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现异象后的第三日,京城仍沉浸在祥瑞的欢喜中,内务府却收到一份特殊的奏折——来自台湾府的奏报称,台南沿海的渔民近日夜航时,总能看到东南方向的夜空里,有一串连成线的星辉格外明亮,像是刻意指引的航标,哪怕遇上浓雾,星辉也能穿透云层,为渔船照亮归途。
胤禟接到消息时,正陪着端敏公主查看台湾商会的新账本,他当即放下毛笔,让人备船:“这星辉来得蹊跷,却与上月京城的金色光晕隐隐呼应,咱们得去海边看看,说不定是天地给咱们的新指引。”
二人赶到台南渔港时,恰逢渔民陈阿婆的儿子收网归来。少年指着东南方向的夜空,兴奋地比划:“九大人,您看!就是那串星星,前几日我们遇上大雾,船在海上迷了方向,多亏了这星辉,跟着它走,竟直接漂回了渔港!”顺着少年指的方向望去,七颗星辉连成一道浅浅的弧线,像是一把张开的弓,末端正对着南洋的方向。
胤禟心中一动,突然想起英台曾提过的“南洋通商计划”——此前因南洋航线多暗礁、少航标,商船常因迷路触礁,如今这星辉若能稳定存在,不正是打通南洋商路的天赐良机?他连夜让人绘制星辉方位图,快马送往京城与东瀛,一边请胤禵调水师勘测南洋航线,一边向康熙奏请,计划以星辉为指引,开辟台湾至南洋的固定商道。
消息传到京城时,康熙正与英台、胤禛在御花园查看各地送来的秋收奏报。看着胤禟送来的星辉图,英台指尖在图上轻轻划过,眼中泛起光亮:“父皇,这星辉或许不只是航标,更是让大清与南洋诸国互通的‘桥梁’。咱们可借着星辉指引的航线,将台湾的海产、大陆的丝绸运往南洋,再将南洋的香料、象牙带回大清,既丰富了物产,也能让更多国家见识大清的盛世。”
胤禛也点头附和:“儿臣建议,派使臣随水师一同前往南洋,先与沿途诸国建立通商互信,再在航线途经的岛屿上修建灯塔,让星辉与灯塔相辅相成,确保商路长久安全。”康熙当即准奏,还特意让内务府准备了瓷器、丝绸等国礼,交由使臣带去南洋,彰显大清的诚意。
半月后,胤禵率领东瀛水师与台湾水师汇合,带着使臣与商船队,循着星辉指引的航线向南洋进发。船队行至中途,果然遇上一片浓雾,海面能见度不足五丈,船员们顿时慌了神。胤禵却镇定地走上甲板,指着夜空的星辉:“大家莫慌!跟着星星走,定能平安穿过浓雾!”
船员们将信将疑,顺着星辉的方向调整航向。约莫一个时辰后,浓雾渐渐散去,前方竟出现一座岛屿——岛上的土着居民看到大清船队,起初还有些警惕,待使臣送上国礼,说明通商来意后,土着首领当即笑着拉起使臣的手,将他们迎进部落。首领指着夜空的星辉,用生硬的汉语说:“这是‘守护星’,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出现,你们是第一个跟着星星找到我们的外人!”
船队在岛上休整时,船员们发现这里盛产香料与红木,而土着居民对大清的丝绸与瓷器格外喜爱。双方当即达成约定,大清定期派商船来此贸易,土着居民则帮忙守护航线,防止海盗侵扰。
消息传回大清,康熙在朝会上当众宣读了奏报,文武百官纷纷起身道贺。康熙看着殿下意气风发的众人,又望向窗外澄澈的天空,心中满是感慨:“从虫洞作乱到天地垂怜,从边疆不稳到商路通达,咱们大清能有今日,靠的不是天命,而是君臣同心、百姓归心。往后,咱们更要借着这星辉的指引,让大清的盛世,传遍四海!”
此时的台湾渔港,渔民们正跟着商船队学习辨识星辉,准备跟着商队一起去南洋见识;南洋的岛屿上,土着居民正忙着晾晒香料,盼着大清商船早日再来;京城的工坊里,工匠们正赶制销往南洋的瓷器,每一件都绘上了星辉图案。
小星禾手中的玉佩,此刻映出的画面里——南洋航线上,大清商船队跟着星辉前行,船帆上的“大清”二字在月光下格外醒目;台湾渔港,渔民们围着星辉图讨论;南洋岛屿,土着居民与大清使臣交换礼物。玉佩的光与夜空的星辉遥相呼应,像是在为这份跨越山海的通商情谊,送上永恒的祝福。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中湮灭,留下的只有天地与人间共同书写的盛世篇章。从京城的金色光晕到南洋的星辉航标,从皇室亲眷的同心谋划到百姓与异族的友好通商,大清用“顺应天时、更尽人事”的智慧,将每一份天赐的机缘,都化作了国泰民安的基石。这份藏于星辉、浸于海风、融于四海情谊中的盛世荣光,终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闪耀。