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文化站的排练室,把地板切成明暗两半。朴成训的电子琴刚接好线,琴键亮起柔和的白光;林砚把荧光绳缠在琵琶的琴颈和琴身,在光线下泛着淡淡的蓝;小雅的舞台分镜图贴满了整面墙,红色的武术轨迹线和蓝色的乐器线条在纸上交错,像提前画好的乐谱。
“先从主歌开始合吧?”郑艺琳拿着打印好的总谱,分给每个人,“砚砚先起琵琶旋律,成训你两小节后接键盘和声,珉周姐的伽倻琴在长音处切入,阿澈你同步放舞蹈动作的节拍器。”
随着阿澈按下播放键,轻快的节拍声在屋里响起。林砚指尖拨动琴弦,琵琶的清脆声先飘了出来,像雨滴落在青石板上。朴成训盯着琴键,手腕轻轻下压,温润的键盘和声准时跟上,两种声音缠绕着往上走,却在主歌第三句时,突然卡了壳——琵琶的节奏稍快,键盘的和声慢了半拍,伽倻琴的长音也没能及时接上。
“停一下!”郑艺琳挥了挥手,“砚砚,你刚才弹到‘旧弦碰新韵’那句,是不是比原谱快了?成训的键盘还在找衔接点,你就已经到下一句了。”
林砚有些不好意思地放下拨片:“刚才看着墙上的分镜图,不知不觉就跟着红色轨迹线的节奏走了,忘了和谱子对得上。”她指着分镜图上某段急促的红线,“你看这里,小雅画的武术动作很快,我就想让琵琶也跟着‘急’一点,结果没顾上和声。”
朴成训凑过来看了眼分镜,手指在琴键上轻轻敲了敲:“其实不用改琵琶的节奏,我可以调整键盘的进入时机。你弹到‘旧弦’两个字时,我提前半拍起和声,用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衔接,刚好能跟上你的节奏,也能衬那段快动作。”他边说边试弹了一遍,指尖在琴键上翻飞,果然和琵琶的旋律严丝合缝。
金珉周抱着伽倻琴,也跟着试了一遍长音:“我刚才是等键盘起了才敢弹,其实可以在键盘和声的间隙切入,比如成训弹完一组琶音的空当,我再拉长音,这样就不会叠在一起了。”
重新合练时,声音果然顺了很多。琵琶的快节奏里裹着键盘的灵活衔接,伽倻琴的长音像丝带一样飘在上方,连阿澈都忍不住跟着节拍器点头。可刚到副歌前的间奏,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舞蹈老师带着两个舞者做踢腿动作时,琵琶的扫弦声和踢腿的破空声没对上,显得有些杂乱。
“这里的扫弦得再‘狠’点,而且要卡准踢腿的瞬间!”徐明浩从门口走进来,手里还拿着瓶水,“刚才看视频里,你的扫弦是‘连’着的,其实可以拆成单音,踢腿的时候弹一下,转身的时候再弹一下,和动作的发力点对上。”
林砚照着试了试,手指用力扫过琴弦,“铮”的一声脆响,刚好和舞者的踢腿动作同步。徐明浩眼睛一亮:“对!就是这个感觉!成训,你这里的键盘能不能留个空拍?让琵琶的扫弦和踢腿声单独出来,突出力量感。”
朴成训立刻修改了乐谱,在间奏处画了个醒目的空拍:“我把这里的和弦去掉,等踢腿动作过了,再用高音键弹个装饰音,刚好能接后面的长音。”
调整完间奏,大家接着合副歌。这次没人再出错,琵琶和键盘的旋律像两只鸟并排飞,伽倻琴的长音托着整个声部往上走,舞者的动作顺着音乐的起伏展开,连墙上分镜图里的线条,都像跟着活了过来。小雅蹲在旁边,手里拿着彩笔,在分镜图上添了个小小的音符:“刚才副歌的声音好亮,我得把追光的颜色改成金色,和声音的感觉更搭。”
排练到傍晚时,大家都累得坐在地上。阿澈把刚录好的合练音频放出来,屋里安静下来,只有音乐在流淌——从主歌的温柔,到间奏的利落,再到副歌的饱满,每个声部都找对了自己的位置,又融在一起,像水流汇进大河。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合得这么顺。”朴成训靠在电子琴旁,手里还攥着乐谱,“刚开始还担心古典乐背景会和传统乐器不搭,现在看来,反而能撞出不一样的感觉。”
林砚笑着递给他一瓶水:“你不知道,之前我们合琵琶和伽倻琴,总觉得少点什么,现在有了你的键盘,整个声音都‘撑’起来了,像给房子加了根梁。”
金珉周看向窗外,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落在排练室的地板上,刚好照在小雅新添的金色追光图上。她想起展柜里的旧麦克风,想起这些天遇见的人——徐明浩的武术、朴成训的键盘、小雅的画,还有身边每个人的坚持。原来“融”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每个人都愿意往中间走一步,把自己的光芒,变成大家共同的光芒。
“对了,舞台搭建团队说明天就能进场。”郑艺琳突然想起,“咱们明天可以一边盯着搭建,一边继续合练,争取周末前把所有细节都定下来。”
大家纷纷点头,小雅突然举起速写本,上面画着个完整的舞台效果图——圆形的舞台中央,乐队和舞者站在各自的位置,追光像星星一样落在他们身上,外圈的观众席里,画满了小小的笑脸。
“我已经等不及想看到这个画面了。”小雅的眼睛亮晶晶的,像盛着夕阳的光。
朴成训看着速写本,又看了眼身边的人,忽然拿起电子琴,弹了一段《融》的副歌旋律。林砚立刻跟上,琵琶的声音和键盘的声音混在一起,飘出排练室,飘向渐渐暗下来的街道。金珉周知道,《融》的舞台,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了——而这条路,每一步都满是磨合的痕迹,却也满是让人期待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