兵权。
若论战场指挥,他或许不算出类拔萃;若论政治远见,他也未必深谙其道;但若论权谋心术,放眼整个军政界,能与他匹敌者寥寥无几。
在这场会议召开前,他早已将各方反应推演透彻,此刻正如一位沉稳的棋手,静待棋子落入预定位置。
他咳了两声,随后轻叩桌面,待全场静默后从容开口:“诸位,此次作战,主力部队将由赣省出击,直指闽省。同时,为配合Stillwell将军的作战要求,我们将另组两支军团:一路自桂省出击,协同主力夹击闽省;另一路配合粤省驻军,向港岛方向进攻。”
他指了指桌上资料,目光扫过全场,“具体编制与装备分配,请诸位详阅后续章节。”
在座将领迫不及待地翻至后页,仔细研读间,眼神顿时变得微妙起来。主力兵团由杜光亭统率,孙军长部为核心,清一色的中央军嫡系。这样的安排,任谁也难以挑剔,即便有心染指,也难有插足之地。
然而另外两支军团的配置却让众人眼前一亮。尽管Stillwell指定林、廖二位军长必须参与,但每支军团下辖三个军的编制,意味着还有四个军长的空缺!而且,这些部队同样将配备精良的美式装备。
“委座,”白将军率先打破沉默,“既然部队要从广西出发,我部自然义不容辞。桂军素有“狼兵”之称,我愿意抽调精锐组成特遣部队。”
紧接着,薛司令的胞弟代表兄长发言:“反攻粤省本就是我部夙愿,如今日寇已成强弩之末,战区当无大碍。我部定当全力配合,抽调主力参与作战。”
战区司令余将军随后接话:“我部就在战区参战理所当然。只是Stillwell将军已将主力调往他处,能否在装备补充上予以适当考虑?”
“这么多部队都要参战,”辞公适时介入,“而Stillwell将军又明确要求保留黄军长的位置,恐怕难以全部安排。”
随着更多势力加入角逐,会议厅内的气氛逐渐升温。小派系在博弈中被迅速边缘化,真正的较量逐渐聚焦在几大军事集团之间。这场看似讨论作战编制的会议,已然演变成各方势力争夺美械装备与战略主导权的暗战。
而Stillwell站在窗边,看着这群心思各异的华夏将领,终于明白:原来那看似妥协的背后,是那人独有的政治棋局。他不过是这盘棋中的棋子罢了。
指尖还停在地图关键处的郭参谋,将眼前景象尽收眼底,惊得暗自咋舌,只低低叹出一句:“好一个“二桃杀三士”!放眼在座,又有谁能布下这等狠绝奇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