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的尘埃刚刚落定,一封来自“全球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GbSc)的邀请函放在了林枫案头。GbSc是汇聚了全球顶尖企业和环保领袖的顶级平台,获得其认可,意味着在国际商业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登堂入室。这对致力于塑造负责任企业形象的“新生科技”而言,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然而,林枫注意到,推荐“新生科技”入会的,正是老对手“克罗诺斯”集团。这反常的举动,让他心生警惕。
“黄鼠狼给鸡拜年。”张浩直言不讳。
林枫沉吟:“去看看他们到底想做什么。也许是战场转移到了更高的平台。”
GbSc的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会场衣香鬓影,巨头云集。“克罗诺斯”cEo安德森主动与林枫攀谈,言辞恳切,赞赏“新生科技”在环保材料上的成就,并暗示GbSc正计划制定一套更严格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希望“新生科技”能共同参与。
当晚,一位与“寰宇资本”过从甚密的华裔理事私下找到林枫,透露内幕:这套新标准由“克罗诺斯”主导起草,其中关于“供应链碳排放追踪”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的条款极其严苛,且要求使用其指定的、收费高昂的第三方认证平台。
“林总,这是阳谋。”对方意味深长,“符合标准,成本剧增;不符合,则被贴上‘不环保’标签。GbSc的背书,既是光环,也是枷锁。”
林枫意识到,这又是一场借“标准”之名行垄断之实的游戏。他迅速行动,在与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和中小型创新企业中穿梭,联合那些同样面临被标准排挤风险的代表,组成了一个“公平标准倡议小组”。
他们提出,新标准应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并呼吁建立多元、公平的认证体系。
安德森对林枫的“搅局”大为光火,在闭门会议上指责其“拉低标准”,“阻碍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就在林枫在达沃斯为公平标准奔走时,国内突发变故。一家与“新生科技”合作多年的关键供应商——“清源化工”,被爆出多年前曾违规处理含重金属废水,虽然早已整改,但旧账被翻出,在网络上被炒作成“新生科技供应链存在严重环保污点”。
几乎同时,某境外NGo发布报告,指责“新生科技”在南亚共和国的项目“破坏了本地传统材料产业”,是“变相的资源掠夺”。
内外夹击,手段与之前的信任危机如出一辙,但角度更为刁钻,直指“新生科技”的立身之本——可持续发展伦理。
面对汹涌舆情,林枫在GbSc会场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他主动请求在理事会发言,并非辩解,而是宣布:“新生科技”将主动申请,由GbSc牵头,组建一个独立的、多元化的专家审计团,对“新生科技”全球供应链、以及南亚项目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最全面、最严格的可持续发展伦理审计。
“我们敢于将自身置于最严格的审视之下。”林枫面对全球媒体,坦然说道,“我们相信,真相与公正,是可持续发展最坚实的基石。同时,我呼吁GbSc,将此次审计作为案例,反思和完善其标准制定流程,使其更具包容性与可行性。”
这一招以退为进,将自身置于监督之下,反而化被动为主动,将了“克罗诺斯”一军。
独立审计团如期而至,成员包括国际环保专家、社会学家、当地社区代表及媒体观察员。审计过程全程透明。结果出乎许多人意料:
“清源化工”历史问题确系旧账,且整改彻底,当前环保表现优异;“新生科技”南亚项目不仅提升了本地废弃物利用率,创造了就业,其技术授权模式更扶植了本地小型建材企业,并未造成垄断。
审计报告还指出,GbSc拟议的新标准中部分条款“确实存在脱离实际、可能阻碍技术扩散的问题”。
审计报告发布,引发巨大反响。“新生科技”经受了最严苛的检验,其伦理形象更加高大。GbSc内部,支持林枫“公平标准”的声音大增。最终,新标准的制定转向了更务实、包容的方向。
安德森和他代表的垄断企图再次受挫。
回国后,林枫并未沾沾自喜。他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对张浩说:“GbSc的经历告诉我,未来的竞争,是规则话语权的竞争,是发展范式话语权的竞争。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学生,更要努力成为参与制定规则、引领范式变革的玩家。”
他按下通话键:“通知战略部,组建‘全球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小组’,跟踪分析国际规则动向,并着手研究我们自己的、基于东方哲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框架。”
新的征程已然开启。林枫知道,在全球化的大舞台上,逆袭不再仅仅是商业技术的超越,更是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竞争。这条路布满荆棘,但他目光坚定。
“我们下一站的目标是什么?”张浩问。
林枫微微一笑,指向窗外无垠的天空:“让‘中国标准’、‘中国方案’,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亮色。”
逆袭的征程,从此拥有了更广阔的维度与更沉重的使命。林枫整理了一下衣领,准备迎接来自更高维度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