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那曲地区,62岁的藏族牧民扎西(化名)从未想过,自己每日离不开的酥油茶和牦牛肉,会成为健康隐患的“隐形推手”。2023年当地卫生院的体检中,扎西的总胆固醇值达到6.8mmol\/L(正常参考值<5.2mmol\/L),甘油三酯也超出标准线1.2mmol\/L,被确诊为高血脂症。更让他意外的是,同村30岁以上的牧民中,近四成人都和他有同样的问题——这组数据并非个例,而是高原地区高血脂症患病率攀升的缩影。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高原地区居民高血脂症的患病率显着高于平原地区。《中国高原医学杂志》2022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海拔3000-4000米区域居民患病率约为28.3%,4000米以上区域则升至37.6%,而我国平原地区成人平均患病率仅为19.4%。这种差异的背后,海拔带来的生理变化与独特的饮食习惯,共同织就了一张“健康风险网”。
从心理学与生理学的交互作用来看,高海拔环境会悄然改变人体的应激状态。高原地区氧气分压仅为平原的50%-60%,人体为适应低氧环境,会启动“应激保护机制”:交感神经长期处于轻度兴奋状态,促使肾上腺分泌更多激素,加速脂肪分解与合成的代谢循环。但这种长期应激会打破代谢平衡——就像一台持续低负荷运转的机器,时间久了容易出现“零件损耗”,导致肝脏对胆固醇的代谢能力下降,多余的脂质便在血管壁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温床”。
同时,低氧环境还会影响人的情绪与行为模式。高原冬季漫长、户外活动受限,部分居民易出现情绪低落、活动意愿降低的情况,这种“季节性惰性”会进一步减少能量消耗。心理学中的“行为强化理论”在此尤为明显:当身体因低氧感到疲惫时,人们会不自觉减少运动,而运动量减少又会加剧脂肪堆积,形成“低活动-高脂质”的恶性循环。扎西就曾说:“冬天雪下得大,在家待着不想动,每天除了喝酥油茶就是吃糌粑,体重一年涨了10斤。”
若从中医视角解读,高原居民的高血脂症可归为“痰湿”“血瘀”范畴。中医认为,高原气候“寒燥偏盛”,人体易受“外寒”侵袭,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脾胃如同身体的“代谢工厂”,一旦功能受损,摄入的油脂、肉类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便会转化为“痰湿”。痰湿在体内积聚,又会阻碍气血运行,形成“血瘀”,而血脂异常正是“痰湿内蕴、气血不畅”的外在表现。
扎西的饮食结构便是典型例证:他每日早餐要喝2-3碗酥油茶(每碗含酥油约15克),午餐和晚餐以牦牛肉、羊肉为主,蔬菜摄入量不足100克。从中医来看,酥油、牛羊肉均属“滋腻厚味”之品,长期过量食用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痰湿内生”;而高原居民普遍偏少的蔬菜摄入,又会使体内“津液不足”,无法濡养血管,进一步加剧“血瘀”风险。这种饮食模式与中医“过食肥甘厚味则生痰浊”的理论高度契合。
对比平原地区,高原居民的饮食还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高盐”,为应对寒冷气候,菜肴中盐的用量普遍是平原居民的1.5-2倍,而高盐饮食会损伤肾阴,中医认为“肾主水液代谢”,肾阴不足则水液运化失常,间接加重痰湿堆积;二是“高碳水”,糌粑、青稞饼等主食占比高,过量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易转化为脂肪,形成“膏脂”,这与现代医学中“碳水化合物过剩导致甘油三酯升高”的观点不谋而合。
针对高原居民高血脂症的防控,需结合心理学、中医与现代医学原理,提出“心身同调”的解决方案。从心理干预角度,可利用“行为激活疗法”:鼓励居民在冬季开展室内活动,如跳锅庄舞、做简易瑜伽,既能增加能量消耗,又能改善情绪,打破“低活动-高脂质”的循环。当地卫生院可定期组织“健康小组”,让扎西这样的患者分享调理经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坚持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支持能使健康行为的依从性提升40%以上。
从中医调理角度,需遵循“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的原则。饮食上,可在保留高原饮食特色的基础上改良:将酥油茶的酥油用量减半,加入少量青稞苗粉(富含膳食纤维,助脾胃运化);午餐、晚餐增加萝卜、土豆(中医认为萝卜能“化痰下气”,土豆可“健脾和胃”)的比例,每周吃1-2次藏红花煮水(藏红花有“活血化瘀”之效,适合高原血瘀体质)。同时,可采用“艾灸调理”,每周艾灸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3寸)2-3次,足三里是中医“健脾要穴”,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
现代医学层面,需定期监测血脂指标,尤其是40岁以上、有家族高血脂史的居民,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同时结合心身调理,避免单纯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毕竟,高原居民的高血脂症并非单一因素导致,唯有“心理疏导+中医调理+饮食改良”三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防控目标。
扎西在接受调理3个月后,再次体检时总胆固醇降至5.1mmol\/L,甘油三酯恢复正常。他笑着说:“现在每天只喝一碗酥油茶,晚上和老伴一起跳锅庄舞,感觉身上轻快多了。”这个案例印证了“心身同调”的有效性——高原居民的高血脂症防控,既要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与气候特点,又要借助心理学、中医的智慧,找到适合高原环境的健康之道。
思考题:若你是高原地区的基层健康工作者,在向牧民宣传高血脂防控知识时,如何将“健脾化痰”的中医理论转化为当地居民能理解的通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