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新政议定 雷霆手腕
养心殿内,檀香袅袅,却掩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田丰、张居正等八位重臣鱼贯而入,与先到的八位谋士分坐两侧,二十余人围聚在巨大的案几旁,案上摊着各州舆图与户籍账簿,一场关乎大汉未来的新政讨论,就此拉开序幕。
刘进端坐主位,目光扫过众人:“豫州世家公然抗命,可见旧制积弊已深。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议定新政,彻底革除弊病,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诸位有话直说,无需避讳。”
“陛下,新政之要,首在土地。”张居正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自东汉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世家豪强占田万亩,百姓却无立锥之地,这才是天下动荡的根源。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从土地入手。”
田丰点头附和:“江陵先生所言极是。冀州袁绍、青州曹操,皆靠世家支撑,而世家的根基,便是手中的土地。若能收归土地,便能断其臂膀。”
“收归土地?”陈宫眉头一挑,“莫非是要效仿王莽的‘王田制’?当年王莽强行收田,引得天下大乱,前车之鉴不远啊。”
王猛冷哼一声:“陈宫先生过虑了。王莽之败,在于操之过急,又无雷霆手段推行。如今陛下手握五州,兵甲充足,正好借豫州之事立威,推行新制。依老夫之见,当明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土地收归国有,任何人只有使用权,不得买卖。”
“这……会不会太过激进?”房玄龄面露忧色,“天下世家多以土地传家,若是骤然收回买卖权,怕是会激起更大的叛乱。”
“不激进,不足以除弊!”徐茂公反驳道,“房先生只知世家会反,却不想想百姓的苦!去年兖州大水,多少百姓因无地可种,只能卖儿鬻女?若土地归公,由朝廷按人口分配,百姓有了生计,自然会拥护陛下,世家纵想反叛,也无根基!”
郭嘉摇着折扇,慢悠悠道:“茂公之言有理,却也需留有余地。可规定:现有地契仍具效力,原主可保留使用权,但严禁买卖,若想买卖,可由官府按照价值收取;同时各村田地按人口重新丈量分配,多余土地由朝廷收回,分给无地百姓。如此,既安抚了安分的地主,又打击了兼并成性的世家,岂不是两全?”
“若有世家反对呢?”于谦问道,语气凝重。
“反对?”刘进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那就按之前的旨意办,直接抄家,土地没收!乱世用重典,朕倒要看看,谁敢拿全族性命做赌注!”
众人闻言,皆不再言语。陛下已有决断,且手段强硬,这土地新政,算是定了基调。
“土地之外,盐铁亦是重中之重。”狄仁杰开口道,“自汉武帝盐铁官营以来,虽偶有松弛,却始终是国库重要来源。如今世家豪强私煮盐、私铸铁器,不仅侵吞国税,更暗中打造兵器,图谋不轨,必须严禁。”
“不错!”文天祥接话道,“去年查获的汝南张氏私盐,足够供应半个豫州,获利千万,若能收归国有,足以支撑荆州战事。臣建议,将盐铁行业全部收归朝廷,设盐铁司专管,任何私人不得涉足,违者严惩。”
“严惩到何种地步?”戏志才问道。
“轻则流放三千里,罚没家产;重则……抄家灭族!”张居正语气坚定,“盐铁乃国之利器,绝不能落入私人之手。”
“会不会引发商贾不满?”杜如晦担忧道,“许多中小商贾也靠贩盐、打铁为生,一刀切怕是不妥。”
“可设官办作坊,吸纳原有工匠。”王守仁建议道,“愿意归顺者,给予俸禄;反抗者,再按律处置。如此,既能保证生产,又能减少阻力。”
刘进点头:“守仁先生此计甚妙。盐铁之利,必须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这一条,就这么定了。”
议事继续,很快便轮到商税与物价。
“商税历来是朝廷弱项,”寇准沉声道,“世家豪强借着‘士农工商’的幌子,偷税漏税者十之八九。臣建议,重新制定商税法,按行业分类征税,小商小贩收税三成,大商贾收税五成,严禁偷税漏税。”
“五成?会不会太高了?”房玄龄皱眉,“商贾若无利可图,怕是会歇业罢市,反而影响民生。”
“不高!”郭嘉笑道,“那些大商贾,哪个不是与世家勾结,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前些年陛下还未登基之时,关中粮价暴涨,便是长安几家大粮商联手操控,百姓苦不堪言。收五成税,一来充实国库,二来也能遏制他们的贪婪。”
“至于物价,”王安石补充道,“臣建议设立‘平准署’,由朝廷核定各类商品的合理价格,严禁哄抬物价、发国难财。一旦发现,轻则抄家,重则株连九族!尤其是粮食、布匹等必需品,必须严格管控。”
“诛连九族?”陈宫倒吸一口凉气,“会不会太过严苛?”
“不严苛,镇不住那些黑心商贾!”刘进冷冷道,“当年董卓之乱,长安米价一石万钱,多少百姓活活饿死?此等国难财,赚的是断子绝孙的钱,株连九族,不为过!”
众人见陛下态度坚决,皆默认了这一条。
接下来是教育与科举。
“世家之所以能把持朝政,无非是垄断了知识。”王守仁道,“臣建议,在各县、乡开设官办学堂,学费只收成本,让寒门子弟也能读书。同时,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不问出身,只看才学,从中选拔人才,充实朝廷。”
“科举?”田丰眼中一亮,“此法甚好!既能打破世家对官场的垄断,又能招揽天下英才,陛下之前推行之时,就收效甚好。”
“科教材如何定?师资从何而来?”杜如晦问道。
“教材以《五经》为主,辅以算学、律法,由国子监统一编撰。”王安石道,“师资可从退休官员、落第秀才中选拔,朝廷给予俸禄,保证其衣食无忧。”
刘进点头:“教育是百年大计,科举是选材良策,这一条,必须落实到位。”
最后,是关于家丁数量的管控。
“诸位有没有想过,为何世家敢与朝廷抗衡?”刘伯温忽然问道,“除了土地、财力,更因为他们豢养了大量家丁,少则数百,多则数千,俨然是私人军队。颍川荀氏的‘荀家军’,汝南袁氏的‘袁家卫’,战斗力甚至不亚于正规军!”
“不错!”王猛接口道,“必须严格控制家丁数量!按爵位、官位定上限:亲王最多五十人,国公三十人,官员按品级递减,最低的县令只能有五人。超出者,以谋逆论处!”
“谋逆?”房玄龄一惊,“会不会太重了?”
“不重!”刘进斩钉截铁,“私养甲士,本就是谋逆之罪!朕只按家丁数量定罪,已是宽宥。若有世家敢超标,便是铁了心要反,朕绝不姑息!”
众人争论至此,新政的六条内容已基本议定。刘进看着案上的草案,缓缓起身:
“土地归公,严禁买卖,按口分配,反抗者抄家;
盐铁官营,私人禁入,违者流放或抄家;
商税分级,严惩偷税,
物价管控,发国难财者株连九族;
遍设学堂,大开科举,选拔寒门人才;
严控家丁,按爵定数,超标者以谋逆论处。”
他一字一顿,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六条新政,即日起在五州推行,由王猛总领,狄仁杰、寇准、于谦张居正,田丰,文天祥,王守仁协助,各州刺史全力配合,有敢阻挠者,李靖,秦琼等人的刀,可斩一切魑魅魍魉!”
“臣等遵旨!”二十余人齐声应道,声音震彻殿宇。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众人脸上,映出各异的神色——有坚定,有担忧,有期待,却无一人退缩。他们知道,这六条新政,每一条都戳在世家的痛处,这无异于向天下世家宣战,必将掀起惊涛骇浪,但为了大汉的复兴,为了天下的安定,他们只能一往无前。
刘进望着众人,心中充满了决心。他知道,这场改革之路注定布满荆棘,但他相信,只要上下一心,用雷霆手段扫除障碍,终能迎来一个百姓安乐、四海升平的盛世。
养心殿外,秋风渐起,卷起几片落叶,预示着一场席卷天下的风暴,即将来临。而新政的六条诏令,也将随着驿马的蹄声,传遍大汉的每一个角落,改写无数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