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刚跑到车间门口,就被古教授喊住:“哎哎,回来!”
“咋了?”
他只得折回来,一脸无奈,“教授,您有话直说行不行?别绕弯子了,您一个搞技术的,咋也玩起这套了?”
古教授嘿嘿一笑:“不给你点压力,你小子又要哭穷。跟你说吧,我们根据现有数据,自主研发了一款适合江船的双发动机。”
张浩眼睛一瞪:“我就知道您在试探我!”
“直列六缸四冲程结构,缸径准备做200毫米,行程270毫米,马力大概950到1000匹,转速约1000转左右——具体还没细算。”古教授报出参数。
张浩在心里飞快盘算:“配双发动机、双螺旋桨的话,船体大概能做130米?这尺寸在长江里够用了。”他抬头,“年前能出成品不?”
“有参照物,快得很。”谷教授拍胸脯,“主要是材料得跟上,你把钱和料送过来就行。”
“成!辛苦您了。还有啊!下次别整这些个弯弯绕。”
张浩转身就走,“我这就去协调报告,您等我消息!”
看着他风风火火的背影,古教授笑着摇摇头——这小子,给点动力就往前冲,倒也省心。
“再说我不整点虚的,你能这么上心。”古教授自言自语道。
车间里的铸件在灯光下泛着光,仿佛已能听到不久后发动机启动的轰鸣。
张浩出了船厂,忍不住嘀咕:“这古教授,难不成也看起《孙子兵法》了?一个搞技术的,学这些弯弯绕干啥。”吐槽归吐槽,该协调的事还得办。
他刚走,船厂领导就找上了古教授:“教授,张省长来了咋不跟我们说一声?怎么也得留他吃顿饭啊。”
“他要走,我拦得住?”
古教授眼皮都没抬,“搞那些虚礼没用,把经费拨过来才是正经事。”
几位领导没辙——古教授是技术大拿,跟厂里是合作关系,不是上下级,谁也不敢真跟他较劲。
转身出去,却把保卫处处长狠狠批了一顿:“张省长来了都不汇报?真出点事你担得起?”
保卫处长一肚子委屈:“张省长特意吩咐不让说,我哪有机会……”可领导正在气头上,他也只能受着。
这些插曲,张浩没放在心上。他回到办公室,对着发动机的事犯了难——报告怎么写,后续怎么推进,都得好好掂量。琢磨半天,还是拿起电话打给了岳母。
“妈,我是张浩。”
“你小子,有事?”电话那头传来岳母的声音。
张浩把发动机的情况一五一十说了,包括那台4万多马力的大家伙和江船用的双发动机方案。
岳母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我先帮你问问,但别抱太大希望。你说的那200多米的船,长江航道涨水期或许还行,枯水期肯定够呛。依我看,这项目未必能留在你们那儿,搞不好要调到沪城。”
“妈,我想着能不能在沪城开个分厂……”
“你倒会算计。”
岳母哼了一声,“沪城有自己的规划,哪能让你们说插脚就插脚?行了,别什么都想攥在手里,该放就得放,对你没坏处。”
张浩没吭声。他不是想不通,只是觉得这发动机是本地研发的,若能就近落地,对地方发展助力更大。
可他也明白,涉及到江海航运的布局,不是他一个省能说了算的。
“我知道了,妈。”他轻声道,“麻烦您多费心。”
挂了电话,张浩望着窗外,心里清楚——这事得从长计议,既不能因小失大,也得为地方争取实实在在的好处。
古教授的发动机是把钥匙,能不能打开最适合的那扇门,还得看怎么运筹。
张浩一时心绪万千,但该办的事还得推进。
他接连打了几个电话,协调了钢材供应,让财务部门给船厂拨了笔款,又给谷教授去了电话,让他把发动机核心数据发过来,好整理成报告上报——这种大事,绕不过去。
很快,传真机“滋滋”响起来,丁一军把数据单递给他。
张浩摆摆手,没让他代笔:“技术参数太多,你一时理不清,我自己来。”
没花多久,一份初步报告就整理好了。他拿着去找杨书记:“书记,您看看这个。”
杨书记起初漫不经心,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最后猛地抬头:“真搞出来了?”
他不懂那些技术参数,却看得出其中分量,转而看向张浩,“你咋一脸不开心?”
“太‘喜人’了,数据有点吓人。”
张浩蔫头巴脑的,“船长240米,要是缩短尺寸,就浪费了发动机性能;不缩减,长江航道涨水期还行,特殊地段会船太危险,这玩意我们怕是留不住。”
“你小子格局呢?”
杨书记笑了,“天天劝别人打开格局,到自己这儿就卡壳了?”
“我们砸了不少钱啊,不能白干。就近落地,咱们地位能涨一大截。”张浩嘟囔道。
“报告里不是说,还在研950到1000马力的小发动机吗?”
杨书记指着数据,“双发动机配100多米的船,长江里跑着绝对够用。”
“那跟大家伙比,不是一个量级啊……”
“你这是一叶障目。”
杨书记敲了敲报告,“把这个报上去,信不信有人给咱们买单?”
张浩一愣——对啊,小发动机说不定也能引来关注。
“姜还是老的辣!”
他站起身,“我这就去财务,让他们做账目表。”
“我可什么都没说。”杨书记叮嘱道,“国家穷,悠着点。”
“明白!您瞧好!”
张浩快步出门,心里的郁气散了大半——就算留不住大家伙,能把小发动机的盘子做起来,也是桩大好事。
张浩很快联系了财务部门,让他们去船厂统计研发总费用,务必给个明细。他又给船厂去了电话,让那边全力配合。
事情推进得很顺利。财务的人一到,船厂就格外重视——毕竟经费超支不少,他们正提心吊胆,赶紧连夜核对。最后统计出来,光研发费用就花了1.2亿人民币。
财务科的人把结果汇报给张浩时,他看着数字,深深叹了口气:“真是烧钱啊。”随即嘱咐道,“你们做两套账目,一套把价格翻三倍,我有用;另一套按实际情况来。”
财务部门一头雾水,张浩只说:“按命令执行就行,千万别走漏风声。”
没过多久,岳母的电话来了,语气简短却清晰:小发动机可以留下,大的得上交,但会有补偿。
张浩等的就是这话,心里有了底:“补偿没问题,先把三个亿给我报上去。”
他心里清楚,这三个亿有水分,1.2亿的实际费用里也包含了950匹发动机的研发投入,经费其实是够的。
很快,分管财务的曾处长亲自把账目送了过来。
“曾老,您怎么亲自跑一趟?”张浩打趣道。
“你要这东西,我能不亲自来吗?”曾处长没好气地说,“到底要干啥?”
“你别管,底下人的嘴给我盯紧了。”
张浩拿起报告翻看,点头道,“行啊老曾,假账做得挺巧妙——没往单价里掺水,只把数量加了几倍,不错不错。”
曾处长瞪了他一眼:“就你主意多。这要是查起来……”
“放心,有大用。我让他们查到又怎么的,肉烂了在锅里,钱又没进我的口袋。”
张浩拍了拍他的肩膀,“国家穷,但该争取的得争取。这钱不是为了咱们自己,是为了让后续的研发能撑下去。”
曾处长叹了口气:“我可告诉你,见好就收。”
“知道。”
张浩收起报告,心里盘算着——三个亿的申报,就算打个折,也足够支撑小发动机量产和后续研发了。这盘棋,得走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