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量什么量嘛,天天量!我又没发烧!”一位大妈不耐烦地甩甩手。 魏梦笙好脾气地举着额温枪:“阿姨,例行检查,为了大家安全,很快的。36度5,正常,谢谢配合。”
“我的快递到底什么时候能到?都两天了!你们志愿者是干什么吃的?”一个年轻人语气冲得很。 魏梦笙翻看着记录,尽量保持语气平和:“先生,您的单号我查了,目前卡在分拣中心,因为那边有同事密接被隔离了,人手不足。我们已经反馈给社区了,正在协调,请您再耐心等等。有消息我一定第一时间通知您。”
“哎,魏大夫(志愿者之间流传开来的称呼),我家里老人的降压药快没了,医院现在号难挂,怎么办啊?”一位中年女士焦急地问。 魏梦笙拿出纸笔:“您别急,把药名、剂量和您的楼栋门号写给我,我们社区有专门代配药的通道,我帮您登记上报。”
这些对话,充满了疫情下的焦虑、无奈,但也交织着依赖与小小的感激。每一次解决问题,听到一声真诚的“谢谢”,魏梦笙都能感到一丝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暖流融入心田,那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依靠异能行善获得的、更为踏实和具象的功德力。她的疲惫是真的,但内心那份停滞已久的“生机”,似乎真的开始缓慢复苏。
与此同时,家中的“滴滴声”破译小组也取得了进展。随着魏梦笙参与志愿服务,心态趋于平稳,那耳边的声响似乎也变得更加“清晰”——虽然节奏依旧复杂,但那种焦躁感减少了。
郑星遥结合苏砚禾提供的奇门局象参数(每日值符、值使、星门神煞的演变),将声波信号进行分层解码和图形化转译。她利用自己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能力,不再局限于二维图谱,而是开始构建动态3d模型。
“看!我把每个‘滴’声视为一个能量节点,根据其强度、频率和间隔,赋予不同的空间坐标、亮度和颜色,”星遥兴奋地分享着她的屏幕,“再导入砚禾提供的当日奇门‘能量场’参数作为环境变量进行渲染…你们看!”
屏幕上,无数光点闪烁、延伸、连接,最终在虚拟空间中,勾勒出一个极其复杂、不断缓慢旋转变化的立体结构!那结构并非已知的任何文字或符号,更像是一种充满几何美感和能量流动感的精密架构,某些部分隐约呈现出鸟篆、云纹或星图的特征,却又超越其上。
“天哪…”苏砚禾惊叹,“这…这像极了传说中的‘云篆天书’!但又完全不同!更…更精密,更数学化!”
老道士眯起眼睛,试图看清那变幻的图形:“非符非箓,非图非文,然大道至简,其形虽繁,其理或一。星遥,可能将其简化或找到重复模式?”
山隐居士也啧啧称奇:“这简直像是…某种高科技文明的符文,或者能量运行的结构图?”
星遥操作着软件,进行切片分析、模式识别和动态追踪:“可以的。我发现它的核心结构每隔一段时间会重复,但每次重复都有细微的演化,就像…在演示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或者是在根据某种反馈进行自适应调整?砚禾,你看这个旋转轴心,是不是对应你说的那个‘乙奇’被干扰的相位?”
“对!没错!”苏砚禾激动地指着屏幕一角,“师姐你看这里,能量流到这里明显受阻、扭曲,然后整个结构会尝试绕行或构建旁路…这太像了!像是在模拟修复过程!”
他们的合作终于产生了突破性的化学反应的成果:科技可视化赋予了古老玄学以前所未有的直观形态,而奇门遁甲的理论框架则为这些形态提供了深度解读的可能。魏梦笙耳边的“滴滴”声,仿佛真的是一种来自高维度的、融合了能量医学与信息编码的“修复指令集”。
随着志愿工作的持续和家中破解研究的深入,魏梦笙感到那沉寂已久的梦境预言能力,似乎真的开始松动。一些模糊的、碎片化的画面偶尔会闯入她的睡眠,不再仅仅是过去的回声,却也不是清晰的未来预告。
而更显着的变化是,戌时准点响起的、持续五分钟的“滴滴”声,在坚持了漫长而规律的模式后,终于迎来了质的飞跃。它的节奏不再是单一的变化,而是开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分组”和“段落感”,甚至偶尔会插入一小段截然不同的、更悠长或更急促的音节,仿佛在尝试组成最简单的“词汇”。
然而,就在魏梦笙为这进展感到一丝振奋时,她的梦境也开始变得光怪陆离。不再是她熟悉的城市街景或道观庭院,取而代之的,是无比荒凉、布满奇异嶙峋岩石的赤色大地,天空悬挂着从未见过的、硕大而色彩诡异的多重星体;或是极度寒冷、真空般寂静、反射着惨白光芒的环形山地带,远处的地平线呈现出一种非自然的弧形…
那不像她所知的地球任何角落,甚至不像神话中的洞天福地。那景象…冰冷、死寂、浩瀚,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陌生感。 是外星的空间?还是…月宫背后那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
那试图与她沟通、修复她异能的存在,究竟来自何方?这诡异的梦境,是修复过程中的副作用,还是另一个更大谜团掀开的一角? 魏梦笙从梦中惊醒,耳边似乎还残留着那非人景象的冰冷余韵,心中的疑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巨大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