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苏晚工作室,窗台上的绿萝沾着露水,却没让室内紧绷的氛围松快半分。老周把光伏幕墙的发电效率复核表摊在会议桌上,铅笔尖在“四年零八个月回本周期”的数字上反复圈画,嘴里念念有词:“再核对一遍日照数据,万一顾氏问起极端天气的影响,得有准确说法。”
林晓雅抱着手机,手指不停刷新顾氏集团官网的“招标动态”栏目,屏幕亮度调到最高,映得她眼底满是焦虑:“怎么还没更啊?陈特助昨天明明说‘周一大概率出结果’,不会出什么岔子吧?”
苏晚坐在电脑前,打开顾氏智慧办公系统的接口文档——这是陈特助昨天送来的,封面贴着一张便签,字迹遒劲:“重点看第三章‘数据交互协议’,后续对接会用到。”她指尖划过屏幕上的代码逻辑,心里却忍不住走神:竞标会那天顾沉舟递来的红枣茶还温在记忆里,晚上那条“阿姨煮的,喜欢再带”的短信,她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最后只敢回复“谢谢,很暖胃”。
“苏工!你快看这个!”林晓雅突然拍了下桌子,声音里带着急意,“行业交流群里有人说,咱们工作室根本没做过超高层项目,就算进了最终评审,顾总也不会选‘新手’,还说华建在找关系复议呢!”
苏晚立刻凑过去,群里的匿名消息像泼来的冷水:“苏晚工作室连甲级设计院资质都没有,顾氏总部项目要是交给他们,后期结构出问题谁负责?华建已经向顾氏提交了补充方案,降了5%成本,大概率会翻盘。”
老周气得把铅笔往桌上一摔:“肯定是张涛搞的鬼!竞标输了不甘心,就靠造谣泼脏水!咱们虽然没做过超高层,但核心筒设计、bIm应用都是实打实的技术,哪点比华建差?”
苏晚指尖捏着鼠标,点开群里的消息框,却没急着反驳。她想起陈特助昨天说的“顾总知道有些不实传言,让你不用在意”,心里渐渐稳下来——顾沉舟要是真看重“资质”和“经验”,当初就不会让她直接上十五楼谈参数问题。
“别理这些流言。”苏晚关掉聊天框,重新打开接口文档,“咱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智慧办公系统和bIm运维的对接框架搭好,就算结果没出来,提前准备也没错。老周,你把极端天气下的光伏发电数据算出来;晓雅,整理一下施工团队的资质文件,万一需要澄清,随时能拿出来。”
就在这时,工作室的门被推开,陈特助顶着晨雾走进来,手里拎着两个文件袋,额角沾着点雨水:“苏小姐,刚下了点小雨,路上耽误了会儿。”他把一个文件袋递给苏晚,“这里面是顾氏合格供应商的名单,涵盖了光伏组件、幕墙材料和结构钢材,顾总说你们要是中标,不用再花时间筛选供应商,直接从名单里挑就行,能省不少事。”
另一个文件袋递给老周:“这是技术部整理的超高层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顾总特意让他们标注了‘核心筒浇筑’和‘幕墙安装’的重点,你们参考着准备。”
苏晚捏着文件袋,指尖触到里面厚实的纸张,心里泛起一阵暖意。顾沉舟不仅在流言里护着她,还提前为“中标后的落地”铺路——这份周全,藏在“工作支持”的细节里,没有半分刻意,却比任何口头承诺都更有力量。
“谢谢陈特助,也替我们谢谢顾总。”苏晚递过一杯热咖啡,“外面下雨,您暖暖身子。”
陈特助接过咖啡,喝了一口,压低声音说:“华建确实提交了复议申请,说你们的资质不够,但顾总昨天在高管会上拍板了——项目选的是方案,不是资质。他还让法务部准备了声明,要是再有人散布不实传言,就走法律程序。”
林晓雅听到这话,立刻松了口气:“太好了!有顾总这句话,咱们就放心了!”
陈特助笑了笑:“顾总还说,让你们别总盯着官网,结果出来会第一时间让我通知你们。他知道你们熬了不少夜,让你们今天别加班,早点休息。”
陈特助走后,工作室里的氛围终于轻松下来。老周拿着供应商名单,翻到光伏组件那一页:“这家企业我知道,国内top3,质量靠谱,价格还比市场价低5%,顾总真是帮咱们省了大麻烦!”
苏晚看着名单上顾沉舟用红笔标注的“优先选这家,售后响应快”,嘴角忍不住弯起——他连供应商的售后都考虑到了,这份细心,让她心里像揣了颗温软的糖。
下午两点,苏晚抱着对接框架初稿,去顾氏总部送资料。技术部在十楼,她刚把文件交给负责人,转身就看到顾沉舟从电梯里出来,身边跟着几位施工方代表,应该是刚结束技术交底。
顾沉舟也看到了她,脚步顿了顿,对施工方代表说了句“失陪十分钟”,就朝她走过来。他今天穿了件浅灰色衬衫,没系领带,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骨上那道浅疤,少了几分平日的冷硬,多了些温和。
“对接框架初稿送过来了?”他的目光落在她手里的空文件夹上,声音比会议室里柔和些。
“嗯,技术部的王工已经收下了。”苏晚点头,想起早上的流言,补充道,“谢谢顾总处理那些传言,不然我们还得费时间澄清。”
“不用谢。”顾沉舟看着她,眼底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笑意,“做项目靠的是实力,不是流言。你们的方案够好,就不用怕这些。对了,极端天气下的光伏发电数据,你们算了吗?”
“正在算,老周说今天就能出结果。”苏晚没想到他还记着这个细节,立刻回答,“我们考虑了暴雨和暴雪天气,准备在光伏板上加装融雪装置和排水槽,确保发电效率不会降太多。”
顾沉舟“嗯”了一声,从口袋里拿出一张便签,递给她:“这是我让技术部算的极端天气参数,你们参考一下,避免重复劳动。”
苏晚接过便签,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不同天气下的日照时长、温度系数,甚至还有周边建筑的遮挡影响——这些数据比她找的资料更详细。她抬头看向顾沉舟,刚想说谢谢,就听到他说:“晚上有时间吗?想跟你聊聊核心筒的浇筑进度计划。”
苏晚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有时间,我晚上七点过来?”
“不用,我让司机送你回去,晚上七点我去工作室找你。”顾沉舟怕她多跑一趟,补充道,“顺便看看你们的施工方案初稿,不用特意准备。”
晚上七点,顾沉舟准时出现在工作室门口。他没穿西装,换了件黑色卫衣,手里拎着一个保温袋,进门就说:“阿姨煮了点银耳羹,你们熬夜多喝点,比咖啡健康。”
林晓雅和老周看到他,都有点拘谨。顾沉舟却没架子,径直走到会议桌前,拿起施工方案初稿翻看起来:“核心筒分八次浇筑,每次浇筑高度4.5米,这个节奏很合理,能避免裂缝。”
他指着方案里的“养护时间”那栏:“这里可以再优化一下,用蒸汽养护,能把养护时间从7天缩短到5天,还能提高混凝土强度。”
苏晚立刻拿出笔,在方案上标注:“蒸汽养护的设备成本会不会太高?”
“不会。”顾沉舟从手机里调出一个供应商联系方式,“这家企业是顾氏的长期合作方,蒸汽设备可以租赁,价格比购买低30%,我已经跟他们打过招呼了,你们直接联系就行。”
老周看着顾沉舟熟练地指出方案里的细节,忍不住感慨:“顾总,您对施工流程也这么熟悉啊?我还以为您只管决策呢。”
顾沉舟笑了笑:“刚接手顾氏的时候,在工地待了半年,跟着工人一起绑钢筋、看浇筑,不熟悉这些,怎么判断方案行不行?”
苏晚看着他低头翻方案的样子,心里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默契——他懂她的设计逻辑,她也能跟上他的施工建议,不用多说,一个眼神、一个数据,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这种基于专业的共鸣,比任何刻意的亲近都更让人心动。
晚上九点,顾沉舟准备走的时候,突然接到陈特助的电话。挂了电话,他对苏晚说:“结果明天上午十点官宣,会在顾氏官网和行业平台同步发布。明天上午九点,你带着团队来顾氏,咱们签初步合作协议。”
苏晚心里一紧,又有点激动:“好,我们明天准时到。”
顾沉舟走到门口,又回头看她:“别熬夜了,早点休息。明天签完协议,还有很多事要忙。”
第二天上午九点,苏晚带着老周和林晓雅,准时出现在顾氏集团。陈特助已经在楼下等着,领着他们去了二十楼的会议室。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几位高管,顾沉舟坐在主位,看到他们进来,点了点头,示意他们坐。
九点五十分,顾氏官网准时更新了“中标公告”:“经综合评估,确定苏晚工作室为顾氏集团总部新址项目设计单位,其方案符合‘科技+地产融合’的标杆定位,在成本控制、绿色建筑、运维衔接等方面表现突出……”
林晓雅看着手机上的公告,激动得差点哭出来:“我们中标了!真的中标了!”
老周也红了眼眶,拍了拍苏晚的肩膀:“苏工,咱们做到了!没白费那些熬夜的日子!”
苏晚看着公告上的“苏晚工作室”,心里百感交集——从最初发现核心筒参数漏洞,到熬夜调整光伏幕墙节点,再到应对华建的流言,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幸好,他们走过来了。
十点整,签协议环节开始。顾沉舟把一份打印好的合作协议推到苏晚面前,指着其中一条:“这里明确写了,设计主权归你们工作室,顾氏仅提供资源支持,不干涉具体设计。如果有高管或者部门想修改设计,必须经过你同意,我已经在上面签了字。”
苏晚看着协议上顾沉舟的签名,心里暖暖的。她拿起笔,在乙方位置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落下的那一刻,她知道,这场始于图纸与决策的交锋,终于迎来了最好的结果。
签完协议,高管们陆续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苏晚和顾沉舟。顾沉舟看着她,突然说:“其实第一次在办公室见你,你说‘专业是最好的敲门砖’,我就觉得,这个项目交给你,没问题。”
苏晚抬头看他,眼神里满是感激:“谢谢顾总愿意相信我们这个小工作室。”
“不是相信工作室,是相信你。”顾沉舟的目光很认真,“你的方案里,有对建筑的敬畏,有对成本的把控,还有对‘人’的考虑——这是很多大设计院都没有的。”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U盘,递给她:“这里面是顾氏总部项目的地质勘察报告和周边交通数据,比你们之前拿到的更详细,对后续的室外管网设计有帮助。”
苏晚接过U盘,指尖碰到他的手,两人都愣了一下,随即又快速收回。她的耳尖有点发烫,低声说:“谢谢顾总,我们会好好用的。”
顾沉舟看着她泛红的耳尖,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后续遇到供应商刁难或者政策变动的问题,随时找我。别自己扛着,咱们是合作方。”
苏晚点点头,心里突然意识到,“合作方”这三个字,好像已经悄悄变了味道。从他匿名安排贷款,到提醒她应对华建质疑,再到现在的细节关怀,这份超越“合作”的在意,让她心里生出一种陌生却又温暖的心动。
走出顾氏总部的时候,阳光正好。林晓雅抱着协议,兴奋地说:“苏工,咱们晚上去庆祝吧!吃火锅,我请客!”
老周也附和:“对!好好庆祝一下!以后咱们工作室也算有代表作了!”
苏晚看着身边欢呼的伙伴,又想起会议室里顾沉舟认真的眼神,嘴角忍不住向上弯起。她低头看了看手里的U盘,又摸了摸口袋里那张写着极端天气参数的便签——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了她前行的路。
这场始于图纸的相遇,以决策的认可收尾;而那份从专业共鸣中生出的心动,才刚刚开始。她知道,接下来的合作路上,还会有供应商刁难、政策变动的难题,但只要有顾沉舟这份“懂专业、惜才华”的支持,她就有底气,把这个“科技+地产融合”的标杆项目,做成最好的样子。
回到工作室,苏晚把合作协议和U盘放在办公桌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上面,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她拿出手机,给顾沉舟发了条短信:“谢谢顾总,我们会全力以赴。另外,上次的银耳羹很好喝,替我谢谢阿姨。”
没过多久,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顾沉舟的回复:“期待落地效果。阿姨说,喜欢的话,下次煮了让陈特助给你带。”
苏晚看着短信,手指在屏幕上反复摩挲,最后轻轻按下了“保存”。窗外的绿萝在阳光下舒展叶片,像极了她此刻的心情——充满了希望,也藏着一丝悄悄发芽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