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鸣阵的加持下,樱的灵觉如同乘上了光编织的舟,在星海的信息洪流中,精准地朝着那个微弱的信号源溯游而上。不再是模糊的杂音,也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情绪碎片。这一次,清晰了许多的“信息流”开始断断续续地涌入她的感知,并通过共鸣阵的转化,在庭院中激起无形的涟漪,最终被苏晓和娜娜巫以各自的方式所解读。
苏晓面前,那些原本布满演算符号的纸张上,开始自动浮现出由能量勾勒出的、扭曲而陌生的字符与意象图案,这是法阵将接收到的非逻辑信息,强行翻译成可视符号的尝试。而娜娜巫,则更多是闭目凝神,直接感受着那流淌在空气中、由樱传递过来的情感与意象的涓流。
信息是破碎的,如同被时光和距离撕扯得七零八落的古老卷轴。它们并非连续的逻辑叙述,而更像是一首……诗。一首由星光、记忆与渴望写就的,残缺不全的哀歌。
首先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宏大的意象,通过樱的感知,如同画卷般展开:
· “万千镜面,映照同一轮破碎之月……” (苏晓面前的能量符号凝聚成无数碎裂的晶体,环绕着一个残缺的光球。)
· “银色的海洋,不再泛起波涛,凝固成永恒的墓碑……” (娜娜巫感受到一片无边无际的、死寂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海”,冰冷而沉重。)
· “我们的歌谣,沉溺于无声的深渊……” (樱传递来一种万籁俱寂,连回声都已消亡的空洞感。)
这些意象共同描绘了一个文明凋零、生机断绝的悲凉图景。一个曾经可能繁荣的世界,如今只剩下冰冷的残骸与沉寂。
紧接着,是带着强烈个人(或群体)情感的片段:
· “我(我们)是最后的守望者,铭记着消逝的辉光……” (一种无比孤独,却又肩负着某种使命的执念,清晰可辨。)
· “在星涡的摇篮里,漂泊了无数个纪元……” (苏晓捕捉到了“沉寂星涡”这个明确的地理坐标信息,印证了他之前的推测。)
· “寻找……能听懂低语的回声……” (一种渺茫却不肯熄灭的希望,如同风中残烛,却顽强地燃烧着。)
最后,是一些更加晦涩,却仿佛蕴含着关键信息的词句:
· “当‘心之星’与‘守望之眼’交汇于‘归寂之弧’……” (苏晓面前的能量符号剧烈变化,最终稳定成一个由三颗主要星辰构成的、独特的星座图案,其中一颗格外明亮,被称为“心之星”。)
· “共鸣之音……将唤醒沉睡的‘源初之火’……” (“共鸣之音”这个关键词语首次出现,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期许。)
破碎的诗篇到此戛然而止,无论樱如何努力凝聚心神,后续的信息都如同沉入深海的石子,再无回应。能量的传输似乎到达了极限,或者说,对方所能发送的信息,仅限于此。
庭院中一片寂静。共鸣阵的光芒微微黯淡下去,樱也显得有些疲惫,光芒不如之前明亮。
娜娜巫缓缓睁开眼,眼中带着一丝未能散去的感伤,她轻轻叹息:“原来……是一个迷失在星海尽头,寻找着最后希望的……‘漂流瓶’。”
苏晓的目光则紧紧锁定在纸上那个由能量勾勒出的独特星座图案上。这不仅是诗篇的意象,更是通往谜底的、最具体的坐标与线索。
“‘心之星’……‘守望之眼’……‘归寂之弧’……”他低声念诵着,眼神锐利如鹰隼,已然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推演与定位。
樱飘落到娜娜巫身边,小声问:“妈妈,他们……是不是很孤单?就像……就像以前没有遇到爸爸妈妈的我一样?”
娜娜巫温柔地搂住她,轻声道:“或许吧。但他们很勇敢,在那么遥远的黑暗里,依然没有放弃寻找回声。”
破碎的诗篇,如同散落的拼图,虽然未能展现全貌,却已清晰地指向了一个遥远星涡中的悲剧,以及一个微弱的、等待被回应的呼唤。下一步,便是尝试去充当那个“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