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祭典的舞台搭建进入最后阶段,金珉周站在场地中央,看着工人调试追光灯。光束穿透傍晚的薄雾,在地面投下亮斑,像极了当年练习室天花板上晃动的日光灯管。
“珉周姐,郑前辈的团队刚发来确认信息,明天下午到。”小雅抱着文件夹跑过来,鼻尖沾了点灰,“还有林砚老师那边,说要带新做的琵琶来合练。”
金珉周点头时,手机震了震。是郑艺琳发来的短视频:镜头对着车窗外掠过的街景,她的声音混着风声传来:“刚路过以前常去的紫菜包饭店,老板还问你怎么好久没去。”
嘴角的笑意还没散去,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阿澈举着平板电脑冲过来,屏幕上是编曲软件的界面:“你听这段!我把当年《锋芒》的鼓点拆了重组,和琵琶的旋律卡上了!”
耳机里涌入熟悉又陌生的节奏。旧曲的筋骨裹着新的血肉,像老树抽出新芽,在音轨里蓬勃生长。金珉周听着听着,忽然想起郑艺琳改的编舞手稿——原来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东西,真的能在新的土壤里开出花来。
深夜的排练室亮起灯。林砚抱着琵琶坐在角落,指尖拨弄琴弦,试音的调子漫不经心地飘着。金珉周靠在墙边看乐谱,忽然听见他笑出声:“你当年在纪录片里说‘要让传统乐器在舞台上发光’,现在算不算做到了?”
她抬头时,正好对上林砚的目光。窗外的月光淌进来,落在琵琶的琴身上,映出细碎的光。“不算。”金珉周合上乐谱,“要等明天舞台上的灯亮起来,才算。”
祭典当天的午后,郑艺琳的车停在场地门口。金珉周去接她时,看见她正弯腰从后备箱里拎出个纸箱,上面贴着熟悉的标签——“LUmI 2018”。
“带了点‘老伙计’来。”郑艺琳拍了拍箱子,眼里闪着狡黠的光,“当年没跳完的安可舞台,今天得补上。”
开箱时,阳光正好穿过云层。里面是几件洗得发白的应援棒,还有件缝补过袖口的练习服——不是金珉周那件,是郑艺琳的,胸口印着模糊的团徽。
“你留着这个干嘛?”金珉周指尖抚过那团徽,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总觉得有天能用得上。”郑艺琳拿起应援棒,按亮开关,微弱的绿光在她掌心闪烁,“你看,它还亮着呢。”
傍晚的祭典现场渐渐坐满了人。金珉周站在后台,听见观众席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呼声。郑艺琳帮她理了理麦克风线,忽然说:“还记得第一次登台吗?你攥着我的手,手心全是汗。”
“那时候你说,紧张就看舞台中央的灯。”金珉周深吸一口气,看见林砚抱着琵琶走上侧台,阿澈在调试音响,小雅举着应援棒朝她挥手。
聚光灯骤然亮起时,金珉周迈出脚步。舞台中央的地板微凉,像踩着当年练习室的那块浅坑。当琵琶的旋律响起,当熟悉的鼓点穿透空气,她忽然明白郑艺琳那句话的意思——
那些藏在旧物里的光,那些刻在骨头上的坐标,从来都不是为了困住你。它们是星星,是路标,是无数个过去的你,在为现在的你铺路。
唱到副歌部分时,郑艺琳从侧台走上来,接过了另一半歌词。她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两条曾经并行、后来分叉的河,终于在某个节点重新汇流。台下的应援棒亮起一片星海,金珉周看见小雅举着那支旧练习服改造的灯牌,看见林砚的琵琶在灯光下泛着光。
退场时,郑艺琳撞了撞她的肩膀:“地板记住了新故事,该换你记住此刻了。”
金珉周望着台下依旧闪烁的星海,忽然笑了。原来所谓成长,就是带着所有旧时光里的力量,在新的舞台上,把光活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