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子李弘病情持续好转的讯息,混杂在诸多来自大唐的日常情报中,经由墨羽的隐秘渠道,跨越重洋,被呈送至华胥国元首官邸东方墨的案头。与那些关乎战争、政变的急报不同,这份情报显得颇为“家常”,却因其涉及帝国继承人的根本状态,而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东方墨阅罢,将薄绢递给身旁的青鸾,目光平静无波,仿佛只是看到一则预料之中的天气变化。
青鸾仔细看完,轻轻放下绢报,眼中流露出一丝属于姑姑的柔和:“弘儿能好转,总是好事。那孩子自幼体弱,能熬过这般重病,实属不易。”她虽已远离大唐权力中心,但血脉牵连,对侄儿的关切犹存。
李恪接过绢报,看得更为沉吟。作为曾经的大唐亲王,他比青鸾更能体会这份情报背后的政治分量。“太子若康复,国本便算稳固了。于李治兄长而言,无疑是去了心头大石,朝野上下也能安心不少。”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审慎,“只是……储君健康,也意味着权力格局将更为明朗。有些人,怕是又要重新掂量自己的立场了。”
东方墨微微颔首,走到那幅巨大的、标注着各方势力的海图前,他的视线似乎并未聚焦于某一点,而是笼罩着整个大唐的版图。
“李弘好转,于大唐,是定心丸。”他声音淡然,如同在分析一个与己无关的棋局,“短期内,可平息因储君健康不明而引发的诸多猜测与暗流,李治能暂得宽慰,将更多精力投于高句丽战事。朝局会因继承序列的清晰而趋向稳定。”
他话锋微转,目光扫过青鸾与李恪:“然,福兮祸之所伏。一个日渐成年、且名正言顺的太子,与一位权柄日重、已习惯发号施令的母后,共处于权力巅峰……这其中的微妙,恐非‘母子情深’四字所能完全涵盖。”
他没有明言,但青鸾与李恪都听懂了他的未尽之语。武媚的权力之路,伴随着无数血腥与算计,她岂会轻易让渡已然掌握在手中的权柄?即便对方是她的亲生儿子。李弘若一直病弱,或可相安无事;但他若健康起来,并开始展现自己的意志,那么,母子之间关于权力界限的潜在矛盾,便会悄然滋生。
“武媚此刻,应是喜忧参半。”东方墨继续道,语气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冷静,“喜其子康复,忧其权可能受限。她必会加紧对李弘的掌控,通过安排属官、影响思想等方式,试图将未来的皇帝,塑造为能与其同心,或至少不与其争权的存在。”
他回到案前,手指在那份情报上轻轻一点:“此事,于华胥而言,暂无直接利害。但如同一面镜子,可映照出唐廷内部最核心的权力关系演变。武媚的心态、手段,乃至李治对此的态度变化,都值得留意。”
他看向负责情报汇总的官员,下达指令:“传令莫文及长安墨羽,对此事保持观察即可,不必深入,更不可介入。重点记录与此相关的官员动向、宫廷风向,尤其是蓬莱殿与东宫之间的互动细节。我们需要了解,这位开始‘回春’的太子,将会如何影响那位权力日益膨胀的皇后。”
命令被迅速记录、加密、传出。
墨城之外,南洋的海风依旧温暖,港口依旧繁忙。华胥如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远远注视着大唐帝国核心发生的这场“家务事”。他们不参与,不评判,只是默默地收集着信息,分析着趋势,为理解那个庞大帝国的未来走向,增添一块关键的拼图。太子的“回春”,在长安激起喜悦与思量,在遥远的华胥,则只化为冷静评估与档案中一行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