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的直隶保定府,柳色新绿,康熙带着弘历再次微服私访。此次他们未带随从,只扮作寻常父子,想看看吏治清查与惠民政策落地后,百姓的真实生活是否真有改善。
二人走进一家临街的酒肆,刚坐下点了两碟小菜、一壶米酒,便见掌柜的满脸堆笑地迎向邻桌——那是几位身着绸缎、腰佩玉饰的男子,看装扮像是府衙的吏员。“李爷、王爷,您几位今日怎么有空过来?小的这就给您上最好的酱肘子、陈年佳酿!”掌柜的点头哈腰,态度恭敬至极。
可轮到康熙这桌,掌柜的却瞬间换了副脸色,不仅迟迟不上菜,还时不时用眼角余光打量他们,嘴里嘟囔着:“这年头什么人都敢来酒肆消费,也不看看自己的穿着……”弘历听了,忍不住想理论,却被康熙按住了手。
好不容易等菜上桌,米酒却是发酸的劣酒,酱菜也带着霉味。康熙皱着眉问:“掌柜的,你给邻桌的酒是陈年佳酿,给我们的怎么是劣酒?”掌柜的双手叉腰,翻了个白眼:“客官,好酒是给贵客喝的,您二位要是想喝好酒,先把银子亮出来啊!没钱就别挑三拣四,不爱吃就走!”
话音刚落,邻桌的吏员便起哄:“掌柜的,别跟这种穷酸计较,免得扫了咱们的兴!”还有人故意将酒壶重重放在桌上,酒液溅到了康熙的衣角,却无一人道歉。
康熙强压着怒火,拉着弘历起身离开。走出酒肆后,他脸色铁青,胸口剧烈起伏——自他登基以来,还从未受过如此羞辱。弘历看着皇爷爷气得发抖的模样,轻声说道:“皇爷爷,您先消消气。咱们今日不过是受了些怠慢,可您想想,咱们身为皇室,尚且会因穿着普通被如此对待,那些真正的普通百姓,平日里遇到吏员刁难、商户欺辱,又该是何等委屈?”
康熙脚步一顿,猛地看向弘历。是啊,他今日不过是体验了一次寻常百姓的遭遇,便已怒不可遏,可百姓们年复一年面对这样的不公,又能向谁诉说?此前的吏治清查虽惩处了贪腐官员,却未能彻底根除“嫌贫爱富”的陋习,基层的傲慢与懈怠,仍在损害着百姓的生计与朝廷的公信力。
回到京城后,康熙即刻召集军机处与吏部官员,将微服受辱的经历一一详述,怒声道:“朕推行吏治改革、实施惠民政策,不是为了让官员只做表面文章!连朕扮作百姓都会受辱,可见基层的风气仍需大力整顿!若不能让百姓真正得到尊重与公平,再好的政策也只是空谈!”
英台与胤禛见状,连忙上前劝谏。英台说道:“父皇,此事虽让人气愤,却也暴露了基层治理的漏洞。不如借此机会,在全国推行‘亲民考核’——将官员对待百姓的态度、是否公平对待各类商户,纳入政绩考核;同时鼓励百姓通过‘意见箱’举报官员与商户的刁难行为,查实后严惩不贷。”
胤禛也补充道:“儿臣建议,选派一批清正廉洁的京官,扮作百姓深入各地暗访,一旦发现欺压百姓、区别对待的情况,直接上报朝廷,从严处置。”
康熙冷静下来,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当即下旨:在全国推行“亲民考核”制度,严惩对待百姓傲慢无礼的官员与商户;选派二十名京官组成暗访组,分赴各省督查基层风气。
旨意下达后,各地迅速行动。保定府知府得知康熙在本地受辱,吓得连夜彻查酒肆掌柜与闹事吏员,将掌柜的罚银停业,吏员革职查办;暗访组也很快发现了几起官员刁难百姓的案例,涉事官员均被严惩。
数月后,康熙再次带着弘历来到保定府。此次他们依旧扮作寻常百姓,走进另一家酒肆,掌柜的热情接待,无论对谁都一视同仁,酒肉新鲜,价格公道。邻桌的百姓笑着说:“如今可好了,官府查得严,再也没人敢欺负咱们这些普通百姓了!”
康熙看着眼前的景象,对弘历笑道:“你上次说得对,朕受些委屈不算什么,能让百姓不受刁难,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弘历点头道:“皇爷爷,只有让百姓感受到公平与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拥护朝廷,大清的江山才能长久稳固。”
此时的保定府街头,百姓们安居乐业,商户们诚信经营;京城的吏部衙门,“亲民考核”的奏报源源不断传来,各地基层风气日渐清明。一幅“官民和谐、天下太平”的图景,在大清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小星禾看着玉佩映出的画面:保定府酒肆内,掌柜的热情招待顾客;街头百姓悠闲散步,欢声笑语;吏部衙门内,官员们认真审阅“亲民考核”奏报。玉佩在光影中泛着温暖的光,像是在为这份“知民艰、改吏治”的觉醒,送上无声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消散在时光长河里,只留下君臣同心、体恤民情的永恒印记。从微服受辱的愤怒,到整顿基层的决心,从弘历的点醒,到康熙的雷霆行动,大清用“以民为镜、知错就改”的智慧,不断完善治理,拉近与百姓的距离。这份藏于市井遭遇、朝堂反思中的担当,终将让“国泰民安”的荣光,在大清的每一寸土地上长久闪耀,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