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流转,冬去春来,转眼间便到了七月。长安城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原本规整的街道上忽然多了数千张陌生面孔——他们或身着青衫,手持书卷,眉宇间带着几分酸儒的清高;或腰悬佩剑,步履沉稳,眼神中透着武者的锐利。这些人来自天下各州,皆是听闻大汉开科取士,特地赶来长安应试的学子与武士。
客栈、酒肆早已人满为患,甚至连寺庙道观都挤满了借宿的考生。朱雀大街上,时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子争论经义,引得路人驻足;校场附近,则总有武士切磋武艺,叫好声此起彼伏。负责维持秩序的金吾卫士兵每日巡逻,虽忙碌却也难掩脸上的笑意——这等人才云集的景象,自汉末乱世以来,已是许久未见了。
养心殿内,刘进正听着田丰与王守仁汇报科举筹备情况。
“陛下,考场已设在国子监,共设考棚五百间,每间可容四人,足以容纳所有考生。”田丰递上名册,“截止昨日,报名参加文科者共计三千二百余人,武科者一千八百余人,比预想中多出近半。”
王守仁补充道:“臣已挑选了数十名清正廉明的官员担任考官,制定了严格的监考章程,杜绝舞弊。武科的比试场地也已准备妥当,弓马、兵器、兵法策论,各项科目皆有专人负责。”
刘进翻看名册,见上面既有来自关中、并州的考生,也有不少关东、甚至江南的名字,不由点头道:“好。天下人才,不论出身地域,只要有真才实学,朕都要。告诉考官们,务必公平公正,不可埋没任何一个贤才。”
“臣等遵旨。”两人躬身应道。
窗外传来街上的喧闹声,刘进走到窗边,望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知道,这场科举不仅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更是向天下传递一个信号——大汉正在复兴,这里有他们施展抱负的舞台。
这数月以来,其他事情也发生了不少!首先,是北疆的李靖率领大军凯旋而归。这支平定匈奴的雄师在城外受到了百姓的夹道欢迎,士兵们甲胄虽蒙尘,却难掩脸上的荣光,手中的兵器反射着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李靖一身戎装,翻身下马,步行至皇宫门前,对着太和殿方向躬身行礼:“臣李靖,幸不辱命,平定北疆,归还陛下!”
刘进亲自出殿迎接,扶起李靖,笑道:“药师辛苦了!北疆平定,你功不可没,快随朕入宫,朕为你接风洗尘!”
大军凯旋的消息很快传遍长安,百姓们张灯结彩,欢呼雀跃。而随着大军归来的,还有数万被匈奴奴役多年的汉人——他们衣衫褴褛,却眼神明亮,当踏上长安土地的那一刻,不少人跪地痛哭,向着皇宫的方向叩拜,感谢刘进将他们从水火中救出。
此外,还有二十余万匈奴女子被带回。不过他们大多被安置在了并州。刘进并未将她们视为奴隶,而是下令在各个城池开辟安置点,为她们提供衣食,与汉人一视同仁。当然,她们的最终归宿,大多都会被嫁给汉人军士,其余的,也会嫁给汉人百姓。
“陛下,于夫罗等投降的匈奴部落已由薛仁贵将军派人接管,臣已按陛下旨意,命人妥善安置,未敢苛待。”李靖在殿内奏报,“另外,从匈奴降兵中挑选出的三万精壮,已编入骑兵营,不出半年,便可成为可用之兵。”
刘进点头道:“善。对待降者,要恩威并施。只要他们真心归顺,便给他们一条生路;若敢有异心,定斩不饶。”
除了李靖这边以外,与此同时,马腾与孙策、周瑜的家眷也陆续抵达长安。刘进早已命人备好宅邸,亲自召见了众人。当看到马腾的儿子马超——那个年仅十五、却已身长八尺、目如朗星的少年时,刘进不禁赞叹:“孟起果然虎父无犬子,将来必是一员猛将!”
他当即下令,将马超、马铁、马休、马岱,以及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族弟孙瑜、孙皎等少年,一并送入大汉武院或三舍学堂,与其他勋贵子弟一同学习。
孙策的旧部黄盖、孙立、孙新、朱治、吕范等人,也被刘进一一授予官职:黄盖任横野将军,率军驻守长安城外;孙立、孙新兄弟任偏将军,归入孙策麾下;朱治、吕范则入吏部,协助田丰处理政务。众人皆大欢喜,对刘进更是感恩戴德。
一日,孙策之母吴氏特意求见刘进,随行的还有一位容貌清秀、气质温婉的女子。
“陛下,妾身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求。”吴氏对着刘进盈盈一拜,神色带着几分恳切。
刘进连忙扶起她:“孙夫人不必多礼,有话但说无妨。”
吴氏拉过身旁的女子,柔声道:“此女乃是妾身的妹妹,也是文台(孙坚字)的妾室。文台过世后,她独自一人带着女儿生活,颇为不易。妾身想着,若能让她入宫侍奉陛下,一来能为陛下分忧,二来也能让伯符在朝中多些照应……”
刘进这才恍然。他对孙坚的这位妾室略有耳闻,据说性情温顺,颇有贤德。而吴氏此举,显然是想通过联姻,让孙策与皇室的关系更加稳固。至于妾室改嫁这种事?在这个时代在正常不过了,相信如果当家主母不是她的亲姐姐,她现在的生活恐怕连大多数百姓都不如。
那女子上前一步,盈盈下拜:“妾室吴氏(为与孙策之母区分,史称少吴氏),拜见陛下。”
刘进看着她,见她虽非绝色,却有种让人安心的温婉,心中便有了主意。他笑道:“伯母既有此意,朕便应允了。传旨,封少吴氏为才人,入住长乐宫。”
“谢陛下隆恩!”吴氏与少吴氏齐齐拜谢。
此事传开后,朝野上下皆道孙策深得圣宠。孙策得知后,更是感激涕零,在军中愈发卖力,誓要以死报答刘进的知遇之恩。
长安一派欣欣向荣,天下大势却依旧波诡云谲。
距离长安最近的袁术,日子过得颇为狼狈。他好不容易从孔伷手中夺了豫州,正欲大展拳脚,却不料后院起火——刘表趁他主力在豫州,竟派军偷袭了他的老巢南阳,杀了守将,占了城池。
屋漏偏逢连夜雨,豫州境内又冒出了吕布与张绣两个强敌。吕布自长安逃出后,辗转投奔袁术,却因袁术猜忌而自立门户,恰逢张绣也前来豫州,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合力对抗袁术,双方大战数场,互有胜负。
“吕布匹夫!若非李儒那厮为他出谋划策,本王岂会怕他?”汝南城内,袁术将酒杯狠狠摔在地上,看着地图上被吕布蚕食的地盘,气得浑身发抖。
他麾下的杨弘劝道:“主公息怒。吕布虽勇,却兵力不足,我军只需坚守城池,待其粮尽,自会退去。”
袁术冷哼一声:“坚守?南阳已失,若再丢了豫州,本王还有何立足之地?传令下去,集合大军,我要与吕布决一死战!”
那边打的火热,而此时的荆州,刘表正春风得意。他迎娶了荆州望族蔡家的女儿蔡氏,得到了蔡瑁、张允等本地豪强的支持,权势日益稳固。但烦心事也不少——桂阳一带,有女子陈硕真聚众数千,以“仙法”蛊惑百姓,占据山岭作乱,官府多次围剿,都被其用诡异战术击退,虽规模不大,却如附骨之蛆,难以根除。
更让刘表头疼的是,长沙太守张羡公开反对他的统治,联合零陵、桂阳等地的官员,声称要“清君侧”,将蔡氏外戚赶出荆州。刘表无奈,只得派蒯越、蔡瑁率军前往平叛,一时间,荆州大军深陷内乱,无暇他顾。
“张羡匹夫,竟敢背叛本州牧!”襄阳城内,刘表看着军报,眉头紧锁,“若不尽快平定内乱,恐怕荆州危矣!”
蔡瑁上前道:“主公放心,末将已率军包围长沙,不出三月,定能擒获张羡,荡平叛乱!”
刘表叹了口气,却总觉得心中不安。他隐隐有种预感,这场内乱,恐怕不会那么容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