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项目立项,目标直指真正稳定、安全的生物基材料。林枫深知,这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一场情报战。他重组了商业情报部门,由张浩直接负责,任务是密切关注全球相关领域的专利动态和顶尖人才流动。
很快,情报显示,国际化工巨头“克罗诺斯”也在秘密进行类似研究,其领衔者是被誉为“生物材料鬼才”的华裔科学家——陈博士。更有消息称,陈博士因与“克罗诺斯”管理层理念不合,近期有离职意向。
“必须抢在‘克罗诺斯’之前接触陈博士!”林枫当机立断,亲自飞往陈博士所在的研究城市。
然而,当林枫抵达陈博士所在的大学时,却得知陈博士已于前一天请假离开,去向不明。种种迹象表明,“克罗诺斯”的人也来过了,并且可能采取了某种不光彩的手段施压。
林枫没有放弃,他通过学术圈内的关系,辗转联系到陈博士的一位密友,得知陈博士因家庭突发变故,正陷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困境。
“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唯一的机会。”林枫对张浩说,“找到他,给他需要的帮助,但不要提任何条件。”
经过多方努力,林枫终于在一家偏僻的咖啡馆见到了面容憔悴的陈博士。林枫没有谈论任何技术或合作,只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倾听他的困难——他年幼儿子罹患罕见疾病,需要天价医疗费,而“克罗诺斯”不仅拒绝提供帮助,还以竞业协议相威胁。
林枫默默听完,然后递过去一张名片:“这是我认识的一位顶尖儿科专家,已经联系好了。孩子的医疗费,‘新生科技’可以无息借给你,等你渡过难关再说。”
陈博士愣住了,眼中充满难以置信和复杂情绪。
陈博士最终接受了林枫的帮助,但他并没有立刻答应加入“新生科技”。出于职业道德,他不能透露“克罗诺斯”的技术细节,但他给了林枫一个关键的、不涉及机密的提醒:“小心‘克罗诺斯’在‘生物酶催化定向聚合’路径上设置的专利地雷,那是条死路。”
这个提醒,为“新生科技”节省了至少一年的研发时间和数亿的研发经费。团队及时调整方向,转向了更具挑战性但专利障碍较少的“微生物代谢合成”路径。
就在“长青”项目沿着新路径取得初步进展时,一场意外的实验室事故发生了。一名研究员操作不当,导致一批珍贵的基因工程菌种泄露并失活,整个项目进度被迫延迟数月。
内部调查发现,这名研究员近期财务状况异常,曾与“克罗诺斯”旗下的一家咨询公司有过接触。虽然无法直接证明是商业间谍行为,但疑云密布。
林枫没有追究个人责任,反而加强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人员的背景核查。他明白,对手的手段正在升级。
事故带来的延迟,使得“克罗诺斯”率先发布了他们的生物基材料产品,再次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抢占市场先机。“新生科技”内部弥漫着沮丧情绪,似乎又一次陷入了跟随者的被动局面。
然而,陈博士在得知“新生科技”选择的技术路径和遇到的瓶颈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主动联系了林枫。他没有透露任何“克罗诺斯”的技术,而是基于公开领域的基础科学,为“新生科技”团队指出了几个关键的理论突破点。
正是这几个点的启发,让“新生科技”的团队豁然开朗,终于在微生物稳定性控制上取得了决定性突破!
“新生科技”的“长青”材料虽然晚于“克罗诺斯”上市,但其性能数据一经公布便震惊业界——不仅在各项物理性能上超越对手,更在生物稳定性和长期安全性上做到了极致,完全解决了前代产品的缺陷。
更让市场震动的是,“长青”材料的价格更具竞争力。“克罗诺斯”试图挥舞专利大棒,却发现“新生科技”的技术路径完全绕开了他们的专利壁垒。
这一次,轮到“克罗诺斯”陷入被动了。
在“长青”项目庆功宴的第二天,林枫收到了陈博士的邮件。邮件里没有提及任何技术,只有简单的一句话:“谢谢。我已辞去大学职务,准备带家人去瑞士专心治病。祝好。”
林枫放下手机,望向窗外。他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未结束,但只要坚守做事的底线和对人的善意,就能在迷雾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通知项目部,”林枫对张浩说,“启动‘长青+’计划,目标是开发出能用于海洋工程和极端环境的下一代生物材料。”
新的竞赛,已经开始。而林枫的目光,已经投向更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