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总部顶层。
落地窗外是钢筋水泥的丛林。
林风将那块布满裂纹的“星尘”装甲残片放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
钨合金深坑边缘的细微裂痕在阳光下如同蛛网,无声地嘲笑着他的第一次太空冲锋。
挫败感像冰冷的机油,渗入骨髓。但他没时间沉湎。
生存倒计时仍在跳动,秦明月冰冷的声音犹在耳畔:“太空的严酷远超地面战场。”
“星璇,”
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启动‘b计划’。把‘磐石’陆上堡垒生命维持系统的原始图纸调出来,所有版本,尤其是过滤单元的拆解图。”
“指令确认。”
星璇的蓝光在桌面上流淌,全息投影瞬间铺开,复杂的管路、罐体、传感器结构在空中旋转、拆分、重组。
这是林风从坦克战场维生系统脱胎而来的核心——原本设计用来在核生化污染战场上为乘员提供可呼吸的空气。
林风的目光鹰隼般锁定了其中一个核心部件:
主空气过滤罐。
它像个粗壮的金属筒,结构笨重却极其可靠。
“就是它。核心是双冗余循环过滤层,陶瓷基活性炭吸附单元打前阵,化学触媒层深度净化。
战场上的毒气、粉尘、生物气溶胶……这套系统都能啃下来。”
他指尖在虚空中划过。
“星璇,拆解它!核心逻辑保留,但目标环境置换:
太空。
关键约束:
体积缩小70%,
重量减轻60%,
能耗降低50%。
核心指标:氧气循环再生效率最大化,二氧化碳深度转化,微量有害气体(Voc)清除率99.999%。”
这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将坦克的心脏起搏器,塞进空间站的生命胶囊里。
星璇沉默片刻,蓝光剧烈闪烁:
“逻辑链重组……
目标冲突:可靠性冗余要求与体积\/重量\/能耗极限压缩……
解决方案推演中……
生成初步架构:舍弃传统串联模式,采用‘双螺旋并行-交叉反馈’设计……”
屏幕上,笨重的过滤罐结构被彻底打散重构。
两个细长的、螺旋缠绕的微型化过滤通道如同dNA双链般出现,巧妙地共享核心触媒区,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交换反馈回路。
体积预估:缩小68%。
“结构可行。”
林风眼中爆出精光,“材料呢?
罐体!
战场版本用的是高强度合金钢,死重!
换成……
航天级钛铝合金!
过滤层基质,用我们给‘磐石’开发的纳米级蜂窝陶瓷!
活性炭颗粒换成我们最新研发的石墨烯基分子筛!
触媒……
用铂铑合金纳米颗粒,但载体必须优化!”
“材料组合优化完成。
模拟计算……
新型石墨烯分子筛对co2的吸附容量提升300%,脱附能耗降低40%。
铂铑合金纳米触媒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反应效率下降问题……
解决方案……
载体结构引入微涡流设计,增强局部物质传递
……”
时间在疯狂的计算、材料清单的拉取、供应商的咆哮和实验室里的焊接火花中飞逝。
林风像回到了装甲测试场,化身精密而狂暴的机器,每一个指令都带着倒计时的硝烟味。
终于,在星璇近乎极限的优化下。
第一台原型机在巨大的代价和争议中诞生了——
一个比家用暖水瓶略粗、闪耀着钛合金冷光的金属柱体,内部是肉眼无法窥探的精密“双螺旋”世界。
“命名:双生回环(twinLoop)。”
林风抚摸着冰冷的罐体,如同抚摸一把刚出膛的枪。
“送去cASc材料研究所。
……最高加密级别。”
cASc材料研究所,极限环控测试舱区。
空气冰冷,带着淡淡的臭氧味。
巨大的舱体如同钢铁巨兽的胃囊,连接着密密麻麻的管线。
秦明月站在主控台前,雪白的实验服纤尘不染。
她身后站着几位表情严肃的cASc工程师,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眉头紧锁,盯着监控屏上的数据流。
“秦工,林氏送来的这东西……
结构太怪了。
双螺旋并行?
交叉反馈?
闻所未闻。”
老专家指着屏幕上的三维结构透视图,“这能比我们迭代了几代的串联系统强?”
“实验数据会说话,王工。”
秦明月声音清冷,目光没离开主控屏,
“加载测试程序:
极限混合污染气体模拟。
浓度:co2 5%,Voc峰值(含甲醛、苯系物、氨等)达安全阈值100倍。”
指令输入。刺耳的抽气泵声响起,模拟舱内空气成分曲线瞬间飙红!刺鼻的气味仿佛要穿透厚重的舱壁。
嗡……
“双生回环”被激活。内部两个螺旋通道的指示灯亮起幽蓝的光。没有剧烈的震动,没有刺耳的噪音,只有能量流动的细微嗡鸣透过传感器传来。
主控屏上,实时数据瀑布般刷新:
co2浓度:4.9%→ 3.2%→ 1.7%→ 0.8%……
甲醛浓度:超标100倍→ 60倍→ 20倍→ 0.05ppm……
苯系物浓度:……→未检出!
下降曲线如同断崖跳水,平滑而迅猛!
“这……不可能!”
王工猛地凑近屏幕,眼镜几乎贴上去,
“清除速度是我们的‘清风-IV’系统的……
5倍?!
co2转化率……
8倍?!
这效率……
这能耗……”
他看着旁边代表“双生回环”能耗的绿色曲线,几乎贴着基线运行,惊得说不出话。
秦明月眼中也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
高效得近乎霸道。
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环控系统的设计逻辑。
她立刻下达新指令:
“加载程序:
极限压差波动模拟。
模拟空间站对接或泄压事故造成的瞬时压力剧变!”
测试舱内气压骤然飙升!
模拟的狂风在舱内呼啸!
接着又瞬间跌入低谷,如同被抽真空!
监控屏上,“双生回环”核心区域的应力监测点瞬间飙红!
警报声尖锐响起!
“结构应力峰值!接近设计极限!”
工程师惊呼。
所有人的心提到嗓子眼。
嗡鸣声陡然增大!
屏幕上,代表“双生回环”内部核心交叉反馈回路的能量流瞬间暴涨!
原本独立的两个螺旋通道的能量流如同被无形的手强行扭结在一起,分担着那恐怖的压力冲击!
红色的应力曲线在冲到顶峰后,被硬生生拉回,剧烈波动几下,最终顽强地稳定在安全阈值之下!
“扛……
扛住了?”
王工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在如此剧烈的压力剧变下,如此高效的系统竟然没有瞬间崩溃?
秦明月没有说话,手指飞快划过屏幕,调出一个隐藏很深的后台监测窗口——
那是她预留的、
监控设备内部运行状态的
黑匣子数据流。
她的目光,锐利如手术刀,瞬间定格在一条毫秒级闪过的异常数据包上。
数据包标识着设备的原始批次编号和一个被刻意掩盖、却因系统应激反应而短暂暴露的字段:
【manufacture batch:Lx-7Ad】
【Legacy mark:7th Armored div.】
第7装甲师!
这个编号像一颗烧红的子弹,瞬间击穿了秦明月冷静的面具!
她脸色骤然一白,手指无意识地收紧,指甲在冰冷的控制台边缘刮出细微的声响。
军用!
来自陆军装甲部队的遗留烙印!
这根本不是纯粹的民用航天设备!
这是军用技术——
而且是现役或极近期的军用技术——
未经授权转化的危险品!
主控室内瞬间陷入一种诡异的死寂。
高效性能带来的短暂震撼被冰冷的惊悚取代。
几位工程师也察觉到了秦明月骤然变化的脸色和屏幕上那转瞬即逝却触目惊心的标识,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惊疑和不安。
“测试……
暂停。”
秦明月的声音干涩得如同砂纸摩擦。
她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眼中的惊涛骇浪,转向王工,“所有数据封存。
原始设备……
立刻物理隔离。
通知安保部,执行‘黑匣子’级别防护。
没有我的直接指令……
任何人不得接触设备本体及后台数据流。”
她的目光最后扫过屏幕上那已经稳定运行、各项指标堪称完美的“双生回环”,眼中再无一丝技术层面的赞赏,只剩下冰冷的审视和如临大敌的警惕。
林风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
财务总监赵德坤几乎踉跄着冲了进来,脸色灰败,手里捏着一份刚从传真机吐出来、还带着滚烫温度的文件。
“林……
林总!
完了!
cASc的加密函件!
最高级别!”
赵德坤的声音尖利得变了调,将文件“啪”地拍在林风桌上,正好压在那块“星尘”装甲的残片上。
文件抬头是醒目的
cASc徽记
和
“绝密”字样,
正文措辞冰冷强硬:
关于立即暂停技术合作及启动最高级别审查的紧急通知
致:林氏重工集团林风先生
事由:经我方在“双生回环(twinLoop)”原型设备内部核心缓存数据中,发现明确且未申报的军用关联标识(“第7装甲师”),该标识指向贵方技术来源或核心部件涉及未授权军用技术转化,严重违反双方《技术合作保密协议》第3章第7条(禁止涉及未解密军用技术)及国家相关保密法规。
处置决定:
立即冻结双方所有在研技术合作项目(含“寰宇”旅居模块、“星尘”材料等)。
贵方提供的“双生回环”原型机已执行最高级别物理隔离及数据封存。
限贵方于48小时内,向cASc联合审查委员会(含科工特派专员)提交:
涉事技术(“双生回环”)的完整研发路径、技术来源说明(重点说明“第7装甲师”标识来源);
所有参与研发人员的背景审查报告(尤其涉及军工背景人员);
与军工单位(如有)的技术转让或授权文件;
详尽的合规性自查报告。
cASc保留基于审查结果,终止合作、追究法律责任及索赔的权利。
此通知即刻生效。请贵方严肃对待,配合调查。
文件末尾,是cASc鲜红的公章和一个冷硬的签名——
秦明月。
林风的目光死死钉在那个刺眼的“第7装甲师”上,血液似乎瞬间凝固。
他缓缓抬起头,看向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
窗外,阳光正好,城市的喧嚣隔着玻璃显得遥远而不真实。
星璇那独特的、带着冰冷金属质感的合成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突兀响起,如同敲响了一口警钟:
“侦测到最高级别合作危机。
触发逻辑链:技术壁垒突破路径受阻,现金流枯竭风险指数飙升137%。
‘磐石’量产订单履约能力濒临崩塌阈值。
核心建议:”
它停顿了零点一秒,仿佛在读取林风眼中翻腾的、混杂着震怒、懊悔和一丝被逼入绝境凶光的情绪。
“启动应急预案:
代号‘钢印溯源’。
需在48小时内,完成军用技术转化合规性闭环,并……
获取关键决策者(秦明月)的立场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