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杭州总院的庭院里爬满了新绿,竹架上缠着嫩藤,墙角的兰草冒出新芽,连空气里都带着清甜的草木香。这天清晨,庭院被布置得格外热闹 —— 木桌上摆着卡通化的食材卡片(画着圆滚滚的春笋、笑眯眯的莲子),角落里放着几台迷你竹制灶台,灶台旁堆着小尺寸的锅铲和陶碗,连挂在树上的风铃,都做成了桃花和莲子的形状 —— 江南药膳学堂 “药膳传承预备班”,今天正式开课了。
“娘,我要第一个到!” 萧念桃穿着浅蓝布褂,手里攥着小布包,里面装着他的 “迷你食谱本”(软桃特意给他做的,封面绣着小老虎),拉着软桃的手快步走进庭院,看到迷你灶台时,眼睛一下子亮了,“哇!这个灶台好小,刚好我能用!”
软桃笑着蹲下来,帮他理了理衣领:“这是特意给你们预备班的小朋友做的,以后你就能在这里学做药膳,像娘一样煮羹汤啦。”
预备班首批招收了 50 名 5-10 岁的孩子,有杭州本地的,有分店掌柜的子女,还有公益基金资助家庭的孩子。孩子们陆续到齐,有的抱着家长的腿有点害羞,有的则像念桃一样,好奇地围着迷你灶台转,叽叽喳喳问个不停:“苏老师,这个小锅能煮羊肉汤吗?”“莲子为什么要去芯呀?”
软桃站在庭院中央,手里拿着一张画着春笋的卡通卡片,笑着说:“小朋友们,今天咱们第一课,先认识‘江南的春天食材’—— 就是它,春笋!大家看,卡片上的春笋尖部是紫色的,这说明它很新鲜,就像小朋友们穿了漂亮的紫裙子一样。”
她把卡片分发给孩子们,还拿出新鲜的春笋,让大家轮流摸一摸:“你们看,春笋的壳摸起来有点扎手,剥壳的时候要小心,就像剥糖果纸一样,一层一层慢慢剥,里面的笋肉是白白嫩嫩的,煮在汤里可鲜啦。”
念桃第一个举手:“娘,我会剥春笋!上次在药膳园,你教过我!” 说着,他拿起一根小春笋,笨拙却认真地剥起来,虽然偶尔会把笋肉剥掉一小块,却没放弃,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跟着学,庭院里满是 “沙沙” 的剥壳声。
为了帮孩子们记住食材特点,软桃还编了儿歌:“春笋尖,发紫鲜,剥壳煮,甜又软;莲子圆,要去芯,煮羹汤,不发苦;荠菜绿,锯齿边,做豆腐,香满园。” 她带着孩子们拍手唱,有的孩子记不住词,软桃就放慢节奏,一句一句教,连最害羞的小女孩,也跟着小声哼唱起来。
萧璟渊下朝后特意赶来,手里提着一篮 “药膳故事绘本”—— 是他找人画的,主角是 “小桃姑娘”(以软桃为原型),讲她从江南来,带着母亲的食谱开小馆,教大家做药膳的故事。“小朋友们,我是萧叔叔,今天给大家讲‘小桃姑娘和当归羊肉汤’的故事。” 他坐在竹椅上,翻开绘本,孩子们立刻围过来,睁大眼睛听着,念桃坐在他身边,时不时补充:“叔叔,小桃姑娘后来还开了好多分店!”
故事讲完后,软桃带孩子们做 “迷你药膳”—— 煮最简单的 “红枣水”。每个孩子面前放着一颗红枣、一个小陶锅、一壶温水,软桃教他们:“先把红枣洗干净,放进小锅里,加半碗温水,放在迷你灶台上煮五分钟,煮到红枣变软,甜甜的红枣水就做好啦。”
有个叫妞妞的小女孩,怕烫不敢碰灶台,念桃主动走过去,把自己煮好的红枣水端给她:“妞妞别怕,我帮你煮,这个甜甜的,很好喝。” 妞妞接过陶碗,小声说 “谢谢念桃哥哥”,喝了一口,眼睛亮了,也鼓起勇气尝试自己煮。
下课的时候,孩子们都捧着自己煮的红枣水,有的给家长尝,有的互相分享,妞妞的妈妈笑着对软桃说:“苏老师,谢谢您,妞妞以前连蔬菜都不吃,今天居然主动煮红枣水,还说以后要学做药膳给我们吃。”
软桃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萧璟渊走过来,轻轻握住她的手:“你把药膳启蒙做得这么有趣,孩子们肯定会喜欢上的。等念桃再大些,就能跟着你学更复杂的药膳了。”
念桃跑过来,举着自己的 “迷你食谱本”,上面歪歪扭扭画着红枣和小锅:“娘,我把今天学的记下来了,以后我每天都来上课,要做最好的药膳!”
夕阳透过竹架,洒在庭院里,孩子们的笑声和淡淡的红枣香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歌。软桃知道,预备班的开启,不是传承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 这些孩子,会带着对药膳的好奇和热爱,把江南的温暖与初心,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