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把书放在图书室最显眼的位置,书脊朝外,让人一进来就能看见。街坊们来借书,都要翻到这一章看看,张婶还指着照片里的自己:“你看我这围巾,还是基地发的呢!”有的还打趣苏明:“苏先生,您这都成作家笔下的人物了,以后咱们见您,是不是得要个签名啊?”苏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把书往他们面前推了推:“啥作家不作家的,就是咱们平时干的那些事儿,能让更多人知道要保护老物件,别让这些老东西丢了,就行啦。”
十月初,县博物馆馆长来找苏明,说想办个“民间老物件特展”,邀请基地选十件有代表性的物件参展,还想让苏明当特邀讲解员。“苏先生,您讲的故事接地气,游客爱听,”
馆长说,“展期一个月,您看方便不?”苏明一口答应:“方便!正好让更多人看看咱们镇的老物件,听听它们的故事。”
接下来的一周,苏明和李阳忙着选物件、写讲解词。除了青铜爵、铁皮饼干盒,还选了大叔的旧算盘、修好了的“红灯牌”收音机,连小马画的老物件图都选了两张,贴在展墙上当装饰。
开展那天,马大爷特意穿了身新衣裳来帮忙,跟游客讲爵的故事,讲得比苏明还热闹,不少游客围着他问东问西,他都乐呵呵地解答。
特展办得很成功,周末的时候,展厅里挤满了人,有从周边县城来的,还有从市里特意赶来的。有个小姑娘看完展,拉着苏明的手说:“苏爷爷,我以后也要保护老物件,能当您的小徒弟吗?”苏明笑着说:“当然能!等你放假了,就来基地玩,爷爷教你认老物件。”
十一月初,下了场小雨,气温一下子降了下来。苏明在基地的体验区生了个煤炉,还煮了锅红枣姜茶,来的人都能喝上一杯。
有天下午,之前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冒着雨来基地,有的给苏明送了自己画的画,有的给李阳带了自己做的手工。苏明看着孩子们冻红的小脸,赶紧让他们围在炉边烤火,还拿了些零食分给他们。
月底的时候,特展结束,博物馆给基地发了块“优秀合作单位”的牌子,还奖励了一批文物保护工具。苏明把牌子挂在基地门口,工具则分给李阳和经常来帮忙的学员,说:“以后咱们修物件,工具更全了,得把活儿干得更细致。”
十二月初,赵晓宇从北京回来过年,还带了个好消息:故宫想跟基地长期合作,每年邀请基地选几件老物件去故宫参展,还会派专家来基地指导修复技术。“苏叔,咱们基地以后就是故宫的‘民间文物合作点’了!”赵晓宇兴奋地说,“这可是咱们镇的荣誉!”
苏明高兴得不行,当天就跟街坊们说了这事儿,大家都特别激动,马大爷还说要请大家吃饭:“咱们得好好庆祝庆祝,以后咱们镇的老物件,年年都能去故宫‘串门’了!”
除夕那天,基地里张灯结彩,苏明、赵晓宇、李阳和街坊们一起煮饺子、放鞭炮,还把博物馆给的牌子擦得锃亮,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赵晓宇举着手机直播,跟网友们分享基地的热闹:“大家看,这就是咱们最接地气的民间文物保护基地,有老物件,有故事,还有一群热心的普通人!”
苏明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踏实。
腊月里的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生疼,苏明每天去基地,都得裹着厚棉袄,揣个热水袋。即便这样,基地里也没冷清——早上刚开门,马大爷就揣着刚炒的瓜子来了,往桌上一放:“苏先生,李阳,来尝尝,我孙子帮我炒的,没糊!”
正嗑着瓜子,门口进来个熟面孔,是之前来修收音机的老奶奶,这次手里拎着个布袋子,里面是双棉鞋。“天儿冷,我给你们做了两双棉鞋,”老奶奶把鞋递给苏明和李阳,“你们天天修物件,脚别冻着了。”苏明接过棉鞋,热乎乎的,鞋面上还绣着小梅花,心里也跟着暖烘烘的:“奶奶,您这手艺真好,太谢谢您了!”
没过几天,基地来了个急事——之前借去博物馆参展的铁皮饼干盒,回来时盒盖的合页松了,张叔急得直搓手:“这可咋整?我爸当年就靠这盒盖装桃酥,可不能坏了!”李阳赶紧说:“张叔,您别慌,我给您修修,保证跟原来一样。”
李阳找了小锤子和细铁丝,一点点把合页敲紧,又在缝隙里抹了点木胶,晾了半天,再试的时候,盒盖开关自如。张叔拿着饼干盒,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笑着说:“还是李阳手艺好!以后我这盒子,还得靠你多关照。”
腊月二十这天,赵晓宇从北京回来了,还带了个大行李箱,一打开,满是北京的特产——驴打滚、豌豆黄,还有给苏明和李阳的新围巾。“苏叔,这围巾是故宫文创的,防风,您冬天戴正好,”赵晓宇又拿出个红本本,“对了,故宫给咱们基地发了‘民间文物合作点’的牌子,年后就能寄过来!”
苏明拿着围巾,摸了摸材质,又软又暖和:“你这孩子,回来就回来,还带这么多东西。”赵晓宇笑着说:“这不是想让您和街坊们尝尝北京的味儿嘛,对了,我还带了故宫的春联,咱们今天就给基地贴上。”
贴春联的时候,街坊们都来帮忙,小马还主动搬梯子,赵晓宇站在梯子上贴横批,苏明在下面扶着,李阳则拿着胶带帮忙固定,热热闹闹的,跟过年似的。贴完春联,苏明看着红通通的门脸,跟大家说:“今年过年,咱们就在基地聚聚,吃顿团圆饭!”
除夕那天,基地里飘满了饭菜香——王彩儿炖了小鸡炖蘑菇,张叔带来了自己做的酱肘子,马大爷拎了壶自酿的米酒,街坊们也都各自带了拿手菜,摆了满满两大桌。大家围在一起,吃着菜,喝着酒,聊着老物件的故事,笑声能传到街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